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圈最大的瓜:王者荣耀到底冤不冤?

游戏那点事·2025年08月14日 17:12
冲上热搜第一

这两天游戏圈最大的瓜,莫过于《王者荣耀》被诉匹配机制不透明的“中国游戏算法诉讼第一案”,在南山法院正式开庭。截至发稿前,“王者开庭”词条最高冲上微博热搜第1,可见外界对此案是相当关注。

作为国内近十年来关注度最高的游戏诉讼案件之一,其事情的起因和发展多少让人感到有些突然。

去年6月,有七八年《王者荣耀》游戏龄的资深玩家孙千和(原告,下称孙律师),因“游戏连败”对《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产生怀疑。

在她看来,《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能决定游戏对局结果,其设计似乎并不公平:“比如说你现在已经五连胜或者六连胜了,那下一局你就明显感觉到,系统觉得你该输了。于是你们这边的队友就变得特别弱,对面特别强。”

(“当玩家感觉它不公平的时候,它就是不公平的”)

针对这一疑惑,孙律师向法院递交了诉状,要求《王者荣耀》公开游戏的玩家对局匹配机制,具体包括:影响《王者荣耀》系统给玩家账号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具体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游戏模式下的占比和权重大小。

老实说,一开始我看待这次事件的心态其实相对放松——别看业内老生常谈的“匹配机制”上了法庭,看起来好像事情大条了。但说白了,简单的机制披露业内一向都有做,谈不上什么大事。

再加上,《王者荣耀》此前也曾多次听取玩家建议,有过对匹配机制进行过调整和说明的先例。所以从事发那一刻起,我和不少业内朋友一致认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运营事件,也觉得腾讯能够基于玩家诉求做出妥善处理。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起最初只关乎“匹配机制”的舆情,后续居然会上升到“公开游戏算法”、“助长玩家沉迷”、“有损知情权和公共利益”的高度。不仅如此,这场舆论还波及到叠纸、网易、B站等游戏公司,原本仅聚焦《王者荣耀》的事件讨论被二次放大。

目前该事件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讨论,要想在逐渐失控的舆论中重拾冷静,我们就得回到事情的争议原点,也就是《王者荣耀》这起诉讼本身。

01 双方交锋的关键点

针对此次诉讼,原告和被告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在庭审上展开了约5小时的辩论,我们在南山法院现场采访了旁听庭审的人,并结合南方都市报、界面新闻等多方信源,进一步了解了此次双方交手的要点。

在庭审当中,孙律师(以下称原告)和《王者荣耀》(以下称被告)就匹配机制是否公开,是否为商业机密等主要问题展开了交锋,关键内容如下:

1.《王者荣耀》是否应该公开游戏的匹配机制?

原告主张:公开“王者荣耀”游戏的玩家对局匹配机制,具体包括:影响“王者荣耀”系统给玩家账号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具体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游戏模式下(例如排位赛、巅峰赛、匹配赛、娱乐模式等)的占比和权重大小。

被告主张:《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能为腾讯在游戏服务市场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属于腾讯的技术秘密。关于消费者知情权,并未要求游戏公司公开游戏服务背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尽管公开游戏匹配机制并非法定义务,《王者荣耀》自上线游戏以来,主动向用户沟通,通过各个官方渠道说明匹配机制。

2.商业机密能否作为企业不公开算法的理由?《王者荣耀》应当公开多少内容?

原告主张:商业机密并不是不公开算法的“挡箭牌”,既然微博、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等平台都没有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各自算法,那么《王者荣耀》也不应当以商业机密为由,不公开匹配算法。并希望《王者荣耀》对算法公开的颗粒度能够与抖音相当。

被告主张:腾讯认为《王者荣耀》所公布的匹配算法的颗粒度的确是与抖音相当,而且抖音呈现的算法细节也并未达到原告所主张的比重。如果进一步公开匹配机制背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相关技术细节可能被部分恶意玩家或黑产滥用,严重破坏游戏公平对局环境,并最终损害广大正常游戏玩家的利益,这将带来负面影响。

(图源新华网4月17日对“抖音算法”的报道)

3.匹配机制是否公平?会强行影响玩家的胜率吗?

