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 CEO辞职,微软全面接管,被收购7年后,全球最大代码托管平台结束独立运营
2018 年,微软以 7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80 亿元)的价格正式收购GitHub 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时微软公开承诺,收购后 GitHub 将保持独立运营,拥有独立的 CEO 和其他高管团队。
然而,七年后的今天,现任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 宣布即将离职,并表示“自己将再次成为初创公司创始人...但会留任至 2025 年底协助交接”。随着这一声明的发出,GitHub 的运营方式将迎来重大变化——它将成为微软 CoreAI(平台和工具部门)团队的一部分。外媒 The Verge 透露,其未来不再由单一 CEO 独立领导。
显然,这对当年那份独立承诺来说,堪称一次重要转折。
GitHub 两任 CEO 的离职,皆去创业
正如上文所述,Thomas Dohmke 离职的原因很简单,官方说法就是:他想重新出发,再次创业。
其实,早在加入微软之前,Dohmke 就是一位连续创业者。1998 年,他开发了适用于 Windows 的保险软件,帮助保险代理人计算各类保险产品的价格;后来,他创立了 Codenauts GmbH,专注于移动应用开发。
2011 年,他又创办了开发者工具公司 HockeyApp,后来这家公司被微软收购。随着初创公司并入微软后,Dohmke 成为了项目首席经理,管理包括 HockeyApp、Visual Studio App Center(HockeyApp 的下一代版本)、Xamarin Test Cloud、CodePush 和 Azure 通知中心等产品。
殊不知,在微软这一待,就是 14 年的时间。期间,他先后晋升为微软集团首席产品经理、首席项目总监等。在 2018 年,他也深度参与了微软并购 GitHub 的整个过程。三年后,其接任 GitHub 首席执行官一职。
而今,他选择了新的人生方向。正如他自己所说:“十多年前,在我将创业公司出售给微软后,我和家人毅然决定从德国搬到美国。此后的岁月里,我有幸与许多杰出的人共事——包括 GitHub 员工、微软同事、客户、合作伙伴、GitHub Stars、开源维护者,以及遍布全球、帮助我们塑造 GitHub 的开发者。从打造移动开发者工具,到与 Nat Friedman 一起推动 GitHub 的收购,再到担任 GitHub CEO,引领我们进入 Copilot 与 AI 时代,这是一段终身难忘的旅程。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我的创业基因又开始召唤我。因此,我决定离开 GitHub,再次回到创业者的身份。”
这条路不禁让人想起微软收购 GitHub 后的第一任 CEO Nat Friedman。没错,Dohmke 是 GitHub 的第二任 CEO。
彼时,于 2021 年卸任 GitHub CEO 一职的 Nat Friedman 在告别信中写道:“考虑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所有成就,以及我在微软五年多的辉煌时光,我觉得是时候回归创业根源了。”
时下 Dohmke 离职的理由与 Nat Friedman 如出一辙,对此,外界普遍认为这两人的离开都是计划之内的,有条不紊的。毕竟经历了七年左右的磨合,GitHub 与微软之间的整合基本告一段落,没有太大问题了。
Nat Friedman 和 Thomas Dohmke 似都有完成了使命后“事了拂衣去”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Dohmke 透露,待他离开后,GitHub 及其领导团队将作为微软 CoreAI 部门的一部分继续履行使命,更多细节将很快公布。同时,Dohmke 表示会留任至 2025 年底,协助完成交接。
在他给 GitHub 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
如今,GitHub 上已有超过 10 亿个代码库和分支,开发者数量超过 1.5 亿,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期。每年我们都能看到更多开源项目和更多贡献,仅过去一年,AI 项目数量就翻了一倍。而且,我们在各类规模企业中的市场渗透率无人能及。GitHub 平台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我们大幅提升了可访问性与可用性,将 GitHub 带到欧盟、澳大利亚,并回到美国完成 FedRAMP 认证,修复了大量大小不一的使用痛点。GitHub Advanced Security 借助 AI 的力量,将行业引向“发现即修复”的新模式,将平均漏洞修复时间缩短了 60%,让团队修复漏洞的速度提升了三倍。GitHub Actions 也已成熟为全球领先的 CI 解决方案,如今每月运行 30 亿分钟任务,同比增长 64%,得益于诸多关键功能发布与稳定性改进。
当然,我们还一起将 Copilot 从一个简单却神奇的自动补全工具,发展成具备对话式编程能力的 Copilot Chat 与 Copilot Voice,能审查和修复代码,甚至借助 GitHub Spark 实现全栈应用的创建。如今,GitHub Copilot 在 AI 时代最成功、最活跃的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用户数超过 2000 万,并持续增长。我们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始终走在创新前沿,并在面对行业挑战者时展现出韧性与决心。仅在过去一年,GitHub Copilot 就成为微软首个多模型解决方案,与 Anthropic、Google、OpenAI 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了免费的 Copilot 服务,在 VS Code 中推出了同步智能体模式,并在 GitHub 原生支持异步编程智能体。
正是因为你们的坚持不懈,GitHub Copilot 才能带来自个人计算机诞生以来软件开发领域最大的变革。
当然,我为我们辛苦取得的业务增长感到骄傲,但如果技术只是为自己而存在,那除了虚荣便一无是处。唯有当世界一同受益时,我们的努力才算成功。通过开启这个全新的开发者 AI 时代,我们让任何人——无论母语是什么、无论编程水平如何——都能将创意火花化为现实。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信,未来世界将迎来 10 亿开发者,由数十亿 AI 智能体赋能,每一个都凝聚着人类的创造力,推动一场软件领域的新淘金热。而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会清楚地知道,这条路始于 GitHub。
谢谢你们,Hubbers(GitHub 员工)。能作为你们的同事和领导,是我莫大的荣幸,我会珍藏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我们一起推动了技术发展,让它变得更好。
再会,也感谢一路以来的美好旅程。
那么,微软的 CoreAI 部门是做什么的?
