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下沉市场,车企如何争夺一片新“蓝海”?

车市睿见·2025年08月14日 18:42
品牌和渠道下沉

2025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下沉革命”。曾经被视为“边缘市场”的县域及农村地区,在一二线城市增长趋缓的现今,成为车企长久战略布局的必争之地。从传统燃油车巨头到新能源新贵,从国际品牌到本土新势力,一场围绕下沉市场的渠道扩张、产品创新与生态构建的较量全面展开。

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里斯战略咨询联合发布的《新物种 新理念 新趋势——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与预测(2024-2025)》报告显示,2024年,三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达到63%,是一二线城市增速的1.6倍,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40%。而2025年一季度,10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占比攀升至29.6%,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在鼓励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当下,车企如何通过差异化策略破解县域市场的特殊需求?又如何应对下沉城市在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与消费认知上的深层挑战?

车企重塑下沉市场触点

面对县域市场分散的消费需求,车企纷纷打破传统4S店模式,探索更灵活的渠道策略。一汽-大众通过“厂店分离、车间共享”模式,将经销商建店周期压缩至36天,签约75家新经销商覆盖68个市县,以“轻资产”策略快速渗透下沉市场。

丰田则与垂直电商平台“久车GO”合作,将卡罗拉1.2T车型的年度包销权授予该平台,借助其县域资源网络实现精准触达。豪华品牌同样不甘示弱:奔驰、宝马、奥迪通过优化渠道网络,将部分门店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并推出“迷你展厅”和移动服务中心,降低用户接触门槛。

新能源阵营的策略更加激进,蔚来推出子品牌“萤火虫”,首款车型起售价11.98万元,瞄准10万-20万元主流区间;理想汽车通过“百城繁星计划”,借此招募认同理想汽车品牌理念、手握优质场地资源的合作伙伴,旨在为下沉城市用户提供优质的购车、用车全方位服务体验。这种“高价值品牌低门槛化”的策略,既是对政策红利的响应,也是对消费分级的精准卡位。

下沉市场的消费逻辑与一二线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中汽协数据显示,县域用户购车预算集中在10万-20万元区间,占比超60%,且对续航、空间、耐用性要求更高。车企通过“油电双线作战”满足多元化需求:此前,比亚迪推出限时“一口价”促销,覆盖王朝网、海洋网22款车型,最高补贴5.3万元,直接刺激销量增长;零跑汽车则通过C系列车型抢占15万元级市场,2024年销量同比翻番至30万辆,并计划推出三款B平台新车强化竞争力。

技术路径上,针对农村充电短板,插混/增程成主力车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数据显示,下沉市场插混车型占比达46%,高于一线城市40%。比亚迪、吉利、长安、上汽等车企针对性加大此类车型投放。而在功能设计上,则更注重场景适配:五菱宏光MINI凭借灵活性和低使用成本稳居县域销冠;比亚迪计划开发高底盘车型应对泥泞路面,并强化微卡、轻卡载重能力,满足“代步+生产”复合需求。

在业界看来,市场区域战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充分竞争后的延续。三四线城市有较一二线城市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是后续我国新能源汽车重要增量市场。

基础设施与消费认知,下沉市场的突围矛盾

尽管政策推动充电网络向县域延伸,但现实矛盾依然突出,截至2025年4月,农村地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5%,三线以下城市用户补能满意度较一二线城市低10%。蔚来董事长李斌坦言,下沉市场的补能体系建设是“巨大课题”,需平衡电网承载能力与用户需求。此外,县域维修网点稀缺,服务半径普遍超过50公里,且缺乏专业技师,导致故障响应时间延长。

同时,下沉市场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呈现出“实用主义”特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报告中提到,70%县域消费者将“性价比”列为购车首要因素,增换购是其主要购车形式,尤其换购需求更大;下沉市场用户受汽车政策影响程度大于一二线城市用户,尤其以无车用户受到政策优惠刺激最强,且对“品牌溢价”的接受度低于城市用户。然而,这种“低价偏好”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持续渗透,下沉用户对智能驾驶、车联网功能的关注度正在提升。

同时,县域市场的金融渗透率远低于一二线城市。车企需开发适配农户收入周期的金融产品,如“车电分离”租赁、农业贴息贷款等。极氪、小米通过“商务合作伙伴计划”,联合地方银行推出“零首付+低息分期”方案,将购车门槛降至月收入3000元群体可承受范围。同时,构建“销售-服务-回收”闭环生态成为关键。

蔚来推进“换电县县通”,计划3年内覆盖90%县域;理想在合作条款中强制要求超充站电力容量≥500千瓦,推动基础设施前置;天猫、京东通过县域服务站提供线上选车线下提车;途虎养车借力1600家县域门店破解维保难题。人才层面,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维保定向班,培养本土技术力量,解决“三电”维修痛点。

下沉市场的争夺战,本质是一场关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增长逻辑的验证。政策层面,《关于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将车型目录扩展至124款,并首次纳入特斯拉等国际品牌,标志着政策重心从“补贴刺激”转向“生态构建”。8月13日,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再度联手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利用财政资金直接接入,为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支付部分利息。而且,这一政策在设计上也很明确,如强调贷款需要“实际用于消费”,且经办机构需能识别消费交易信息(汽车贷款直接支付至经销商账户),确保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同时还特别提到,对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等重点领域消费,给予倾斜支持。另外,设置个人年度累计贴息上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套利行为。

市场层面,车企需摒弃“一锤子买卖”思维,通过“基础设施共建、服务网络共享、数据价值挖掘”实现多方共赢。可以预见,在下沉市场的新蓝海中,胜负手将取决于谁能以更低成本构建本地化服务能力,以及谁能将县域市场从“销量增量”转化为“品牌忠诚度孵化器”。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市睿见”,作者:杨朔,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再次暴露,车圈公关认知缺位的问题。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