原告主张:互联网不少玩家反馈称《王者荣耀》的ELO机制并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并不是个例,对于游戏官方对匹配机制的解释,在没有得到详细公开的情况下,她认为并不可信。最终在匹配机制的影响下,会将胜率控制在50%。

被告主张:在《王者荣耀》等MOBA游戏中,游戏对局的胜负受团队配合、阵容搭配、战术选择、玩家状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并非由匹配机制决定,匹配机制无法直接决定游戏对局胜负。(此外,《王者荣耀》还在现场举证了展示随机抽取的多位玩家公开可查的胜率情况,分布在70~80%区间,以此证据表明原告所称通过匹配机制控制胜率在50%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4.匹配机制是否会进一步影响玩家游玩意愿,进而导致玩家沉迷?

原告主张:匹配机制控制胜率导致玩家输输赢赢“赢了还想玩,输了还想继续玩”造成玩家沉迷,既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让成年玩家沉迷。

被告主张:按照原告主张,既然无论输赢都想继续玩,证明匹配机制并不导向沉迷。而且,《王者荣耀》严格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针对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玩家,可以自主支配时间,享有正当的娱乐权,即便如此,《王者荣耀》针对成年玩家也有过度游戏的提醒,不存在通过匹配影响玩家游玩意愿的情况。

02 法律专家:不算争议的争议 

基于双方的诉求,互联网上也产生了相当多的讨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深了玩家对游戏厂商的“不信任感”。而在网上的众多讨论当中,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最核心的问题展开。

当进一步对双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剖析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场诉讼当中的核心争议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是否属于不可公开的商业秘密?

针对这些诉求与争议,早在去年孙律师发起对《王者荣耀》的诉讼之后,腾讯就曾安排工作人员与孙律师沟通解答。

不过跟外界猜测的“暗中求和”不同,据游戏那点事了解,此次沟通更像是游戏跟玩家之间的线下茶话会,一起聊聊目前的匹配机制都存在哪些痛点......这也是腾讯近些年希望离玩家更近的一贯作风。

就事论事地说,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到此次《王者荣耀》诉讼上,正如北京恒都(上海)律师事务所运营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调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邓哲律师表示,从诉讼的角度看,在该案件中原告要完成举证责任难度很高——可以预见《王者荣耀》的赢面很大,也不存在太多的拉扯空间。

不少法律人士均表示,若站在理性的法律层面思考,这起诉讼案件反而变简单了。

关于“匹配机制”是否属于商业秘密这点,知乎答主@王瑞恩提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提供了依据,但并未直接提及算法机制。”

其次,答主也列举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但他也同样指出:“这一规章针对的是推荐算法,而且即便认为游戏匹配也是一种推荐(比较牵强),它也只是要求服务提供者「优化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并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具体细节。”

那再看到原告这边。在发布于小红书、B站的帖子中,目前孙律师是从“知情权”、“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呼吁《王者荣耀》主动对外界公布算法细节。

其中引起最多讨论的是,孙律师将“美团算法压榨骑手”跟“《王者荣耀》用算法剥削玩家”作为对比,但这一点目前依旧具有不小的争议,“内容推荐算法”和“游戏匹配机制”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知乎答主@珍惜当下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偷换概念。

因此从法律的角度理性看待这件事,所谓的“争议”其实也谈不上有多大。

另外据我们在法院现场了解到,此次庭审持续约5个小时,被告(《王者荣耀》)为这场庭审准备了超1000页证据,对此事非常重视。目前,《王者荣耀》匹配机制一案8月12日的庭审结束,法院未当庭宣判,目前正在等待后续裁定。

03 王者荣耀冤不冤?

聊完诉讼本身的一些关键信息,我们再来谈谈一些诉讼之外,但又跟诉讼强相关的话题。

在采访旁听此次《王者荣耀》诉讼案的相关人员后,我发现腾讯这回确实是占理的。展开来说,此次舆论对《王者荣耀》有失偏颇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被质疑的匹配机制

其实早在2022年,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就有一起涉及《王者荣耀》代练的不正当竞争案。法院一审认为,《王者荣耀》游戏内设的公平匹配机制,能够根据游戏行为数据分析评价的竞技水平,吸引并积累用户,最终获得游戏收益,这一竞争游戏应受法律保护。

虽然法院公开认定匹配机制属于可保护的竞争优势也非常值得一聊,但我更想谈谈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也就是所谓“公平匹配”这一点。

事实上,匹配机制尽力为玩家寻找到实力相当的队友组局,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决定对局胜负。

在去年8月的“匹配策划聊匹配机制”节目中,负责匹配系统的策划曾坦言目前的匹配机制还不够好——哪怕《王者荣耀》尽可能地找出10个实力相近的玩家进行匹配,但玩家单局选什么英雄,走怎样的分路,最终能够表现出来的状态,这些都是系统无法去捕捉的。

