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一把手都要懂这3个工作方法

笔记侠·2025年08月18日 09:10
领导力的本质,就藏在这3个字里。

当下,怎样提升领导力来高效决策、凝聚团队、驾驭复杂局面,是每位企业家和创业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是墨守成规,还是随机应变?是锋芒毕露,还是以柔克刚?

在中华传统智慧里,有“度”、“权”、“和”这三个字,它不止是古人的处世哲学,更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功心法”。

今天,我们就用刘邦任命韩信、乔致庸烧账本等古今鲜活的案例,全面拆解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分寸、灵活变通、刚柔并济以“成事”。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一个人做人做事,要讲工作方法,这个工作方法本质是“守正”,“正”跟道有点相通,合乎大道才叫“正”。

古人有一句话叫“大德不逾限,小德出入,可也。”这话是说:大的问题上不要出格出差错,小的问题就不要太拘泥了,小的问题往往是跟面子有关的问题、无伤大雅的问题,要懂得变通,懂得取舍。

遇到问题,关于领导力的守正方法,我就把它总结为三个字:度、权、和。一般的问题按规则做,如果规则不能管住的问题,你就把这三个字记住了。

度(分寸):做事要把握分寸,吃饭也是这样,不是吃的越多越好,生意也不是做得越大越好。

这个问题就涉及人生的价值观,尤其是年轻人,无论是干事业还是享受生活,都有大好的年华。

权(变通):不要一根筋,要变通。

和(成事):刚柔兼济,“和”就是把事做成。

这考验我们的平衡力、变通力和把控力。

一、分寸:过犹不及,要把握好“度”

度就是管理中的综合平衡能力,有两个要点。

1.不要求满

什么叫不要求满?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不管你最后做得多好,因为你的预设在发生变化。以前赚了100块钱,会很高兴,现在挣了100块钱,都没有特别感觉。

有一个叫做“贝克尔境界”的概念。贝克尔是德国的网坛明星,他退役的时候人家问到:“你怎么总能赢得比赛?有什么秘诀吗?”

贝克尔回答:“我在热身赛的时候主要是调节心情,而不是练习,面对比赛不要太兴奋,太兴奋就失常,但是也不能一点不兴奋。”

这里给我们的启发是:你在让部下做一个特别重要工作的时候,你要举重若轻,既要重视,又不要让他们太紧张。

比如说孩子中考、高考时,紧张他就失常了,但是一点都不紧张,也不行,所以得处于半兴奋状态。

激情过热,会把理智烧光。 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使人执着。我们只要把握好这个“度”,做事情的思路就会更清晰。

2.不要较真、不要钻牛角尖

这里是讲,我们要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沉着而不寡断,机智而不诡诈。也就是说是要有理有据。

比如在交易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觉得有所得,不要让对方感觉没办法,被迫跟你做交易,这个时候他一定想办法要挣脱你离开你。

我们的古人,在这时候会用“仁义”作为表达,讲究“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就调动了人性中间比较感性的部分。

无论是交朋友、做生意、夫妻相处、情侣相处,一定是要让对方感到舒服,才有所得,这就是:成就别人,成就自己。

在《一代大商孟洛川》的故事里,孟洛川的商业智慧告诉我们:要把握取与予的动态平衡。取就是利益回报,予就是付出,欲取先予的意思是,有付出才有回报。

当然我们做生意的目的是取利,但是有的时候取利之前,却需要给予,所以“先予而后取”是大智慧。

在企业经营或是日常生活中,如果利益双方得不到平衡,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那么最终谁的目的都达不到。

予就是合理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最好办法 ,通过这一办法就可以解决利益各方之间的平衡,最后达到取的目的。

孟洛川需要和同族进修堂经营的谦祥益合作的时候,用了这种先予的方式,给别人想要的,才有机会拿到自己需要的。

比如,当时孟洛川准备拿下“皇庄布”( 皇宫的布生意 ),而这个生意一直是谦祥益在经营的。这样一来,势必会被谦祥益的掌门人,也就是孟洛川的族嫂耿夫人所阻挠,一度甚至准备闹到打官司的地步。

