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反内卷,会撬动家居市场结构性变革吗?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此前,已有超20省份探索实施地方性育儿补贴,市级单位政策也各有不同,比如长沙市对第三孩及以上孩次每孩次一次性补贴1万元;呼和浩特市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每年1万元(累计5万元),三孩及以上每年1万元(累计10万元)。
地方补贴叠加国家补贴,对减轻育儿负担、提升生育意愿的真实效果尚有待观察;但对于身处大家居产业链的我们、对处于政策暖风(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行业变革(反内卷)中的家居市场,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大补贴”时代:减负托底,激活消费
国家此次出手的育儿补贴,绝非孤立政策。它与此前轰轰烈烈的消费品以旧换新(中央已下达巨额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潜在的住房支持政策等,共同构成了“民生减负”的政策矩阵。
在育儿支持方面,核心在于降低直接养育成本。国家层面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可领取3600元育儿补贴,补贴期限直至年满3周岁。例如,2023年12月出生的婴幼儿,可领取至2026年12月,累计可获7200元。地方层面的探索则更早开始推进,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试水生育补贴制度。
浙江、黑龙江等地针对二孩、三孩家庭推出区域性育儿补贴;
长沙市对合法生育第三孩及以上家庭,按符合条件的孩次每孩次一次性补贴1万元;
呼和浩特市明确,2025年3月1日后生育的家庭可享分级补贴,一孩1万元、二孩累计5万元(每年1万元)、三孩及以上累计10万元(每年1万元),需满足户籍、居住等条件。
而北京虽暂未实施直接育儿补贴,但已有多项生育支持举措: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支出,可按每个婴幼儿每月2000元标准享受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公租房分配中,二孩、三孩家庭可优先。
住房领域的支持政策同样在发力。今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密集出台购房补贴新政,以及升级住房“以旧换新”政策,以降低购房成本。例如,济南对符合条件的新建商品房“卖旧买新” 购房者,补贴最高10万元;浙江义乌也提出了首次置业补贴、多孩家庭购房补贴等具体政策支持。
以旧换新的“国补”力度也在持续释放。国家已投入专项资金,目前第三批690亿元国债资金已下达,第四批即将跟进,刺激家电、家居等存量更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6日,以旧换新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上半年家具等品类零售额增长亮眼(增长22.9%)。地方层面虽有短暂系统调整,比如广东“粤焕新”平台升级等,但政策大方向坚定。
综合来看,这些政策的共同指向清晰:通过为全民减负,逐步释放消费潜能。毕竟只有当家庭在生育、教育、住房、日常消费等刚性支出上的压力得到缓解,“想消费、敢消费”的氛围才能真正形成。家居作为居住空间的核心载体,与这些领域息息相关,是政策红利传导的重要环节。
产业侧变革:“反内卷”重塑大家居行业生态
与民生侧“减负”同步的是,产业侧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反内卷”浪潮。这已从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其核心在于终结低价无序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何必须“反内卷”?
削弱竞争力:长期价格战挤压利润,企业无力投入研发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
破坏产业生态:为压成本,部分企业向上游压价、向下游延长账期,甚至出现“先涨后补”、骗补套补等乱象,全产业链受损(如零部件行业利润率下滑、负债上升)。
阻碍经济循环:无法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良性循环,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
何为“反内卷”?
