村咖“大撤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2023年,村咖热潮席卷全国,无数创业者怀揣“诗与远方”投身其中。然而,当潮水退去,第一批村咖主理人却陷入经营困境,有人黯然离场,有人苦苦支撑。村咖这门生意,究竟是“蓝海”还是“陷阱”?
01、村咖“冰火两重天”:从爆火到降温
2023年,随着《去有风的地方》等影视作品的爆红,乡村成为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在这一背景下,“村咖”业态迅速崛起,成为新消费领域的热门赛道。浙江安吉县、贵州清镇市、广东崖口村……全国多地涌现出大批乡村咖啡馆,据《光明日报》报道,截至2024年10月,全国村咖数量已突破4.4万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然而,繁荣背后,危机悄然浮现。2025年,当市场回归理性,第一批“村咖主理人”开始面临严峻考验。红餐网采访发现,部分村咖日均营业额仅一两百元,入不敷出;一些创业者投入数十万装修门店,最终却因客流不足黯然离场;更有甚者,经营26个月后亏损65万元,不得不选择倒闭。
河北的小兔便是其中一员。她的村咖位于乡村深处,除节假日外,日均流水低于300元,月收入勉强覆盖成本。“每天对着美景,却卖不出几杯咖啡。”小兔无奈表示。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苏州郊区的绾绾、山西的某村咖创业者……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村咖行业的普遍困境。
与经营不善的村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头部品牌却活得风生水起。浙江省安吉县作为“村咖聚集地”,目前拥有超过300家乡村咖啡馆,年产业规模达1.21亿元。其中,部分门店凭借精准的选址、差异化的产品以及有效的营销策略,成功吸引城市消费者,实现稳定盈利。例如,安吉某网红村咖依托周边景区资源,周末单日客流量可达数百人,年营业额突破百万元。
饮品报新媒体分析认为,村咖行业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本质上是市场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方面,大量创业者跟风入局,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部分门店缺乏商业逻辑支撑,仅凭情怀经营,最终难以为继。正如某行业专家所言:“村咖的本质是一门生意,而非诗和远方。”
从全国范围看,村咖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浙江、广东、贵州等经济发达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村咖数量较多,且部分门店已形成品牌效应;而在中西部部分乡村,由于消费习惯、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村咖的生存空间相对有限。
例如,广东崖口村常住人口约3400人,却拥有超过30家村咖,密度远超北京、上海;而在某些三、四线城市,村咖的客流量则严重依赖节假日,平日里门可罗雀。
这种地域差异的背后,是村咖业态对“离尘不离城”便捷松弛感的追求。城市消费者希望在乡村找到一处放松身心的场所,但又不愿承受过长的通勤时间。因此,那些位于城市近郊、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乡村,往往更容易吸引村咖入驻;而那些藏在深山、导航都需七拐八绕的村落,即便风景如画,也难敌距离产生的消费阻力。
02、村咖为何“开不下去”?三大痛点曝光
村咖的“大撤退”,并非偶然。从选址到客流,从成本到营销,每一个环节都暗藏陷阱。红餐网深入调研发现,村咖经营不善的背后,普遍存在三大痛点。
痛点一:选址失误,客流不足
村咖的主力客群是寻求短暂逃离喧嚣的城市消费者,他们需要的是“离尘不离城”的便捷松弛感。然而,许多村咖老板在选址时过于追求“诗和远方”,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例如,北京平谷区某村咖开在山林中,虽然离市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客流却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末和节假日人比较多,平日里人很少,基本没有人。”店主胡哥无奈表示。
类似的情况在三、四线城市更为普遍。由于乡村常住人口缺乏咖啡消费习惯,村咖的生存完全依赖城市游客。然而,并非所有乡村都具备旅游吸引力,那些藏在深山、交通不便的村落,即便风景如画,也难敌距离产生的消费阻力。正如某行业专家所言:“村咖可以开在任何地方,但并非每一个乡村都天然适配咖啡业态。”
痛点二:客流波动大,盈利不稳定
与城市咖啡店不同,村咖的客流往往跟着节假日变动。周末挤满了打卡一族,工作日则门可罗雀。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让很多村咖陷入“旺季忙死、淡季饿死”的困境。例如,河北小兔的村咖除节假日外,日均流水低于300元,月收入勉强覆盖成本;而广东某村咖在节假日单日营业额可达数千元,平日里却不足百元。
客流波动大的背后,是村咖业态对旅游经济的过度依赖。数据显示,全国村咖中,超过60%的门店位于旅游景区或乡村旅游重点村,其客流量与当地旅游旺季高度重合。然而,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旦进入淡季,村咖的生意便急转直下。某村咖老板坦言:“我们这里冬季是旅游淡季,门店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只能靠之前的积蓄维持运营。”
痛点三:成本控制不当,盈利难度增加
村咖本就面临客流不稳定的先天劣势,若成本端失控,盈利难度将大幅增加。然而,许多村咖老板在开店时严重低估了乡村基建的隐形成本。例如,将一座濒临倒塌的老屋改造为能够营业的咖啡馆,光是通水电这类基础工程就得投入至少40万元;而装修、设备采购、人员招聘等费用,更是让总成本飙升至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广东江门的琼琼便是其中一例。她原本计划投入20万元开村咖,结果装修才到六成,手里的钱已经花了快30万元。“真有点后悔,那会儿确实太冲动了。”琼琼无奈表示。类似的情况在村咖行业并不少见。据《每日人物》报道,部分村咖老板在开店后发现,实际成本远超预期,导致盈利周期大幅延长,甚至陷入长期亏损。
饮品报新媒体认为,村咖的成本控制难题,本质上是创业者对乡村市场缺乏深入了解的结果。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基础设施、供应链、人力成本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创业者需要在选址、装修、采购等环节进行精细化运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盈利。例如,部分村咖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采购新鲜农产品作为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产品特色;而另一些村咖则通过共享厨房、共享员工等方式,优化人力配置,减少运营支出。
痛点四:营销推广不足,品牌认知度低
