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即将出台,剧集进入存量精品大角逐时代
周五深夜,一则“网传总局发布21条新规”的消息在业内人士的朋友圈内发酵开来。
从网传内容来看,新规涉及范围极广,涉及了剧集时长、审核、素材边界等诸多事项。
骨朵迅速向内部人士作了求证,得到的回复是:网传内容并非虚假,但仅仅指明了大方向,具体的措施落地,还有待时日逐步消化和落地。
骨朵为此沟通了业内人士,得出了对“新规”的一些反馈与解读。
审核权下放省局,边拍边播将成可能?
网传原贴中提到的首屏首页“总局与省局同步审查”是新规中最引发关注的一条。据业内人士解读,虽然审查是总局与省局同步,但协同审理的举措,意味着将部分大剧的审查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各省局,这一举措将可能大大提高审查效率。
通常,首屏首页的剧目都是精品大项目,那么由省局出面进行同步把关,也将引发对各省局之间把关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意味着加强了各省局和制作方之间的强力沟通。对于有能力制作精品大剧的制作方来讲,将可能扩大内容边界的范围,获得了更为灵活的舞动空间。
如果将之与“提倡各电视台、平台的内容创新”结合起来看,那么各省市自治区的广电部门、电视台和各制作方之间将可能引发灵活的“搭台唱戏”——不同的制作公司、平台和电视台之间可以就优秀项目开展更为协同的局面。这一举措意在盘活久已缺乏创新能力的各地电视台,让各地方的领导机构和电视台在整个剧集产业中发挥更多作用,与各平台、制作公司互相借力,协同创新。
另一条有关审查的内容是文中提到的“关于系列剧、情景剧和单元剧试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分集分单元反馈”的新机制。这一条的主要指向仍然是提升效率,敏捷反应。
在短剧以”快准狠“的速度不断挑战长剧集之时,长剧集的漫长周期已经逐渐落后于整个市场观众的需求节奏。在这样的前提下,剧集行业呼唤已久的“边拍边播”也将可能在小步探索之后逐步成为现实。虽然最先落地的可能仅限于一部分类型,例如单元剧和情景剧,但它毕竟为边拍边播迈出了试行的第一步。同时,这也意味着系列剧、情景剧和单元剧这几种类型将可能迎来兴旺期。
新规将在不同方面撕开行业革新的口子,也意味着对不同岗位都有了新的需求。
骨朵接触的一位编剧就坦言:“边播边改是‘把编剧架在火上烤’。”编剧从周期性工作变为长期“在线”,创作链路将彻底重构。传统模式下,编剧交稿后阶段性退场,后续调整不脱框架;而边改边播,则可能要求编剧全程嵌入播出周期,凌晨改台词、正午调剧情、追热点改桥段成常态。这种“永不下线”的状态,既模糊了创作与生活的边界,更让编剧从“剧本主人”沦为“反馈执行者”,对节奏掌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缺乏“边审边播、边改边播”相关项目经验的编剧们,害怕出现“搭积木”式的随意拆改,最终写出四不像剧本,比如人物动机跳脱、剧情前后打脸。“要是悬疑剧观众猜中了凶手和作案手法,我们是不是要调整剧情?要是某个剧的女二、男二突然爆红,我们是否需要中断主线,给他们加戏?”
这些现实问题背后,也反应了从业者对创作逻辑改换的担忧。
某编剧告诉骨朵,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已经能够很清楚地把控内容在筛选方面的风险,但互联网环境变化太快,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已经没办法靠经验为项目排雷。“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把审核风险转嫁到创作环节。”
他认为,要让新模式落地,对编剧而言需要先破解三重矛盾:一是创作逻辑的完整性与动态调整的兼容性;二是审核标准的稳定性与舆情变化的适配性;三是观众即时反馈与作品艺术定力的平衡性。
而从行业效率维度看,新规中明确提出了“片方可主动提前引入专家把关”“非必要不协审、协审上限为50天”,以及“完片审查可当面沟通,最长不超30天”这三项内容,一起指向“缩减审查长链条”,还能够让优质内容跟进热点上线。
而边审边播把审核周期砍成“短平快”,既能减少成片后大规模返工的成本,也能让剧集更快抢占市场窗口期。但效率提升的前提,是需要建立一套能抗压抗波动的新规则体系。
腰部剧淘汰,头部精品剧集集中角逐
