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洗牌,一家独角兽陷停摆

猎云网·2025年11月28日 19:47
困在“智驾元年”。

一家智驾独角兽,倒在2025年的冬天。 

据多方媒体消息证实,长城系智驾公司毫末智行公司内部下发停工放假通知:基于公司经营现状,公司决定自2025年11月24号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停工放假,复工时间另行通知。 

来源:毫末智行通知 

 

如今,毫末智行所在园区已经规定“所有来找毫末智行的访客一律不准进入”。 

曾几何时,依托长城汽车,毫末智行毫无疑问被称作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量产的智驾厂商。如今,智驾商业化领军人却将自己甩出中国智驾赛道。 

毫末智行的悲剧并非最近才演变的,从去年开始,裁员、欠薪、高管变动,订单丢失等负面消息不断。在创立至今的六年里,这家明星智驾公司,经历了从资本青睐的独角兽到濒临解散、复工无期的转变。但在业内,有这种落差感的也不只有毫末智行,散伙儿的纵目科技,停摆的禾多科技,破产的中智行等,都在加剧智驾赛道的洗牌速度。 

2025年,是毫末智行原定IPO的计划时间,不过这两年来,毫末智行负面消息不断。即使今年“智驾元年”的号角为行业商业化落地高歌一曲又一曲,毫末智行还是没能跟得上智驾行业的洗牌速度。 

长城系独角兽,突然“停摆”

在停摆之前,毫末智行是中国智驾赛道的明星独角兽。主机厂长城汽车的背书,让毫末智行的起点要比其他第三方智驾Tire1高不少。 

大约在十年前,汽车智能化变革伊始,长城汽车便主动布局,设立长城汽车技术中心的智能驾驶前瞻分部,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涵盖感知、决策、高精地图、域控制器等模块。2019年11月,长城汽车将该部门独立出来,放在北京,成为毫末智行的开端。 

作为长城汽车新组成部分,毫末智行有着很硬核的管理团队,长城汽车技术中心的班底,加上百度、华为出身的工程与技术资本专家,在当时车企对智能化加大投入的背景下,毫末智行被市场看好。 

天眼查信息显示,毫末智行自创立至今已完成7轮融资,背后投资方聚集了美团、高瓴、高通、九智资本、首程控股等知名机构。在2021年12月,毫末智行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来源:天眼查 

 

股权机构上,毫末智行的大股东自然是长城汽车,在商业化落地进程中,长城汽车的加持让毫末智行存在优势,包括资金和车型定点。 

毫末智行的商业化,主要围绕自动配送与乘用车两个领域展开,“L2+L4”也是众多智驾Tire1的经典选择。 

毫末智行在末端物流配送场景的前期进展很快。2020年4月,毫末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线控底盘产品“小魔盘”试制成功,在当年7月份就与美团签署战略合作,三个月后,全球最大L4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柔性制造基地启用,11月,末端自动配送车小魔驼落地。毫末智行凭借小魔驼的商业化,顺带拿下了美团领投的Pre-A轮融资。 

在重点的乘用车智驾场景中,2021年5月搭载毫末HPilot的魏牌摩卡正式上市,毫末智行也凭借这次交付,成为国内首家实现量产的智驾厂商。 

但毫末智行的高光开局,得到的却是不尽人意的结局。 

在末端物流配送领域,毫末智行曾与美团、物美多点、阿里达摩院等企业合作,开展小范围试点运营,不过之后一直没有传出大规模交付的消息。在乘用车智能驾驶场景,因为与长城汽车的关系,毫末智行在中国智驾赛道率先实现量产,其主要合作车型也集中在长城汽车旗下品牌,包括魏牌、坦克、哈弗等系列车型。而在其后期的市场拓展中,仅有北京现代EO 羿欧在2023年搭载HPilot 3.0系统,成为唯一非长城系合作车型。 