在竞争激烈的村咖市场中,营销推广是重中之重。然而,许多村咖老板对营销的理解仍停留在“发几条朋友圈”的初级阶段,对各平台的流量规律、内容偏好以及私域运营逻辑全然不知。例如,广东佛山某村咖在小红书发布了几条无配乐、无文案的粗糙门店视频,结果浏览量不足百次,有效客流几乎为零。该店最终仅开业三个月便草草关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头部村咖品牌通过精准的营销策略,成功吸引城市消费者。例如,安吉某网红村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乡村咖啡+美景”的短视频,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次,带动门店客流量大幅增长;而贵州清镇市某村咖则通过与当地旅行社合作,推出“乡村旅游+咖啡体验”套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痛点五: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村咖的核心卖点在于场景价值和情绪体验,但产品本身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然而,许多村咖在产品上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大部分村咖的菜单以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基础款为主,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饮品;而部分门店甚至直接使用速溶咖啡粉冲泡,品质难以保证。
相比之下,部分头部村咖品牌通过将地方文化融入产品,成功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例如,广东崖口村某村咖推出“稻田拿铁”,将当地稻田景观与咖啡相结合,成为网红爆款;而浙江安吉某村咖则以当地竹子为灵感,推出“竹筒咖啡”,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03、村咖的未来:如何破局“生存战”?
尽管村咖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并非没有破局之道。红餐网结合行业案例与专家观点,总结出村咖突围的三大策略。
策略一:精准选址,平衡客流与成本
选址是村咖成功的第一步。创业者需要综合考虑交通、客群、竞争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开店地点。例如,城市近郊、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乡村,往往更容易吸引城市消费者;而那些位于旅游景区或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村落,则具备天然的客流优势。
以浙江安吉县为例,该地作为“村咖聚集地”,拥有超过300家乡村咖啡馆,其中大部分位于旅游景区或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门店凭借精准的选址,成功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实现了稳定盈利。例如,安吉某网红村咖位于当地知名景区附近,周末单日客流量可达数百人,年营业额突破百万元。
饮品报新媒体建议,村咖创业者在选址时,应优先考虑以下因素:
1、交通便利性:门店是否靠近城市主干道或高速公路出口?周边是否有公共交通站点?
2、客群匹配度:目标客群是否与当地居民或游客的消费习惯相符?
3、竞争情况:周边是否有其他村咖或咖啡馆?竞争是否激烈?
4、配套设施:门店周边是否有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
策略二: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盈利能力
成本控制是村咖生存的关键。创业者需要在装修、采购、人力等环节进行精细化运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例如,部分村咖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采购新鲜农产品作为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产品特色;而另一些村咖则通过共享厨房、共享员工等方式,优化人力配置,减少运营支出。
广东江门的琼琼在开店后发现,实际成本远超预期。为了降低成本,她开始与当地农户合作,采购新鲜牛奶和水果作为原料,同时优化菜单设计,减少库存积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门店的成本结构得到显著改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现在每个月的净利润比之前高了不少。”琼琼表示。
此外,村咖创业者还应关注供应链优化。例如,通过与当地咖啡豆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降低采购成本;或通过自建小型烘焙工坊,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某村咖品牌创始人表示:“我们与云南的咖啡豆种植园合作,直接采购优质咖啡豆,既保证了品质,又降低了成本。”
策略三: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竞争激烈的村咖市场中,营销推广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创业者需要结合社交媒体、线下活动、异业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例如,部分村咖通过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乡村咖啡+美景”的短视频,成功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而另一些村咖则通过与当地旅行社、民宿合作,推出“乡村旅游+咖啡体验”套餐,拓展客源渠道。
安吉某网红村咖的营销策略值得借鉴。该门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短视频,展示门店的乡村美景和特色咖啡,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次,带动门店客流量大幅增长。同时,该门店还与当地旅行社合作,推出“安吉一日游+咖啡体验”套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现在我们的客源中,有超过30%是通过社交媒体和旅行社引流来的。”门店负责人表示。
饮品报新媒体认为,村咖的营销创新应注重以下几点:
1、内容创新:结合乡村特色和咖啡文化,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2、平台选择:根据目标客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
3、异业合作:与当地旅行社、民宿、景区等合作,拓展客源渠道;
4、私域运营: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方式,建立与消费者的长期联系,提高复购率。
饮Sir说
村咖的“大撤退”,暴露出新消费赛道背后的商业逻辑——情怀可以点燃市场,但唯有专业才能持续生存。从选址到客流,从成本到营销,村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创业者具备精细化运营能力。那些仅凭“诗和远方”入局、却忽视商业本质的创业者,终将被市场淘汰。
未来,村咖行业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头部品牌通过精准选址、成本控制和营销创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品牌则需在细分领域深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对于饮品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村咖的案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做生意的本质从未改变:精准洞察需求,精细控制成本,持续创新营销,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饮品报”,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