这时候,孟洛川提出了一个对方无法拒绝的利益分成共享方案成功化解矛盾:

由孟洛川执掌的瑞蚨祥和谦祥益共同经营“皇庄布”生意,采用二八分成的方案,瑞蚨祥两成,谦祥益八成。孟洛川保证在这八成之外,同时,瑞蚨祥每年补贴给谦祥益3000两白银,期限是50年。

于是,最终瑞蚨祥和谦祥益达成了协议,孟洛川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他通过“先予后取”的商业谈判技巧,将皇庄布生意转化为双赢局面,既维护了谦祥益利益,又保障了瑞蚨祥的商业扩展,两全其美。

这就是“先予后取”的大智慧。

二、变通:善于持中用“权”

“权”的技巧在于对“度”的动态把握,而不是静态。目标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权变”,“权变”就是一把手要有灵活性,通权达变。我把权总结成三个要点。

1.问题导向,不搞教条

比如邓小平的这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他不是随便说的,但是他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很深刻的真理,用一种家长里短的话说出来。

2.抓住时机,把握时宜

第二点特别重要,抓住时机,把握时宜。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目标发生变化了,所以要“权变”。

有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孟洛川一次外出考察棉花,发现棉花长了包心虫,棉花遇到虫灾,这样一来很多地方的棉花都会因为虫灾而无法收成,价格会飞涨,甚至没有棉花可以用来织布。

孟洛川马上和二掌柜赶往外地订购大批棉花,提前储备原料。当他跟着二掌柜找到外地棉商大掌柜,正要按照往年的价格下单订购之时,二掌柜却说之前价格是散货的零卖价格,现在是买断,希望让利2成。

棉商大掌柜不知有包心虫灾害,但是因为让利2成,需要禀告东家再做决断计较。

孟洛川对二掌柜说,这是舍大取小,已经有的赚了,为何要谈让利,万一错过这次签订,就拱手让人了。

二掌柜说 ,生意人一分一厘都要赚过。

孟洛川不以为然,说那是放在平日,现在情况特殊,夜长梦多,事情紧急,应当随机应变,要是棉花被人买了去,那到冬天自己就没有布可以卖了。

就在当天,也同样发现棉花长了包心虫的谦祥益大掌柜耿宝秋也赶到同一个棉商处,和棉商大掌柜在谈棉花。

耿宝秋也是精明,带着粮食来和棉商交易,因为当地棉商这边缺粮食,比起直接用钱用粮食买棉花更划算,棉商果断和耿宝秋签了约。

孟洛川此次采购棉花的生意失败,败在了二掌柜为了小利( 所谓的“捆草绳子买卖价,能勒一点是一点” ),没有及时签合同,更是败在了没有抓住时机,不懂变通和权变。

卖东西,斤斤计较是为了赚钱,但是为了挽回危机,就要砸钱。

智者之虑,必取舍于厉害之间。须思考会出现哪些意外,并一一想办法克服,把风险降到最低。

后来,孟洛川的师父李士鹏在向他传授商道的时候说:

“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要懂得商道之本,还要善于审时度势,沟通权变,要善于联系各色人物,调和各种矛盾,明辨祸福利弊,也要善于转输货物、商略价格、拓展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商海中利于不败之地。”

3.底线思维,大局意识

改革不能没有边界,要有底线思维和大局意识。

举个反例,南非曼德拉把一个发达的南非变成一个贫穷的南非( 笔记侠注:曼德拉执政后,南非部分政策加速了本土产业的冲击,导致制造业萎缩,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出口,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一把手才能“权变”,不然如果整个组织的人都在“权变”,就会陷入混乱。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把手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让一线人员在需要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权变”。

三、成事:刚柔兼济,“和”

