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熊AI完成Pre-A轮融资,以AI客服切入企服,推进记忆科学商业化落地
近日,红熊AI(上海算模算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由格睿丰投资领投,华禹创投董事长、公司天使轮投资人陈泳潮个人跟投,投后估值为5亿元,TSN资本担任财务顾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记忆科学产品的商业化、AI智能体平台研发和市场拓展。
红熊AI成立于2024年,总部位于上海与杭州。公司以AI客服作为业务切入点,搭建智能化客户互动与营销服务平台,目标是布局AI教育、AI营销等领域,并将产品推广到海外。红熊AI的核心技术为多模态大模型开发中台与记忆科学。红熊AI CEO兼首席科学家温德亮曾任阿里巴巴、盘石、复星等互联网和产业集团副总裁、CTO、CIO,具备10年以上互联网数智化领域开发及数字化转型交付经验,近年来专注于大模型技术研究与开发。团队核心成员具备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级应用等领域的研发和管理经验。
红熊AI CEO温德亮认为,记忆科学是推动AI智能体商业化落地的核心。他表示,企业级AI客服与营销场景的复杂性,要求平台不仅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更要实现对用户历史行为和多轮对话的持续记忆。传统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受限于上下文窗口,容易遗忘关键业务信息,导致服务断层和知识孤岛。红熊AI通过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和记忆科学技术,能够动态整合企业私有知识、行业数据和历史工单,打通APP、小程序、电话、社交媒体等多端渠道,实现对话连续性和个性化服务的显著提升。
红熊产品技术研发体系
红熊AI采用“模型即服务”(MaaS)、私有化部署、SaaS订阅等多元商业模式,服务运营商、文旅酒店、电商、银行保险等多行业客户。既支持全Agent服务托管,也支持人+Agent融合,转人工后,人工可再次将会话托管至机器人,实现人机协同。温德亮说如果将全AI托管模式比喻为新能源车,人工服务就是燃油车,而红熊AI的人机协同模式则是油电混动型车,既能降低人工成本,也能防止在转人工后AI无法介入会话导致专业度下降或咨询信息不全面等问题。
红熊商业化场景
在业务层面,红熊AI平台覆盖AI客服、智能营销、工单管理等多场景,支持全渠道接入、Agent主动获客、业务自动化闭环。温德亮以与某运营商的合作为例,给出数据:红熊AI在该客户的服务过程中,自助解决率高达98.4%,回答准确率99%,模型幻觉率低于1%,业务回复完整性达100%,降本率高达40%。红熊AI通过与四大运营商及百余家企业达成商业合作,完成了行业验证和商业营收。企业2025年至今已签约合同金额近6000万元,2025年业绩目标为1.3亿元,营业利润率预计超过13%,未来,红熊AI将加快海外市场布局。
根据36氪过往报道,AI在客服、催收、问卷调查等领域已经实现了快速布局,国内AI客服市场已经有网易云商(七鱼)、天润融通、容联七陌、沃丰科技、智齿科技等智能客户服务厂商。据悉,蚂蚁金服也在积极布局AI客服领域,近期成立了“数字蚂力”为商家提供AI客服的服务。目前AI to B领域除了AI客服,各家企业在多种角度展开积极布局,SaaS早已成为过去,AI to B才是下一个企服领域新战场。
投资人观点
格睿丰投资认为,作为首次入局的投资人,更注重从差异化价值维度评估标的企业。红熊AI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在企业级AI服务赛道中构建了“技术深耕+场景闭环”的独特发展路径——不追逐通用大模型的流量红利,而是聚焦垂直行业的真实痛点,通过“多模态大模型+记忆科学”的技术组合,将抽象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客户可直接复用的流程化解决方案。
陈泳潮则认为,作为长期陪伴红熊发展的投资人,本轮选择持续加注,核心逻辑在于其业务已实现从技术验证阶段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实质性跨越。其构建的“私有化部署+SaaS平台+订阅服务”产品矩阵,既通过定制化服务筑牢了当下的业务基本盘,又以标准化订阅模式打开了规模化增长的天花板。这种“深耕行业痛点+灵活适配需求”的发展路径,成功将技术价值转化为客户认可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