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寒冬
互联网巨头搅动外卖市场的这个夏天,一场与厨房有关的变化正在悄然加速。
网传外卖补贴即将因反内卷告一段落后,京东宣布计划投入10亿元打造七鲜小厨,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菜品合伙人”,希望打造出既让外卖消费者信赖,也经得起线下客流检验的社区食堂。
过去社区食堂多由政府或社区组织推动,偏公益性质,旨在解决老年居民的日常三餐。而“七鲜小厨”的目标,明显是希望能成为家庭厨房的可靠替代品,着力覆盖上班族、学生这样的刚需人群。
部分酒店在小区售卖餐食
在七鲜小厨上线之前,全国范围内的星级酒店们,已经自发开始在周边社区摆摊销售了。人们喜欢吃、吃得起,但又不太好做的那些菜,包括酱肉包、糖醋排骨、酸菜鱼、锅包肉等招牌菜,被酒店以20-30元的亲民价格摆上餐车,方便下班回家的人选购,往往不到6点就能卖完收摊。
买到“主菜”的上班族,至少能提前半小时吃上家庭晚饭。在这个普遍双职工的时代,家庭厨房的功能性难免要为时间成本让步,更何况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和互联网的深化普及,早已重塑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
只不过对于厨房用具、厨电企业们来说,这些生活习惯的变化就很危险了。
萎缩
一间家庭厨房的成本是多少?不装修的人对此可能很难有概念。
在一线城市,房价动辄八九万一平,仅有6㎡的厨房价值能高达54万元。这相当于普通家庭17年的外卖支出。相信会有不少年轻人都思考过,如果不要厨房的那部分面积和投入,吃一辈子外卖是否划算。
开发商也很懂年轻人的心理,因为调研已经发现,消费者对厨房空间的敏感度低于卧室和客厅,但厨房装修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空间——单价达到了客厅装修的四倍,所以会在户型设计中普遍压缩厨房面积,踩着国家要求的5㎡厨房面积下限设计。
老一代视厨房为家庭情感枢纽,愿意更多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年轻人在房价和工作压力的高压之下,每日烹煮三餐更像是一种消耗时间、精力的奢侈品。
即便是改善型住宅里,也更流行将厨房功能外延至客厅,打造所谓的开放式厨房和岛台,承载备菜、办公、辅导作业等多种功能,并实现与家人的交互。但要单论下厨这件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目前房价整体下滑明显,但年轻人对厨房和外卖的看法是更激进了还是回归传统,还并不好说。只是对于和新房强绑定的集成灶企业们,坏日子是一定的。
集成灶是一种将燃气灶、吸油烟机、消毒柜或蒸箱、烤箱、储物柜等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的厨房电器,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空间高效利用和油烟高效净化。
其核心卖点是采用侧吸下排或深井下排技术,利用微空气动力学形成负压区,在油烟扩散前将其向下吸走,吸净率普遍达95%以上。经过美大、火星人等专业品牌的早期推动,和美的、方太等巨头企业入局之后,集成灶迅速普及,价格也从高端向中端下探。
集成灶最大的弱点并非高客单价劝退潜力用户,而是这个品类高度依赖新房市场,所以在这两年行业经历了断崖式下滑。
集成灶销售中新房装修需求占比高达80%以上,远高于传统厨电(新房占比约50%)。其安装需与橱柜深度结合,且需改造排烟管道,旧厨房改造成本高、难度大,导致存量市场渗透率极低。
目前房地产开发市场的情况大家也都有所耳闻。2024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73,893.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0%。2025年1-6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30,3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00%。
这两年的新房市场规模,是在基数本就不高的情况持续快速下滑,也带来了集成灶企业业绩的暴跌。
浙江美大股价表现(自2020年10月至今)
2024年,浙江美大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7.54%,净利润同比下滑76.45%;火星人营收同比下滑35.68%,净利润同比下滑94.91%。今年上半年,浙江美大的净利润继续同比下滑89.9%,火星人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246.91%。
巨大的财务压力就摆在这些曾经风光的集成灶企业眼前,更有市场人士认为,集成灶的业务模式在如今的房地产形势面前难以为继。
拥挤
新房市场萎缩了,大家就只能挤在早已拥挤的存量房市场里贴身肉搏。
在存量房市场中,厨房用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更新换代、功能性提升、健康环保、智能化升级等方面。
刚需品类,主要指油烟机、燃气灶、电热、燃热这类具有较高更换频率的产品,是存量房市场中需求最稳定的品类。
品需品类,主要指消毒柜、洗碗机、嵌入式微蒸烤一体机、净水器等,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便捷生活方式重视而迅速普及的品类。
至于以养生壶为代表的健康养生类产品,和智能烤箱之类的智能厨电,这些新品类很可能是未来厨房用具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上述几类产品中,刚需品类及其龙头企业的表现,是最能反映存量房厨房市场情况的。