“和”就是刚柔兼济,就是我们要懂得运用综合手段最终解决问题。

和而不同,比如哆唻咪发嗦啦西这些不同的声音构成旋律,如果都一个音那就是噪音。

我把“和”变成三个要点,用这三句古文来讲。

1.刚柔兼施,亦刚亦柔

要有刚有柔,比如教育孩子,只有严父不行,还得有慈母,反之亦然。

2.刚柔得道,该刚要刚,该柔需柔

该刚的时候要刚,该柔的时候要柔。该给胡萝卜的时候,给大棒当然不行;该给大棒的时候,给胡萝卜也不行。比如中美谈判也是这样,该让的时候就让,该狠的时候就狠。

3.刚柔有度,刚柔都要充分到位

刚到什么程度?千斤刚。柔到什么程度?绕指柔。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用力不足。

所以这三个加起来就说明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些内容加起来其实就是一个词:中庸

这是个哲学问题,我们把这哲学道理落到我们的理解层面,再举一个例子:

乔致庸刚把包头的“复字号”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就遭遇了管理上的“王炸”:

干了40年的大掌柜顾天顺,因为自己卖油掺假、违规喝花酒东窗事发,怕被公开开除丢脸,竟然拉着二掌柜、三掌柜一起“撂挑子”辞号,以此威胁乔致庸不敢动他。

这局面堪称是“管理死局”:只开顾天顺?怕寒了老伙计们的心;不开他?规矩就废了;全放走?店立马垮台。

乔致庸思考了一晚上,想出三招:

第一,既往不咎。

他当众烧掉查出的所有管理层的问题清单,宣布“翻篇了”,只要大家限期整改好,绝不追究!这一下子消除了恐惧,大家敢说真话了。

第二,破格提拔,稳军心。

他力排众议,任命年轻有为的伙计马荀当大掌柜,等于告诉所有伙计“好好干都有机会”。

第三,养老保障,定人心。

他不仅出钱给顾天顺买房养老,更立下规矩:以后在乔家干满30年的管理层,退休一律保留一半股份养老,直到去世。

这三招,打出了规矩,稳住了人心,更奠定了乔家生意基业长青的底子。

乔致庸为什么烧掉证据?当然这是艺术演绎,但是在历史上,曹操在官渡和刘秀在河北,都做过类似烧毁部下和对手来往书信的事情。

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至少有三点原因:

第一个,你还得干活,就不能搞得灰头土脸的,要从大局出发,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多角度考虑,多方面考虑。

第二,不用抓着细枝末节不放,要找到最重要的问题和方向。

第三,部下犯了错误,作为领导来说要么马上处理,要么装傻。千万不能抓住小辫子随时准备翻旧账,要让大家安心、放心。

领导做事不是随意而行,一定是有章法的。 当一个领导随意做事随意说话的时候,要小心,可能有不周的地方,老大考虑问题要刚柔兼济,身段该柔软的时候柔软。

特朗普,看上去像在打醉拳,但其实还是很厉害的。

他搞得全世界很多国家要给他送钱,过去拜登想尽办法让美国盟友把军费增加到GDP的2%都没办成,现在特朗普让他们增到了5%。特朗普的“醉拳”也有不醉的东西。

四、刘邦是怎样用韩信的?

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把刘邦封在汉中。

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为不得志,就到了汉中投奔刘邦,刘邦也很轻视他,因为韩信很年轻,而且还是从对方那儿跑过来的下层,不是自己的老班底。

通过萧何举荐,韩信才得到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叫做治粟都尉。韩信是从小就想建功立业的,所以你让他只管理粮饷,他一看没机会,就走了。

当时刘邦手下走的人很多,因为打仗成功了,老婆孩子在家等着,拿着银子就回家了,这是正常情况。

有一天,有人跟刘邦报告,萧何走了。刘邦一下就傻了。过了两天萧何回来汇报说:“我不是跑了,我是去追跑的人,这人叫韩信。”

刘邦说,那么多建业立功的将军你不去追,韩信从项羽那跑来的,又没有立功,你去追什么?

