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年轻人与刚需的老年人,如何买出一个"超级单品"?

AgeClub·2025年08月20日 10:01
“小圆片”背后的大机遇

前言

近年来,一种“小圆片”持续在市场中走红。

动态血糖仪,正在从医院走出,走向大众消费平台、社交平台。

动态血糖仪先是被“焦虑“的年轻人当做健康监控管理工具与健身减重设备而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随后逐步被临床和基层医疗纳入慢病管理工具。

但真正的刚需,还是在广泛的老年人中。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8.7%,几乎每5个中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

因而,老年人对连续、实时、可报警的血糖监测存在强烈且刚性的临床需求。低血糖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只是一次跌倒,对于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风险。

一个原本为医疗场景设计的仪器,是如何在老年人的刚性需求与年轻人的健康焦虑中,被买成一个"超级单品"的?

PART 01

年轻人的“血糖实验”:瘦身、焦虑、仪式三合一

动态血糖仪首先是在年轻人中实现破圈的。

如今在健身圈与职场年轻人中风靡的动态血糖仪,比起“医疗器械”,更像是“时尚单品”,他们大部分并非糖尿病患者,甚至也不处于“糖前期”,但就是这样一群非目标客户,他们将动态血糖仪视作一种“掌控身体”的工具。

动态血糖仪也称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是一种可以持续监测人体血糖变化的设备,硬件部分由传感器、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传感器多以椭圆形的贴片形状呈现。

传统的血糖仪测只能提供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而动态血糖仪测通过测量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连续的血糖信息。

目前的动态血糖仪的可使用周期普遍为14天/28天,大部分为每5分钟监测一次血糖数值,部分产品为每3分钟监测一次。

31岁的陈女士佩戴动态血糖仪就是为了可以随时关注血糖变化,以实现减肥瘦身的目的。“每过一分钟就要打开手机看下,如果数值和我身体的感受相符,我会感到兴奋,好像能够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了。”陈女士还表示,“对我来说它就像个紧箍咒,戴上就是自律和健康。”

在小红书这样女性用户占多数的社交平台,分享动态血糖仪控糖、减肥经历的内容比比皆是。

图源:小红书

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在使用动态血糖仪的过程中开始走向极端,将其视作一种“仪式”。

一边吃饭一边看APP上的血糖数值;两顿饭之间坚持不吃任何东西;“我每天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我的血糖数值,一天的数值保持在合理范围,就很愉快,一有异常,心情就一落千丈。今天达标了,明天也要追求达标。”

一方面,对于血糖的数值的重视,使得一些年轻人像机器人般,刻意的维持着血糖的平稳,如桎梏,似牢笼;而另一方面,保持血糖平稳,时时刻刻能够掌控身体的激励,又超过了维持这样生活的压力,令人无法脱离。

在此环境下,国际头部品牌的雅培和德康,瞄准年轻人或非糖尿病患者的消费市场,单独推出了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非处方血糖监测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动态血糖仪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

PART 02

老年人的刚需:慢病管理的“新工具”

相较于年轻人将其用于健身减肥等健康管理需求,老年人使用动态血糖仪则属于慢病管理的刚性需求。

根据202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标准指尖血糖监测(BGM)相比,使用 CGM 可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以血糖 <70 mg/dL 的时间百分比衡量),同时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依从性。

动态血糖仪被证实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具有正向作用。

2024年年末,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联合发布《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针对临床医生使用CGM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专家建议,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图源:国际糖尿病公众号

该份专家共识在动态血糖仪的使用人群上,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更换胰岛素时、频发低血糖及低血糖风险极高者、年老体弱或年龄大于65岁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手术期或危重症患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同时,这份共识还为临床在门诊与住院场景使用动态血糖仪提供了操作建议。

对老年人来说,动态血糖仪的首要价值必然不是减肥或打卡,而是减少低血糖、减少急诊、跌倒风险、帮助医生在复杂合并症背景下精准调整药物,以实现长期的慢病管理。

摆脱持续的扎针,是使用动态血糖仪最为直接的好处。每年糖尿病患者都要经历无数次的针刺,不仅是注射胰岛素,还有每天频繁的指尖血糖检测。以指尖采血的方式,每天进行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的检测,一天要针刺4次,一年就是1460次。

频繁而持续的肉体疼痛,进一步加大了患者对于控糖的抵抗心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发现,长期频繁采血会导致23%的患者出现指端神经损伤。此外,美国糖尿病协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患者对采血的抗拒心理是导致31%的控糖失败案例的重要原因。

动态血糖仪能够做到24小时持续监测,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让医生能够看到完整的血糖波动模式,包括餐后血糖高峰、夜间低血糖风险等关键信息,进一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调整用药方案,而基于连续数据的胰岛素剂量调整,也让控糖效果更加精准。

并且,动态血糖仪还具备血糖异常报警功能,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合并心脑血管病、认知下降,跌倒和骨折的风险高,血糖异常引起的低血糖不仅影响血糖指标,还会直接导致老人跌倒、昏迷,动态血糖仪能提供“预警”并减少低血糖暴露时间。

“随着便携式血糖监测的普及,使得餐前、餐后、睡前等时间的血糖监测变得十分可及,这能更加惠及糖尿病患者并帮助指导临床工作、调整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莉明教授说道。

PART 03

小小圆片,被低估的爆发机会

面对着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的双重需求,动态血糖仪市场呈现出爆发的趋势。

根据 Knowledge Sourcing Intelligence 数据,中国动态血糖仪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2 年的约 3.81 亿美元增长到 2029 年的约 15.6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2.3%。

