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批量出炉,黄仁勋与核心高管集体“暴富”
7月初,AI芯片巨头英伟达创造历史,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企业。据彭博社报道,随着英伟达持续高速增长,又有两位高管跻身“亿万富豪俱乐部(个人净资产≥10亿美元)”,使得英伟达内部的亿万富翁人数增至六位。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催生了无数科技新贵。在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看来,人工智能(AI)的造富潜力将远超互联网时代。他预测,未来五年,AI领域诞生的百万富翁数量将超过互联网二十年创造的总和。
跻身亿万富翁俱乐部
过去一年,英伟达股价上涨近70%,2025年以来涨幅已达27%,主要受益于AI革命——尤其是OpenAI的ChatGPT引爆了全球对英伟达芯片的巨大需求。
《福布斯》最新数据显示,黄仁勋的个人财富水涨船高,以近1550亿美元的身家跃居全球富豪榜第六位,较7月初的第十位上升四位。仅过去一个月,黄仁勋的个人财富就增加了170亿美元。
在AI竞赛愈发白热化的背景下,企业CEO们因股价暴涨而坐拥巨额财富。凭借英伟达优厚的薪酬激励和飙升的股价,黄仁勋不仅自己跻身顶级富豪之列,也带动多位核心高管共享财富成果。
“我在管理团队培养出的亿万富翁数量超越世界上任何一位CEO,”黄仁勋近日在一次讨论会上说道。“不必同情我这个层面的人,我们过得非常好。"
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近日又有两位英伟达高管跻身亿万富豪俱乐部(个人净资产≥10亿美元):分别为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以及全球销售与营销主管杰伊·普里(Jay Puri)。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显示,两人均持有英伟达大量股份,如今的身家均已超过10亿美元。
此外,英伟达董事会成员马克·史蒂文斯(Mark Stevens)、滕奇·考克斯(Tench Coxe)和哈维·琼斯(Harvey Jones)已在英伟达董事会服务了大约三十年,早已跻身亿万富翁行列。
英伟达董事布鲁克·西维尔(Brooke Seawell)也有望最终跻身亿万富翁行列。西维尔是美国风投公司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的创投合伙人,自1997年起便担任英伟达董事,目前持有的英伟达股份价值约为7.5亿美元。
英伟达企业文化以高强度著称,但黄仁勋认为,在员工身上投入巨资是明智之举,丰厚的薪酬是留住顶尖人工智能人才的关键。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催生了无数科技新贵。在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看来,人工智能(AI)的造富潜力将远超互联网时代。他预测,未来五年,AI领域诞生的百万富翁数量将超过互联网二十年创造的总和。
为员工戴上「金手铐」
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幼年移居泰国,后因当地政局动荡迁至美国。199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于1993年与合伙人共同创办英伟达,并一直担任CEO兼总裁。
在他的领导下,英伟达的GPU成为游戏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而公司真正的飞跃源自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提前布局——这一前瞻性决策彻底重塑了英伟达的技术地位,使其同时稳固了在游戏和AI领域的双重领导地位。2024年7月,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跻身全球最具价值企业之列。
这位以极致勤奋著称的CEO自述每周工作七天,睁眼即开始工作。黄仁勋甚至坦言连电影都无法专注观看,思绪总会飘回英伟达总部。
黄仁勋透露,自己会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亲自审查所有员工的薪酬,以确保员工的待遇具有竞争力。他表示,关于自己持有大量股票期权的传言“纯属胡扯”,并坦承每年都会提升员工薪酬以保持满意度。
“直到今天,我仍会审查公司4.2万名员工的薪酬,并且100%增加运营支出,只要善待人才,则万事自成。”他还表示,自己随身带着“秘密期权池”,随时奖励表现出色的员工。
黄仁勋偏爱由AI顶尖人才组成的小型高薪团队。英伟达雇佣了数万人,但拥有一支规模小、灵活、资金充足的AI团队或许才是通往巅峰的钥匙。
黄仁勋强调,DeepSeek和Moonshot AI的AI团队规模都相对较小,但却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约150名AI研究员在充足资金支持下,足以缔造OpenAI级别的企业。OpenAI与Deepmind团队规模均在此量级,小团队的紧密协作往往蕴藏更高效率与创新潜力。"
不过,进入英伟达精英团队意味着要面对严苛的工作文化。现任及前员工都提到“永远在线”的工作状态,一位前员工称自己每天要参加7到10次会议,且争执频繁。
CEO的严苛作风显然已经渗透到员工的工作方式中,而黄仁勋的领导策略就是将员工逼到极限。黄仁勋曾在去年一次炉边谈话中笑言:“我宁愿‘折磨’你,让你变得优秀,因为我相信你。”
