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新TOP2,为何是滨江、邦泰?

未来城不落·2025年08月14日 10:08
2025年1-7月滨江位列全国民企拿地金额TOP1,邦泰TOP2。

地产行业的激烈竞争已让众多民营企业折戟沉沙,黯然离场。

但总有一些例外。

2025年1-7月,滨江集团以347亿的拿地权益总金额,稳坐民企权益拿地金额榜首;四川邦泰集团紧随其后,拿地权益总金额跻身第二。

而且,他们在杭州、成都等二线城市的项目,屡屡上演日光盘!同为民营企业,为何滨江与邦泰能站上潮头?

城市市场空间还有,但不属于所有企业

如今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表面仍繁花似锦,可内里已在不知不觉中变革了。

行业开始暴雷的那几年,国资市属房企是这片江湖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但如今,风向变了。不少国资市属房企开始收缩战线。

就拿郑州来说,时光回溯到几年前,国资市属房企在土地市场上意气风发,拿地的宗数和规模让人咋舌。

可到了 2023 年,数据就非常不好看了——国资市属拿地宗数较 2021 年骤降了约 60%,曾经频繁出手的它们也没办法托底了。更让人唏嘘的是,部分大型民企也因暴雷深陷泥潭,彻底失去了拿地的力气。成都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一些曾经活跃的国资市属房企,连续多个季度未参与任何土地拍卖。

这一来二去,市场倒是腾出了不少空间。

可问题是,有几家房企敢真正迈开步子冲进去?

看看我们熟悉的那些大型民企,日子都过得不轻松。

龙湖把重心放到了代建上,2025年仅新增 3 宗地块,总金额约 21.13 亿元, 同比降幅达 58%,且地块能级明显下沉;新城也走上了代建的路子,2024年 全年未在公开市场拿地,2025年 2 月仅以 24.6 亿竞得杭州崇贤区 ;金地才刚从还债危机里喘过气来,2024年 金地商置以3.5亿竞得武汉汉阳地块,2025年 拿地金额约10亿,但位于杭州临平、上海松江外围片区 ;万科更是自顾不暇,还在忙着变卖资产回笼资金。 

难道民企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儿,真就这么没了?

就在大家都以为市场要陷入沉寂时,一些身影却像逆风中的劲草,顽强地冒了出来。

滨江就是其中最扎眼的一个。2025 年 1-7 月,它在土地市场上动作不断,稳稳扎根杭州市场,一共拿下 15块地,拿地的权益总金额347亿,位列民企权益拿地金额TOP1。

四川邦泰这家在行业里不算陌生的企业,更是跑出了令人惊叹的速度。2024 年全年,它就像不知疲倦的猎手,在土地市场上四处出击,一口气拿下了 22 块地,总地价高达 118 亿。进入 2025 年,这股势头丝毫未减,拿地权益总金额67亿,位列民企权益拿地金额TOP2。

它们的持续拿地,无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它们对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充满了信心。

信心撑不起野心,拿地的底气得靠“结果”说话

在地产圈混久了就懂,敢举牌拿地顶多算有胆量,能把地块变成哗哗进账的热销盘,才是真功夫。就像为什么地产圈营销总换的频繁,因为就得靠业绩说话。

滨江和邦泰之所以敢这么干,靠的正是把每块地都“销售兑现”的真本事。

其实他们靠的都是同一套的生存逻辑——系统集成化。说通俗点,就是把拿地、盖楼、卖房、管房这些事儿攥在自己手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性闭环。好比老木匠做家具,从选木料到刨光上漆全自己动手,连榫卯的角度都卡得毫厘不差,成品自然扎实。

这套打法的命门,是工程建设必须捏在自己手心。

杭州购房者心里都有杆秤,滨江的房子敢卖高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滨江造” 这三个字自带信任背书。2011 年成立的杭州滨江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系滨江集团“直营”的工程公司。2023 年 2 月拿下枫映华庭地块时,不少人纳闷——这时候还敢拿地?

可滨江拿地57天,预售证就揣在了口袋里,这速度快的离谱。工地上每天跟抢工期似的,图纸刚画完就能马上开工。到了开盘那天,购房者排着队签合同,最终 100% 去化,从拿地到清盘,整个流程顺得像拧开水龙头就出水。

邦泰在西安的悦九章项目,更是把这套逻辑玩出新花样。去年12月拿西安邦泰·悦九章项目之前,他们团队就在周边进行深入调研了个把月 —— 早上数小区门口的送学家长,傍晚看超市的客流高峰,连周边三个菜市场的菜价都摸得门儿清。这些细碎的数据汇总起来,把拿地的前期工作做的精准。

图:悦九章项目示意图   来源:网络

从拿地到开盘只用了 170 天,首开两小时就卖掉 151 套,部分面积段房源被抢光。有业主后来在业主群里晒图,说工地晚上加班都规规矩矩,不会像有些项目那样乱堆建材,这些细节正是自家团队才能拿捏的质量分寸。

但这套闭环存在极大风险。拿地时判断错了市场,盖楼时工期、质量问题,卖房时营销跟不上节奏,前面砸的钱就全打了水漂。这套“系统集成化”要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一旦某个项目亏掉几个亿,对企业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这条路也不是谁都能走的。

滨江、邦泰这些民企能在逆势中突出重围,绝不是撞大运。

它们走的这种 “极致化” 生存道路,未必适合所有企业。

但市场需要这样灵活有活力的血液,民营企业也需要这样的成功案例来提振信心。

未来的路,或许依然坎坷,但哪一行不是在磕磕绊绊中前行呢?只要找准自己的节奏,把产品和服务做到位,总有能站稳脚跟的一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翰智库”,作者:说真话的盘姐,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新锐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中国反洗钱转向"风险为本",取消5万现金存取登记,接轨国际标准。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