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火到“劝退”,小米AI眼镜还卖得动吗?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8月19日 20:04
门店问询量降温

记者近期在上海、成都、杭州等多地实地调研发现,曾引发抢购热潮的小米AI眼镜,发售仅两个月便陷入销量高开低走的困境,线下门店热度骤降。 

面世近两个月后,《科创板日报》记者近期在上海、成都、杭州等多地实地调研发现,曾引发抢购热潮的小米AI眼镜,其市场关注度正呈现降温趋势。

IDC数据显示,2025年Q1,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同期,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而Meta和雷朋合作的AI眼镜自2023年10月发布以来,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台。

对AI眼镜市场前景的看好,吸引了小米、阿里、华为等国内企业的跟进。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智能眼镜相关企业超400家。

然而,小米等AI眼镜在用户体验上的不足,交互功能与成熟消费电子产品之间的显著差距,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门店问询量降温

在发售初期,小米AI眼镜势头强劲,在京东旗舰店开售五日内销量便突破万台。有传闻称,小米内部紧急将销售目标从30万台紧急上调至50万台,也一度引发其有望开启国内随身AI新时代的声音。

但《科创板日报》记者日前走访上海多个商圈的小米线下门店观察到,消费者对AI眼镜的热情较产品刚发售时已明显减退。此次在多家门店停留近20分钟,记者均未观察到有消费者主动询问或试戴该产品。而在发售首日,记者曾在门店内看到不少消费者排队体验AI眼镜。

据上海浦东新区某小米之家的销售介绍,该店的小米AI眼镜发售以来售出数十台,处于“有多少卖多少”的状态,但补货频率不高,“有时半个月也就补了3台”。杭州滨江一小米之家的销售则透露,该店月销量基本在8到10副之间。

记者查询电商平台销量显示,小米AI眼镜在淘宝、京东、抖音旗舰店的销量分别为7000+、4万+和2600+。淘宝与京东的小米旗舰店因参与国家补贴,产品售价为1699元起;而抖音及线下渠道未参与补贴,售价为1999元起。

目前,单色电致变色版和彩色电致变色版已全网无货,记者询问线下门店也显示无库存且暂未收到补货通知。基础款AI眼镜中,玳瑁棕同样在抖音、淘宝、京东旗舰店售罄;仅黑色和鹦鹉绿在淘宝与京东仍有现货。

蝉妈妈数据显示,小米AI眼镜在抖音旗舰店的销量呈高开低走态势,发售首日达峰值,即日销5000-7500台。随后持续下滑,截至8月18日,日销量已跌至100-250台。

面对记者询问是否建议购买,多名销售向记者直言:“如果有预算、有余钱,想体验一下AI尝个鲜,可以买一台试试。如果不是刚需、没有闲钱的话,可以不购买。”

Meta的成功谁能复刻?

与定位中高端的Rokid不同,小米AI眼镜基础款售价明显低于前者。记者在杭州湖滨商圈毛源昌眼镜店了解到,Rokid Glasses售价3299元,预计10月到货,而线下渠道的小米AI眼镜基础款仅需1999元。

作为制作极其精密的AI眼镜,高性价比策略可能伴随品控稳定性风险。此前小米AI眼镜从研发到开售,曾被市场视为有望在中国复刻Meta智能眼镜成功路径的潜力产品。然而,发售仅两个月,记者浏览小红书等平台及线下走访时发现,针对小米AI眼镜的负面体验反馈并不少见。

不少用户发帖表示,小米AI眼镜存在整体塑料感较强的问题。“小米的眼镜处处充满了廉价塑料感,软踏踏的镜腿和镜架,镜片就是一块薄薄的透明塑料板,感觉没有任何镀层,不近视的人戴上反光严重。”有用户在帖子中坦言道。

记者在成都某商圈小米旗舰店体验时也发现,该款眼镜重量很轻,戴上并没有太大负担。但黑色镜架镜腿设计较厚,尽管采用轻量化碳纤维材质,整体仍显塑料感,一旁等候体验的高中生亦认为眼镜材质科技感略显不足。

记者在店内也注意到,通过小米AI眼镜拍摄照片和视频后的素材需要到手机界面管理,在眼镜上无法操作。且因为眼镜没有镜前显示功能,拍摄照片和视频时约等于盲拍,和平时用手机拍照能通过实时画面进行调整不同。

店员坦言,该问题已引发较多体验用户反馈,新手需较长时间适应。尤其在视频拍摄场景下,眼镜防抖功能的缺失导致成片存在明显抖动。

此外,其内置的语音交互大模型“小爱同学”也引发用户吐槽,主要集中在唤醒响应不灵敏,且易与其他米家设备同时被唤醒导致误操作。

“眼镜里的小爱同学无法自定义唤醒词,经常唤醒家里其他的米家家居,非常不方便。”有用户向记者直言,“小米出AI眼镜时期待值太高了,现在落差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与手机等电子产品类似,小米AI眼镜在拆封使用后亦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此政策引发用户不满。有消费者质疑,眼镜与手机存在本质差异,其不具备设置账号一类的激活功能,仅试戴试用应不影响产品二次销售。

IDC中国分析师叶青清也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国内AI眼镜的发展主要面临硬件基础、应用生态和品控等多重挑战。

在叶青清看来,主流产品在硬件层面普遍存在重量、续航、散热等基础体验短板,制约了其作为日常穿戴设备的实用性,同时也导致了用户实际体验与预期的落差;应用生态方面,则缺乏杀手级应用,使得眼镜多数功能仍可被其他终端替代。

与其同时,叶青清认为,未来行业将呈现双线并行的发展路径,即轻量化眼镜将从单一的"音频拍摄工具"升级为多功能"个人生活助理",消费群体也将从早期尝鲜用户向运动健康、移动办公、智能家居、社交娱乐乃至无障碍辅助等多元化领域加速渗透。而另一方面,专业级头戴显示设备将继续深耕垂直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联社AI daily”,作者:李佳怡 徐赐豪等,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摩根士丹利预测,人工智能将为标准普尔500指数增加13至16万亿美元的价值。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