当前的“反内卷”行动存在两个特征:头部聚集;聚焦新质生产力。
建材领域率先行动。7月初,33家建筑工程行业企业(含央企、国企、民企)联合发布倡议书,旗帜鲜明地抵制违法转包、违规分包、围标串标、带资承包、垫资施工、超长账期、“内卷式”竞争和“金钱开路”,倡导聚焦主业、依法合规、公平竞争。水泥、防水建材等细分领域也跟进,如水泥行业推动产能统一,多家防水龙头,例如东方雨虹、科顺等集体涨价修复利润。
在家居领域,中装协住宅产业分会、多家知名家居及五金企业纷纷发出“反内卷”倡议,抵制同质化、无序低价竞争,强调以科技创新和长期价值为导向。共识是:低价内卷是“沉疴顽疾”,最终损害产品品质、消费者利益和行业信誉。
如何“反内卷”?综合各家行动来看,有两个明显路径:一是“外卷”出海,今年“618”,部分家居厨卫企业避开国内惨烈价格战,转向东南亚等跨境电商市场,依托TikTokShop等平台取得了不错增长。二是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从拼价格转向拼产品力、科技力、品牌力和服务,回归商业本质。这要求企业更注重研发投入、品质管控和用户体验。
对大家居行业而言,“反内卷”行动将加速落后产能出清,优化市场供给格局,资源和利润向注重创新与质量的头部及特色企业集中,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聚焦“儿童友好”:育儿补贴下的结构性机遇
家居新范式认为,育儿、住房、以旧换新等“国补”+“地方补”的落地,结合“反内卷”的行业背景,为家居市场,特别是儿童及家庭友好型家居带来了结构性机遇。
(1)催化改善型家居需求升级
有娃家庭对住房面积和功能的需求或将提升。两居室将难以满足育儿需求,三房(主卧、儿童房、老人/保姆房)需求升级。新生儿的到来,也可能促使部分家庭执行“换房”计划。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新房市场中,90-144㎡改善型产品成交8744套,占全市新房总量的57.9%。换房后的更大空间,意味着对儿童家具(婴儿床、学习桌、收纳柜)等、多功能家居、定制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有望得到增长。安全、环保、适龄设计成为核心考量。
(2)“学区价值”前置,社区配套权重加大
全龄学区关注:0-3岁娃的家长已开始关注“托育+幼儿园+小学”的全链条学区资源。选择家居产品(尤其涉及新房装修或二手房改造)时,学区房周边的教育、托育资源成为重要决策因素。
社区精细化配套成竞争力:社区内是否有优质幼儿园、充足的母婴室、安全的儿童游乐场、便捷的社区医院等“儿童友好”配套,极大影响有娃家庭的居住选择和支付意愿。家居品牌可以与开发商合作,提供契合此类社区的定制化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
(3)区域市场分化,“育儿友好型社区”受益
从实际情况看,国家与地方层面的育儿补贴,其核心作用更在于通过政策导向释放鼓励生育的明确信号,从而整体提振社会生育意愿。在此背景下,育儿友好型社区将更受青睐。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老旧小区及地方已积极行动,通过加装托育设施、开设暑期托护班、完善社区医疗配套等举措,持续提升育儿友好度,这也让区域内的家居需求,如适儿化改造、功能型家居产品等,催生出新的增长空间。
(4)长期逻辑转变: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质量红利”
大家居行业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连,而房地产市场又与家庭人口结构息息相关。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新生儿数量下滑、人口总量见顶的大背景下,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推动家居行业的底层逻辑发生转变:从依赖增量市场转向深耕存量市场,从单纯满足基本居住需求转向满足家庭生命周期中的精细化、场景化、高品质需求,真正以用户(尤其是儿童)为中心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
结语
各类补贴综合之下,带动释放的改善型居住需求、家庭消费潜力,叠加“反内卷”重塑行业竞争秩序,淘汰落后产能,利好注重长期价值与创新的企业。
对大家居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区域端:如何深耕“年轻家庭密集区”或“育儿友好型社区”,应对区域市场分化?
产品端:能否精准把握有娃家庭对安全、环保、多功能、适龄化儿童家居及改善型空间解决方案的需求?
生态端:能否与开发商、社区共建“儿童友好”生态,提供一体化服务?
策略端:如何在“反内卷”大潮中,摆脱价格战泥潭,构建以产品力、科技力、品牌力为核心的厚实壁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居新范式”,作者:月灵,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