但这也意味着,《王者荣耀》同样无法用匹配机制,去刻意影响玩家单局的胜率——因为匹配系统同样无法确定,该名玩家在上把游戏中是否发挥失常(选择非擅长英雄,竞技状态不佳等),以及下一把游戏能否保持跟上一把同样的状态。这些都是所谓“算法”无法准确判定的东西。

另外更需要注意的是,既然连《王者荣耀》都无法将匹配机制调校得尽善尽美,那这事在外行人眼里,恐怕就更容易产生一些认知上的误差。

诚然,孙律师毋庸置疑是一名专业的律师,曾经她所主导的“起诉中国移动隐私权纠纷案”还入选最高法《民法典》适用典型案例。

但必须承认的是,在起诉《王者荣耀》之后,孙律师在数个月内临时建立的游戏行业和算法相关认知未必周全,也未必准确。

在今年8月,九派新闻就《王者荣耀》诉讼案一事采访了孙律师本人。虽然孙律师此前曾花费数月时间恶补相关知识,并提到自己“对算法领域比较关注”,但现阶段法律对算法和匹配机制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未给出明确的界定。

这样一来,孙律师把《王者荣耀》匹配系统跟她所描述的“抖音内容推荐”、“美团压榨骑手”相提并论,或许就是建立在一些模糊的法律界定之上......而这些未经验证的结论有是否会对《王者荣耀》此案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判?这里同样需打上一个问号。

2、玩家情绪失控

那除了核心争议点匹配机制之外,我们还发现此次《王者荣耀》诉讼案的社区舆论,其实一直都处在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

或许是因为《王者荣耀》超1亿DAU的国民游戏属性玩家覆盖面太广,行业影响力太大,外界对于这款游戏的评价总会过于热烈。

就像此次《王者荣耀》诉讼案,本来好端端的法律战演变成舆论战,社区中一些理智的声音也被汹涌的玩家情绪所掩盖。

这也导致后续社区中开始冒出“如《王者荣耀》败诉,承诺3倍赔偿玩家充值金额”之类的谣言——当一个社区被激进的情绪灌满,丧失原本理性的讨论空间时,因尊重司法流程未能及时发声的王者团队,自然就会陷入“有冤说不出”的劣势处境。

3、更多产品被涉及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此次案件中其实不只有腾讯一家厂商涵盖其中,包括网易、叠纸、B站在内的游戏厂商,也在这场影响甚广的诉讼案中受到波及。

在小红书平台上,大量的《恋与深空》玩家、网易用户纷纷涌进孙律师的个人账号请求法律援助;另一边,以《三国:谋定天下》为代表的游戏舆情也开始冒头,其中更有人直言“一旦鹅厂败诉,国内所有的游戏基本上玩家都可以要求官方公布机制算法。”

不仅如此,由于孙律师在媒体采访中简单带到了“防沉迷”的相关内容,部分互联网用户也开始借题发挥,把本应聚焦《王者荣耀》匹配机制的诉讼案再一次放大。

这些额外的社区关注和舆论压力无处释放,自然会压回处在风口浪尖的《王者荣耀》身上,造成无谓的冤屈。

总的来说,这场《王者荣耀》诉讼案细细盘下来,我发现这几天的王者舆情真可谓是腾讯近年来最“意外”的一回。无处释放的社区情绪、舆论压力,让大家无法理智看待此次事件。

这种由误解和泛化焦虑裹挟而成的舆论浪潮,不仅会抹除对机制本身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更在无形中损害了建立于信任和沟通之上的行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信任是游戏的土壤,当土壤被情绪化的指控侵蚀,受损的终将是整个游戏行业。

04 结语

经历此次《王者荣耀》诉讼案,我唯一的想法是——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圈外人,建议大家的精力还是多多聚焦在在游戏内容本身为好。

事实上,此次《王者荣耀》诉讼案的核心终究还是玩家对于游戏内容、玩法本身存在不满。与其让这些事情消耗公众资源,让舆论影响更多的游戏厂商,倒不如将更多心思花在游戏内容的认知学习、痛点反馈,以及品质打磨上。

因此,此次《王者荣耀》诉讼案的背后,不仅仅是一款产品,一家厂商的事,它更关乎整个游戏行业的生命线。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玩家群体多一些沟通,对游戏行业多一些信任,或许才是这场案件带给我们最大的警醒和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手游那点事”(ID:sykong_com),作者:willow,36氪经授权发布。

+1
2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OpenAI推ChatGPT学习模式助力教育公平,编程成核心素养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