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供养百果园?
当一家公司拥有近六千家门店,成为所在行业的第一股时,它的故事通常会与成功、扩张和财富联系在一起。
百果园,本该是这样一个故事的主角。
然而,自2023年初在港交所敲钟以来,环绕着这个水果帝国的,却并非全是掌声。
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加盟商的亏损故事,消费者关于水果太贵的抱怨,都在消耗着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
当一个商业系统的扩张,开始以侵蚀其最基础的单元为代价,问题往往出在最初的设计图纸上。
加盟商困局
在众多公开报道与加盟商的自述中,他们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
起初,是被百果园拎包入住式的加盟模式所吸引。总部提供从选址、装修到培训、供货的一条龙服务,这对于许多缺乏经验的创业者来说,似乎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但当门店真正运转起来,压力也随之而来。
高昂的加盟费和装修投入是沉没成本,每个月还需面对不菲的房租和人力开销。而最大的压力,来自总部的进货成本。根据加盟合同,店内绝大部分货品必须从总部指定的供应链采购。
这个唯一渠道的价格,往往并没有优势。
加盟商在前端为市场竞争和消费者议价所困,在后端又被总部的供应链体系牢牢锁定。
利润空间,就在这一来一回的挤压中,变得越来越薄。
为了生存,各种操作便开始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品控的松动。
2022年“翻新水果”风波,虽是极端个案,却也折射出末端门店在巨大盈利压力下的行为扭曲。当水果保质期临近时,不是每一位经营者都能坚守丢弃的原则。
最终,当微薄的利润无法覆盖高昂的成本,闭店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精密的利润机器
加盟商在盈利线上苦苦挣扎,那么百果园总部,它的盈利逻辑又是什么?
翻开百果园的招股说明书,我们能看到一幅更完整的商业版图。
在这幅图里,百果园的角色,远不止一个“水果零售商”。它更像一个面向成千上万加盟商的“服务集成商”和“供应链金融平台”。
它的利润,并非完全依赖于C端消费者买走了多少水果,而是在B端的加盟环节,就已经层层锁定。
当一个加盟商决定加入时,首先要支付加盟费、保证金等一笔入场券费用。接着,在门店的日常运营中,他必须向总部采购水果、包装耗材以及各种设备。
总部作为超级批发商,在这个环节赚取稳定的进销差价。这部分利润,很大程度上与终端门店的盈利状况脱钩。
甚至,当加盟商资金不足时,百果园的关联公司还能提供贷款。这笔带着利息的资金,在帮助加盟商开店的同时,也为总部开辟了一条新的金融变现渠道。
这套精密的体系保证了无论终端销售业绩如何波动,总部都能从加盟、供货、金融等多个环节获得稳定收入。
这解释了为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使终端叫苦不迭,百果园的扩张步伐和财务数据依旧亮眼。
加盟商对总部而言,更像是稳定的客户。总部向这位客户销售着开店资格、水果货品和金融产品。
枷锁下的未来
然而,没有一个商业模式可以永久地独善其身。
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加剧,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时,加盟商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当越来越多的加盟商因为不赚钱而选择退出,这台增长机器的燃料便会开始枯竭。
这就是百果园今天所面临的局面。这套曾经驱动其高速扩张的商业模式,如今正变成一副沉重的枷锁。
它锁定了总部的利润,也锁死了加盟商的活力,最终也可能锁住整个体系的未来。
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应该是链条上的每一方都能获得可持续的成长。
总部的价值,在于赋能,在于通过自身的品牌、管理和供应链优势,帮助合作伙伴在市场中赢得竞争,而不是将伙伴变为被收割的对象。
放眼市场,无论是麦当劳还是7-11,这些成功的连锁帝国,其立身之本无一不是与加盟商建立了一套良性的利润分享机制,实现了真正的一荣俱荣。
百果园的故事,为所有连锁加盟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观察样本。
它清晰地展示了,当一个商业模式的重心从赋能伙伴转向管控伙伴,从共创价值转向分配价值时,会发生什么。
未来,继续在这副枷锁里修修补补还是挣脱它回归零售本质,是摆在百果园管理层面前亟待解决的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趋势”,作者:方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