新规中,另外两条引发关注的则是对集数限制的逐步宽松和“一剧两星”政策的放开。其中提到:40集上限的集数限制将可能取消(可能仅限于头部大剧),以及“鼓励网台联动、一剧多星”,这将使自2015年以来实施的“一剧两星”政策成为历史。它们都意味着高集数长剧和大台、大平台拼播将重归舞台。
这一政策可能是顺应市场的选择。腰部剧曾是市场的“安全牌”。成本中等、题材稳妥、靠熟面孔撑场,靠着平台的排播填充和电视台的时段补位尚能苟活。但如今,观众对“工业糖精”“套路悬疑”的耐受度已跌破冰点,政策又从供给端掐断了“躺平式创作”的后路。某平台采购总监直言:“现在开项目会,低于两亿制作费的古装剧根本上不了议程,悬疑剧没有金马级编剧压阵直接Pass——不是我们苛刻,是用户只认尖货。”
资源向头部剧集的狂奔正在加速。资本端,影视基金的投向集中度比三年前提升47%,某影视公司剧集部负责人透露,“以前还会分30%预算投腰部剧分散风险,现在全部押给头部,宁肯陪跑顶级项目,也不碰平庸之作。”人才端更甚,一线导演、编剧的档期已排到2026年,腰部团队想请个二线演员都要面临“档期撞车+报价翻倍”的窘境。这种马太效应下,腰部剧连“凑齐主创”都成了奢侈。
在此前提下,电视台与平台的采购变得越来越谨慎。省级卫视黄金档早已取消“填播剧”概念,对电视台和平台来说,与其花三千万买三部腰部剧凑数,不如集中资金拿下一部头部剧的独播权。视频平台更是直白,在大头部播出期间甚至连logo都会变成剧宣定制款,主页更是早早就变成了剧播限定版。而腰部剧只能在“猜你喜欢”的犄角旮旯里自生自灭。这几年,双方为了缓解头部的资金压力,也会常常网台联播,实现双赢。
此次新政主动认同了多个网台联动的可能和长集数的恢复,其意向指向精品大剧的优势资源集中。这为剧集市场带来的可能是腰部剧的逐步淘汰和精品剧集的集中角逐。其本质是倒逼行业摆脱“数量依赖”,提倡集中资源办大事。
但当腰部剧消失,头部剧的新角逐也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新规的风吹起的不只是行业表层的涟漪,更是深水区的重构与博弈。它为剧集市场劈开了更多元的创作空间、更高效的流通路径、更开放的内容视野,让“更多、更快、更好、更开放”从愿景照进现实成为可能;也将行业推向了创作坚守与市场反馈的平衡难题、头部创新与同质陷阱的角力场、规则建立与灵活调整的磨合区。
保量时代,头部剧集与境外剧争锋
剧集从业者经历“微死”阶段久矣。
如果从2015年《盗墓笔记》点燃视频平台战事算起,短短十年间视频平台经历了增量狂奔、存量厮杀。如今,增量见顶、存量枯竭,视频平台已坠入“保量时代”的生存炼狱。
转型期的平台正被三重绞索勒紧:观众审美阈值飙升,粗制滥造者直接被抛弃;无序竞争撕破底线,低俗营销与数据造假成行业毒瘤;同质化内容形成内卷黑洞,题材复刻让用户加速逃离。三重压力下,“留客”成悬顶之剑,平台不得不直面用户用脚投票的残酷现象。
新规需要为长剧集在绝境中撬开一丝裂缝,为平台们破局提供新的方向。
大体量的超长剧集将重出江湖,意味着长叙事内容得以挣脱篇幅枷锁,回归创作本质。这类作品可像《大明王朝1566》般铺展历史褶皱,用数十集篇幅解构官场生态的盘根错节;也能如《人世间》般纵深时代肌理,以家族命运为切口记录社会变迁的每一道纹路。但创作者和从业者需要谨记,越来越难满足的观众需求和边拍边播的效率需求,将可能为内容创作提出更苛刻的从业门槛。
从网传新规来看,内容来源的破冰也具颠覆性。“引进剧取消配额限制,改编优秀作品不限国家”这两条,意味着限韩令的松动,同时也意味着日剧、美剧、甚至世界不同角落的优秀剧集同台竞争。当国内团队学会用东方叙事重构外来IP,是不是能激活老用户的新鲜感,更能收割对日韩文化追捧的Z世代。
而古装剧配额的松绑则是精准的用户挽留术。从《甄嬛传》到《琅琊榜》,古装剧始终是国民级流量池。倘若有制作公司能够吃透、吃完这块市场,或许能在用户注意力被短视频碎片化切割的当下,凭借体系化的内容布局构筑起坚固的用户壁垒。
但保量时代的核心生存逻辑,终究是靠差异化头部项目建立护城河。若制作方沉迷政策红利,复制题材跟风,只会重蹈“宫斗潮”“甜宠热”的覆辙。唯有将政策弹性转化为内容创新力,用不可复制的叙事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在存量绞杀中生存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GuDuo骨朵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