这时候萧何给他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体现了用人的三条道理。

① 用得其所

萧何说:“其他将军是容易得到的,但韩信是国士无双。”国士无双就是全天下找不出第二个来的的意思。

刘邦最好的就是耳朵好,他能听得进去,也有判断能力。于是萧何就建议刘邦要让韩信做大将军。这体现了用人要用得其所,各尽其才。

② 用得其位

萧何又说:“虽然韩信在项梁那做基层军官做不出成绩,但韩信不是没有能力,他是能够当统帅的人才。”

换句话说,有的人在基层做不出成绩,但是在适合他的位置就能做得很好。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国里面的庞统,他在耒阳县当县令,他就搞不定基层工作。但后来刘备发现,他适合做军事参谋,这才能体现他的能力。

管理学上有个彼得定律。

( 笔记侠注:彼得定律说,在各种组织中,很多雇员都会因为业绩出色,而接受更高级别挑战,被一直晋升,直到被晋升到一个他无法称职的位置。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此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更好的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

所以我们在 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授予一个人职位不能按业绩,应该按才能。因才授职,因功获赏。

不能用业绩提拔人才,而是因为才能提拔人才。做出业绩就给钱,然后根据一个人的能力去匹配合适的职位。

有功你可以给他物质奖励,但不能因为有功给他位置。位置可不是用来赏功的,物质奖励是用来赏功的,位置是匹配他才能的。

刘邦当时说,你明天把他带过来,我当面封他为将军。萧何说那不行的,人家还会走的,因为大家得尊重他,让他有威信,有尊严,刘邦说那让他做大将军。

于是刘邦就非常隆重地举行了“登坛拜将”的盛大典礼,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统率所有汉军。

③ 用得其心

韩信一辈子感谢刘邦,因为他作为一个从项羽那来的,没有立大功的人,刘邦“登坛拜将”让他做全军统帅。

所以我们从管理的方法来讲,通常的问题就按规则做,非凡的问题,家事国事天下事,要按照“度权和”的工作方法。

五、谋略领导与战略领导

有一段话是这样的,“谋略领导,以一系列的战略组合(备选战略)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制度的缺失性和不完善性、社会的急剧变化、政治的吊诡和不可预测性、传统文化的惯性与无奈。”

这句话什么意思?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制度缺失和不完善,以及社会的急剧变化当中,很多的制度建设跟不上,人的心态跟不上。另外,还有传统文化的惯性和无奈。

这主要还是因为对中国和世界缺乏了解。了解中国,必须认知世界,你不认识世界,你不会了解中国,因为你认识不到中国跟其他国家有什么不一样的。

赵蕤写的《反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而立法度,临务而制事,法宜其时则理,事适其务故有功。”

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就是制定法规要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处理事务要针对具体的现实情况。法令适合时代才能有效推行,措施切合实际才能取得成功。

这句话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变动,充满了道家精神。中国历史上,儒释道是不同的思想,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要变。

所以荀悦在《汉书》里面有一段话“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这话的意思是:战略往往是确定的,谋略往往是不确定的。

古人对此有一个说法,叫南面之术。“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道家这个学派,大概源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系统记录历代成败存亡祸福的规律,由此懂得抓住根本、掌握纲要,主张以清静淡泊的态度持守内心,以谦卑柔弱的姿态立身处世。这套思想,本质上就是帝王治理天下的方法。”

这里面,“要”和“本”就是一个意思,“秉”和“知”是动词,这是说我们要 抓住关键的东西,抓住主要矛盾,带着谦卑的心态,不要有执念,要有空杯心态。

结语

掌握这3个字,在变局中不断创新

你看,“度”是分寸,告诫我们“过犹不及”,要在坚守规则与灵活处理间找到黄金分割点;

“权”是变通,要求我们“持中用权”,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时机,在坚守底线与大局意识的前提下,打破教条,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和”是成事,强调“刚柔兼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最终达成目标。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极致的刚猛或绝对的妥协,而在于对“度”的精准拿捏、对“权”的巧妙运用、对“和”的执着追求。

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管理团队,这套源于历史深处,并经过实践淬炼的方法论,都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分享嘉宾:张国纲,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张国刚,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230万-1—6岁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

下一篇

快手当前肩上背负的担子并不轻松。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