值此,The Verge 报道称,这次调整意味着 GitHub 将不再由单一领导人或 CEO 独立掌舵,其管理权将更紧密地对接到 CoreAI 领导团队。
其实,GitHub 的汇报架构早在 2021 年就发生过变化——那时,Nat Friedman 离职,Thomas Dohmke 开始向微软开发者部门负责人 Julia Liuson 汇报。而今年年初,随着 CoreAI 团队的成立,Liuson 又转而向微软执行副总裁 Jay Parikh 汇报。
很多人好奇 CoreAI 到底是个什么部门?
其实,CoreAI 成立于今年 1 月,由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亲自官宣落地。
纳德拉在新闻稿中表示,“我们正进入 AI 平台变革的下一阶段。”他认为,2025 年将成为以“模型优先”为核心的应用革新年,而这一次的技术冲击将波及应用栈的各层面——堪比 GUI、互联网服务器、云原生数据库同时引入,如此规模的变革压缩在短短三年里发生!
为了加速技术落地和贯彻 AI 优先战略,微软宣布成立新部门 CoreAI – 平台与工具(CoreAI – Platform and Tools),由前 Meta 工程高管 Jay Parikh 掌舵,而微软AI 平台副总裁 Eric Boyd、微软 AI 基础架构副首席技术官 Jason Taylor、微软开发者部门总裁 Julia Liuson(潘正磊)、CoreAI 副总裁 Tim Bozarth 及其各自团队向他汇报。
这一新组织将整合微软开发者部门(Dev Div)、AI 平台团队和 CTO 办公室的部分核心团队(AI 超级计算机、AI 智能体运行时、Engineering Thrive),携手构建 Copilot 与 AI 的完整技术栈,服务微软内部和第三方客户。据悉,该团队还将负责构建 GitHub Copilot,实现 AI 优先产品与 AI 平台之间的紧密反馈循环。
Parikh 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外媒采访时,曾阐述他关于“AI 智能体工厂”的构想,以及他如何推动微软开发者部门全面拥抱 AI。“就像比尔·盖茨当年提出的愿景——微软是一群软件开发者在开发各种软件——我希望我们的平台,能成为任何企业或机构打造自己智能体工厂的基础。”Parikh 说。
写在最后
那么,随着 Dohmke 即将离职,GitHub 未来失去独立运营的身份,这会对开发者产生什么影响?
回顾微软七年前收购 GitHub 时,社区曾充满疑虑和反对声音,担心这个全球最大代码托管平台会步 SourceForge、CodePlex 等已渐渐边缘化项目的后尘,失去开放与创新的活力。
好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看到 GitHub 的发展一如往昔。只不过,如今微软正大力推广 GitHub Copilot 等基于 AI 的辅助编程工具,试图将 GitHub 更紧密地融入其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对于微软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从用户角度来看,在 HN 等技术社区上,大家观点分歧明显。
有网友觉得,一切还好——「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微软收购 GitHub 的时候。大家都说那是 GitHub 的终结。但事实上,GitHub 变得更好了:GitHub Actions(一个非常不错的持续集成系统)是在微软手下推出的,免费私有仓库也是微软时期才开始提供的。这次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我看来,上一次并没有那么糟糕。」
但是有开发者并不这么认为。一位名为 sunaookami 的程序员评论道:“微软通过用 React 重写整个 GitHub 界面,导致体验大幅下降。现在页面变得缓慢且臃肿,从文件查看器复制文本简直是一场噩梦。更别提 GitHub Actions 的底层实现了,了解之后你可能会后悔自己选择了开发这条路。”
也有人担心地表示,「GitHub 作为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训练语料库,其价值可能远超作为付费版本控制系统的价值。而微软则可以独享这一优势,利用无速率限制的内部 API 和/或数据导出进行训练。」
此外,网友 pjmlp 的热评指出:“我觉得,就像当年苹果走出破产阴影后的转变一样,微软如今所谓的‘酷公司’时代也在慢慢结束。”
他列举了不少微软正在发生的变化:
Xamarin 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整个 MAUI 重写且不兼容 Xamarin.Forms 之后,微软砍掉了 VS for Mac,而这距离他们将基于 Xamarin 的 IDE 重新写到 Mac 平台上没多久。现在存活下来的,只是 Xamarin 技术在移动端和 WebAssembly 工作负载上的一小部分子集。
.NET 虽然现在是跨平台的,但前提是不能影响 Visual Studio 的销售——GUI 工作负载、性能分析器等依然主要限于 Windows 平台,VS Code 上的支持也只是部分的,而且同样受 VS 许可证限制。
如果想要真正的跨平台 IDE 体验,还得用 Rider。
除此之外,他们似乎在所有方向上都在试水——GUI 框架、Web、Blazor、Aspire——看哪个能跑出来。
GitHub 在上一任 CEO 时代,就已经是微软 Azure 和 AI 战略的一个交付通道了;根据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现在这一步会全速推进。
VC++ 在 C++20 支持上曾领先其他编译器,但现在似乎在 C++23 的交付上捉襟见肘,可能也受到了“安全未来计划”(Secure Future Initiative)以及微软推动使用更安全语言等决策的影响。
不过嘛,市值 4 万亿美元,从股东的角度看,一切都挺美好。
总的来说,GitHub 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开发者既期待微软带来的技术红利,也在警惕可能的生态变化。这一平台的开放性、社区自治权以及生态走向是否能持续保持活力和多样性,还有待观察。
参考:
https://github.blog/news-insights/company-news/goodbye-github/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865560
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5/01/13/introducing-core-ai-platform-and-tool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整理:屠敏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