毫末智行出身长城汽车,在作为Tire1向外拓展市场是要面临“既是客户,又是对手”的复杂关系,注定让其摸不清边界。 

更重要的是,毫末智行一直在依赖长城汽车的定点,但如今其一直坚守的大后方,也已经失守了。基于前期技术路线的失误,让毫末智行在向BEV+Transformer架构转型时耗费了些心力。从而导致城市NOA进度的迟滞,让毫末智行越来越被动。城市NOA这一关键落子的推迟,不仅让长城汽车失去先机,也让毫末智行压力倍增。 

2024年11月5日,元戎启行完成了1亿美元C1轮融资,该笔融资由长城汽车独家投资。在此半年前,长城汽车就宣布与元戎启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高阶智驾方案上已有产品批量交付。 

目前来看,无论是L2+还是L4,毫末智行都没能得到良性的商业化成果。在造血能力欠缺时,毫末智行又怎能扛得住这个冬天呢? 

当前,毫末智行正处于停摆状态,未来何时苏醒仍未可知。 

“智驾元年”,行业进入更纯粹的洗牌阶段

2025年,智驾产业的变化清晰可见。 

智驾产品成本下降,高阶智驾下沉到低价位车型,一时间“智驾平权”让汽车行业跑步普及智能化。行业加速,意味着市场留给让智驾厂商的试错空间一缩再缩,在投入阶段,每一步尝试都有人愿意买单,但在落地阶段,机会只会留给已经准备好了的人。 

曾经,智驾被称为主机厂的灵魂。毫末智行就是诞生在“灵魂论”的前一年,对于汽车主机厂而言,能够掌控智驾供应链,对于市场竞争大有裨益。因此除了长城外,吉利、广汽、奇瑞等厂商都在押注智驾的自研能力。 

有大腿能保住固然有优势,但来自第三方的智驾竞争很残酷,即便有主机厂兜底,在技术迭代不及预期,产品落地成本居高不下时,又何谈规模化。长城汽车选择另外押宝元戎启行,便是基于此。 

今年以来,如毫末智行这样在主机厂孵化的智驾厂商已经倒下了很多家。今年5月,奇瑞官方宣布,将旗下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进行整合,成立新的奇瑞智能化中心。其中的大卓智能,是奇瑞在三年前成立的智驾公司,业务体系与毫末智行基本相同。 

大卓智能被整合,一方面是市场拓展不利,另一方面则是在主机厂的智驾战略中,大卓智能并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注。有类似做法的还有吉利。 

如今的智驾赛道,俨然一场大逃杀,智驾市场上最热闹的当属众多的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在毫末智行、大卓智能之前,纵目科技创始人失联、资金链断裂,禾多科技被破产清算,中智行也从业内天骄地位滑落。 

另一视角里时,最近元戎启行宣布拿下了第三方辅助驾驶市场中40%的份额,卓驭拿下了一汽集团36亿元的投资。行业的冷热温差,也让市场看到浪潮消退后,到底谁在裸泳。 

目前,市场格局正加速向“地大华魔”(地平线、卓驭科技、华为、Momenta)几大寡头集中。“地大华魔”的崛起,也证实了主机厂已经在收缩资源,聚焦效率的发展规划。 

智驾厂商现在已经将战火烧到资本市场上,2025年以来,已有多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还有一批产业链企业正在冲刺港股IPO。如市场明星创企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知行科技、佑驾创新等陆续挂牌上市,Momenta、福瑞泰克、魔视智能、希迪智驾、易控智驾、天瞳威视等也在排队冲刺IPO。 

在行业洗牌中,有些智驾厂商也倒在了IPO前。今年4月进入司法重整程序的纵目科技,此前曾先后冲刺科创板及港交所上市,如今不仅IPO搁浅,公司也倒下了。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也曾透露IPO计划,但在去年10月曝出暂缓IPO的消息,当时末智行回应称,消息不实。董事长张凯也对外透露,“毫末智行没有暂停赴港IPO计划,仍在进行中。具体的IPO时间应该是2025年”。 

不过,2025年的冬天刚开始,毫末智行已经挺不住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云精选”,作者:邵延港,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聚焦科技创业创新,钻研产业趋势,用心服务创业者。

下一篇

一家世界 500 强企业,资金雄厚、人才顶尖,为什么迁移如此困难?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