而另一研究则持有不同看法,Mordor Intelligence 认为,2025 年中国动态血糖仪市场规模将达到8.07亿美元,预计2023年会增长至18.1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6%。而国内的灼识咨询则认为,2020年至2030年动态血糖仪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3%。

图源:微泰医疗招股书

具体的数据上,不同的研究机构或许存在偏差,但其都对国内的动态血糖仪市场相当乐观,预估动态血糖仪市场规模将会以20%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

国内市场迅速增长,但与更为广泛而真实的需求相背的是,推动动态血糖仪走向大众认知的不全是医疗渠道,甚至不是医疗用途。

大量的健身博主、营养博主、生活博主、甚至是普通的体验博主,在小红书、抖音、微博分享的14天控糖代谢实验,激发了巨量话题与购买兴趣。

社交平台上关于动态血糖仪的体验帖、控糖教程与“人生实验”类内容成为拉动消费认知的关键节点。

血糖仪,这样一种纯粹的医疗用品,在年轻人的“体验”之下,被解构成为了一件可以被讨论、可以被模仿的大众消费品。

这样的快速破圈实际上为动态血糖仪在老年患者中推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是信息流通加快,大量的子女、朋友圈、社交媒体的传播与讨论,会促使糖尿病患者家庭主动询问医生;

另一方面,大量用户生产的UCG内容,降低了老年人对于新产品的陌生感,降低抗拒心理。

同时,市场需求分化催生“双轨市场”:一端是含专业服务如医生/营养师咨询服务的订阅模式,一端是医疗自购复购模式,共同推动市场容量扩张。

并且,由于动态血氧仪的破圈,孝心消费也在加快动态血糖仪的快速普及。因为不用扎针没有痛苦,即便是没有糖尿病的家庭,也会尝试购买给老人预防性使用。

在广泛的市场需求下,动态血糖仪的市场化路径也并不单一。

目前已形成“医院主导+零售扩展”的消费模式,未来社区有可能也成为其中的一环。

在医院这样的专业医疗机构,内分泌科、慢病门诊仍是高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处方来源,医院能把动态血糖仪与临床路径、胰岛素、慢病药物管理紧密结合。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内分泌科在2017年便开始引进扫描式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为100位糖尿病患者实施扫描式血糖监测,利用血糖监测的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和制定降糖方案。

如今更多的医院开始广泛使用动态血糖仪进行糖尿病的治疗。

202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石景山院区)迎来第一位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患者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辅助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低血糖,患者佩戴14天后,回门诊复诊并打印动态血糖监测报告,以重新调整胰岛素剂量。

除了在医院,大量的动态血糖仪已经可以在电商平台上自行购买,使得非胰岛素治疗患者与关注代谢的普通消费者能通过自费渠道进入市场。

图源:京东、淘宝、拼多多(以销量排序)

在动态血糖仪进一步推广或普遍纳入医保后,“社区医生开处方+厂商/平台配送传感器+云端数据供医生/家属远程监测与干预”,形成闭环服务,这一路径可以最有效地把动态血糖仪的临床价值落地到老年人的日常管理中。

目前,已有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河南、云南等)住院患者可以使用动态血糖仪并享受医保报销。此外,上海、青岛等地,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门诊刷医保卡购买医生开具的动态血糖仪,但一般对数量有要求。

动态血糖仪的“超级单品”并不是噱头,而是一种极强的商业属性的组合。

14天或28天更换一次,代表着高频复购率;不间断数据检测,APP/云平台查看,代表着强数据黏性、年轻人破圈,数据可视化代表其社交传播力,因此动态血糖仪能够在患者、非患者,年轻人、老年人中迅速传播,每个需求方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渠道。

此前,全球动态血糖仪市场呈现雅培、德康双寡头局面。国内市场亦由进口品牌主导,雅培、美敦力分别占据中国市场75%、10%的市场份额(截至2021年9月28日)。

随着三诺、鱼跃、硅基等国产产品陆续上市,国产优秀品牌产品性能比肩进口品牌,且性价比优势更加突出,具备更强市场竞争力,国产厂商的产品在已经成为电商平台销售的主流。

以三诺为例,三诺CGM产品MARD值为8.71%,尺寸为一元硬币大小,传感器寿命达15天,各项参数性能优异,且日均使用成本仅为17.27元,性价比优势明显。

图源:国盛证券

动态血糖仪的爆火并非偶然,刚需的老年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存量市场,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一轮轮“实验”为它带来了认知扩散,而国产化与渠道多元化正在把价格、可及性与服务模式整合到一起。

对于大部分老年患者来说,一枚小小的“圆片”意味着更少的扎针、更多的安全与更平稳的日常;而对产业各方而言,则意味着一个由医疗器械,走向数据服务终端的价值跃迁。

动态血糖仪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未来随着使用普及化与大众化,年轻人对于动态血糖仪的新潮感、时尚感褪去,它的主角仍是那些真正需要它的老年患者,他们的需求决定了行业的未来。

参考文章:

《戴上血糖仪的年轻人,已经焦虑得不敢吃饭了》- 三联生活周刊

《年轻人的焦虑,正在促成血糖仪“大生意”》- 36氪

《全球CGM市场价值凸显,国产企业逐浪突破 》–国盛证券

《Effect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on Hypoglycemia in Older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JAMA

《Narrative Review: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in Older Adults with Diabete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x814765531”(ID:AgeClub),作者:徐龙捷,36氪经授权发布。

+1
3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SaaS早已成为过去,AI to B才是下一个企服领域新战场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