高强度工作的回报在于英伟达员工可以获得特殊的薪酬福利——员工可动用15%薪资以85折认购公司股票。
据报道,一位中层员工持股18年,退休时套现约6200万美元(约4.4亿人民币)。在这种“金手铐”效应下,2023年英伟达的员工流失率仅为2.7%,远低于半导体行业17.7%的平均水平。
黄仁勋的核心秘诀在于“以最大回报换取最大忠诚”。他说:“我们始终尽全力确保员工获得应有的回报。多年来,我们的员工流失率几乎为零,这一状况始终如一。我认为,这正是英伟达的魅力所在——我们不仅支付高薪,更竭尽所能关怀员工,这已成为公司文化的核心理念。”
“黄仁勋&洛莉基金会”
目前尚无公开资料显示黄仁勋已设立家族办公室,主要原因是其财富高度集中于英伟达股票,鉴于公司卓越表现,短期内缺乏减持动力。
但早在2007年,他与妻子洛莉便成立了“黄仁勋&洛莉基金会”(The Jen-Hsun & Lori Huang Foundation),由洛莉担任主席,黄仁勋任秘书兼财务总监,重点支持高等教育、AI多元化发展及加州本地公益事业。
近年来,黄仁勋&洛莉基金会因英伟达股价上涨而规模膨胀。根据追踪私人基金会投资业绩的数据公司 FoundationMark 的数据,在过去五年中,该基金会的资产已从8.28亿美元增长至超91亿美元(截至2024年底)。
FoundationMark CEO John Seitz表示,假设该基金会继续达到非营利组织5%的最低派息率要求,他估计,截至今年7月,这一数字已攀升至约107亿美元。
按当前规模,"黄仁勋与洛莉基金会"已跻身全美前十五大私人基金会,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康拉德·希尔顿基金会等知名慈善机构比肩。
尽管规模急剧扩张,“黄仁勋与洛莉基金会”仍维持极简架构:无官网、无专职雇员。这种运作模式是常态,该基金会的运营模式绝非特例。研究显示,即使资产超五亿美元的基金会,仅半数设实体办公室。
黄氏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方式遵循着亿万富翁领导的非营利组织的常见模式。其大部分资产都被投入了捐赠者建议基金(DAF),这是一种在超级富豪中颇受欢迎的慈善持有账户,但经常因缺乏透明度而受到批评。与每年必须分配一定比例资产的私人基金会不同,DAF中的资金可以无限期地保留,直到捐赠给慈善机构。
尽管基金会规模迅速增长,黄氏家族仍在不断充实捐赠基金。根据6月初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黄仁勋夫妇的信托基金向基金会捐赠了44万股英伟达股票,价值6000万美元,并向一个DAF捐赠了相当于该金额一半的股票。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型非营利组织中,黄仁勋&洛莉基金会大部分资产集中在英伟达股票,因此相对特殊。类似的组织包括:埃隆·马斯克基金会(主要持仓特斯拉股票)、罗伯特·伍德拉夫基金会 (Robert W. Woodruff Foundation,由前可口可乐高管创建,重仓可口可乐股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基金会仅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
"全美约120-130家资产超10亿美元的基金会中,仅有12至15家存在股票头寸过度集中现象,"Seitz表示。
投资咨询公司Cambridge Associates的合伙人Doug Macauley表示,许多像黄氏家族这样的家族基金会,最初都是高度集中于某一只股票。然而,他鼓励他们逐步实现多元化投资,以对冲风险。
2023年,黄仁勋&洛莉基金会单笔向嘉信慈善基金转移4600万美元,实际资金去向成谜。尽管如此,基金会过去的捐赠记录为黄仁勋家族的财富投入到何处提供了一些线索。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是黄仁勋&洛莉基金会核心关注领域之一,其重大捐赠包括:3000万美元(约2.13亿人民币)资助斯坦福大学建造工程中心,5000万美元(约3.55亿人民币)为俄勒冈州立大学兴建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设施。今年黄仁勋&洛莉基金会向加州艺术学院(CCA) 捐赠2250万美元(约1.6亿人民币),创该校史上最高单笔捐赠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一季度,黄仁勋减持价值7亿美元(约49.7亿人民币)的英伟达股票,被外界视为其资产管理策略调整信号。
在过去十年中,家族办公室在寻求更正规的投资管理、税务规划、遗产规划和慈善的超富家族中越来越受欢迎。据德勤估计,截止2024年,全球单一家办超过8000个,管理着3.1万亿美元的资产。到2030年,预计这一数量将增至近11000个,管理资产规模将超过5.4万亿美元。
这一趋势与全球最大规模的财富代际转移密切相关——美林证券预测,到2045年将有84万亿美元在代际间易手,婴儿潮一代将财富传给X世代、千禧一代甚至更年轻的一代。这场惊人的资本流动将在未来数十年重塑财富管理。
家办新智点认为,对于当前的财富所有者来说,家办可能是向下一代传承财富的最佳工具。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家办能够提供一个集中式结构来持有和管理家族资产,确保无缝协调财务、法律和战略要素。随着更多企业家套现或退出自创企业,家办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结构性扩张。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