老板电器曾凭借烟灶产品的技术优势和渠道深耕,长期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其深度合作的房地产开发商(包括恒大、碧桂园等)爆雷,老板电器自身的经营危险也暴露了出来。
公司营收几乎零增长,2024年营收112.13亿元,同比仅微增0.10%,创五年最低增速;2025年Q1营收同比下滑7.20%,颓势加剧。
公司利润也大幅缩水,2024年净利润15.77亿元,同比下降8.97%;2025年Q1净利润同比暴跌14.66%,单季跌幅翻倍。
房企爆雷带来的应收账款计提减值之外,产品结构失衡、新兴品类拓展不顺可能才是老板电器最大的问题。
从收入结构来看,老板电器的营收依旧高度依赖第一品类——吸油烟机、燃气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70%。但吸油烟机、燃气灶这类产品在市场上早已饱和且同质化竞争严重。
烟灶产品使用寿命长达8-10年甚至更久,在2022年油烟机零售量首次低于2000万台后,其实已经标志着新增需求已经明显萎缩。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很容易走上以价换量的道路,尤其经济逆周期的时候消费者本就对高端产品不太感冒。
但是对老板电器,放弃走了这么多年的高端路线并不现实,只能寄希望于AI赋能的故事,可以维持住品牌调性和溢价。老板电器不仅推出了AI烟灶联动系统,还发布了全球首个烹饪AI大模型“食神”。
老板电器对人工智能寄予厚望
类似的事情方太也在做,推出了Healthy CookingGPT系统,通过私有化部署DeepSeek-R1大模型,实现食材识别、健康菜谱推荐、烹饪曲线自动调节等功能,将厨电从工具升级为“家庭健康管理师”。
只不过,大部分消费者恐怕并不会因此换掉旧设备——大多数人仍视厨电为功能型产品,并不愿意为“AI溢价”买单,动辄支付2万元左右的套价,得到的却是冰箱升降屏、AI菜谱推荐等鸡肋的功能。
这也是老板、方太这几年企业战略的尴尬之处:高端形象的打造始终差一口气,更难以真正探索出智能化的道路来,风险就是只能继续在同质化竞争中搏杀。
动荡
即便是对于老板电器、方太、华帝这样多年的龙头厨电企业来说,今年也会是需要调整策略、精研产品、严阵以待未来不确定性的一年,更别提那些体量较小、产品并非刚需的小家电企业了。
国补是在透支未来两三年的厨电消费需求,而不是真的创造了那么多需求,这相当于是一个行业的短期利好因素,中长期利空因素。
数据显示,2025Q1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平均值为98.70,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表明政策的刺激效应正在减弱。到了Q2,消费者信心指数略有回升,达到99.50,但仍远低于政策实施前的峰值。
这说明政策的实施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提振效果,但其作用被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所抵消。此外,国补政策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也不可能长期、连续实施。
业内去年就分析过,有不少消费者是因为国补将原计划2025年的厨电购置提前至2024年完成,认为这相当于透支未来1-2年的换新需求。
考虑到许多厨电产品的更换周期都在五年以上,这一波国补带来的销量增长结束后,行业的新增点又要去哪里找呢?
甚至,国补政策并没有利好到厨电的每个细分品类。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渠道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额319亿元,同比上涨9.3%,整体零售量13652万台,同比下降1.2%,线上零售量同比下滑0.5%。
这种销售额与销售量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意味着中高端产品在国补之下更受欢迎,也意味着行业出清小企业、杂牌的速度会更快。厨房里数量众多的小家电,很可能会是受影响比较大的细分行业,“非必要不购买”的消费趋势非常明显。
九阳股份就是一个例子,自2021年起,公司业绩便进入下行通道,营收从2020年的112.24亿元降至2024年的88.49亿元,净利润从9.4亿元暴跌至1.22亿元,缩水近90%。
而且去年九阳股份的销售费用高达15.06亿元,同比增长13.43%,销售费用率也随之攀升至17.02%,研发费用率却降至4.08%。在同质化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越是没有新创意和技术壁垒的产品就越难卖出好价钱。
不过大家也确实很难想象,一台豆浆机还能进化出什么新花样。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比起食神大模型,大家更想要的恐怕还是家务机器人。
虽然人形机器人大概率会率先用来满足工业需求,但工业与家庭场景中需要的技术却是相通的,一有突破,普适时代很可能会比大家想象中更快到来。
例如华为云与乐聚合作推出的装载了盘古大模型的“夸父机器人”,既能适用于扫码包装、物流搬运以及沾锡工序等典型场景,又可以与智能家居设备联动,完成炒菜、扫地等常见家务。
虽然厨房场景存在智能化升级的预期,但以厨房用具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角色,他们拿到厨房智能化时代入场券的难度比较大,相比之下美的、海尔这样的大厂更有机会奋力一试。在这种环境下,目前主流的相关企业们谁能在这场厨房的寒冬中幸存下来,谁会最终掉队,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WAVE”,作者:小卢鱼,编辑:杨旭然,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