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动车竞赛:中国独占57%注册量,欧美苦追“续航”与“政策”

车市睿见·2025年07月30日 17:05
中国稳居全球领跑者地位

得益于内燃机销量下滑和电动化替代方案稳步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攀升至14.5%,汽车电气化转型趋势不改。但洲际、国家乃至地区间在转型速度、规模、驱动因素及消费者接受度上,呈现巨大、明显且引人注目的差异。

根据汽车行业数据与咨询服务提供商JATO Dynamics的研究,全球传统内燃机动力总成正持续被新型电气化技术取代,其市场份额自2019年以来已大幅下滑34.4个百分点。在各类新技术中,纯电动汽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主流动力总成,紧随其后的是非插电式混合动力(包括油电混动HEV及轻度混合动力MHEV),因其能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并降低对充电设施的依赖,更易被市场接受。

研究指出,尽管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但推动电动汽车增长、挤压内燃机份额的关键因素,在于各国政府对传统燃油车的严格法规限制,以及对电动汽车的激励政策(如购置补贴、路权优待等)。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电动汽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加速了电动化进程。

区域分化:中国主导,欧美次之

全球纯电动汽车注册量数据清晰揭示了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一季度,中国贡献了全球57%的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次是欧洲各国,占比22%,美国以12%的注册量占比位居第三,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注册量还相对偏低,比如印度1.7%,韩国占比1.2%,土耳其1.1%,均不足2%。

核心差异因素:定价与技术路线

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涉及政治和社会动态,但从纯汽车产业视角看,区域间显著的电动汽车定价差异是关键分化点之一。中国价格优势凸显。过去六年,纯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价格差距缩小了15%,使纯电动汽车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德国(欧洲最大汽车市场)同期纯电动汽车与燃油车价格均上涨约21%,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差距。美国纯电动汽车的溢价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居高,2019年电动汽车溢价高达44%,全球最高,目前溢价降至31%左右。

中国纯电动汽车普及率的高速增长,与其更实惠、更具竞争力的的市场价格密不可分。而这一价格优势的背后,是低成本磷酸铁锂(LFP)电池的广泛应用。截至2024年,中国注册的纯电动汽车中,75%搭载了LFP电池。

续航与充电:技术路径分野

聚焦电池技术与充电能力,地区差异同样显著。磷酸铁锂电池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但其能量密度较低,限制了续航里程的提升。为应对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和充电便利性担忧,美国和德国市场越来越侧重于提供更长续航里程的车型。然而,在空间和重量受限的紧凑型车领域实现长续航,需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如三元锂电池),这直接影响车辆的平均售价。

充电速度方面,尽管中国、欧洲和美国在缩短充电时间上趋势相似,但具体目标存在差异。在美国和德国,充电时间低于一小时的注册纯电动汽车比例持续上升;而在中国,平均充电时间仍高于该临界值。

总而言之,向纯电动汽车转型仍然是全球汽车行业最具活力、变革性和备受瞩目的进程。虽然发展方向很明确,但不同地区的推进速度和策略迥异。

中国作为成本驱动的领跑者,依托高效的定价策略、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以及磷酸铁锂电池等高性价比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已稳居全球领跑者地位。这使得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快速扩张规模,提供价格极具竞争力的纯电动汽车产品。

相比之下,美国正在经历一个战略调整期。尽管占据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重要份额,美国仍在努力应对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及政策方向变动带来的挑战。

与此同时,欧洲正站在“十字路口”。虽长期是电气化的坚定支持者,但近期围绕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的可行性及时间表的争论,折射出对可负担性、产业竞争力及能源基础设施准备度的深层忧虑。这些讨论的结果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轨迹。

无论地区差异与政策环境如何演变,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已然确立:纯电动汽车已成为全球销量第二大的动力总成。中国正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引领潮流;西方市场则更聚焦于性能提升、续航突破和技术精进。电动汽车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核心的不确定性在于:不同地区将以何种速度、何种方式完成这一转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市睿见”,作者:郑莉,36氪经授权发布。

+1
8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能力导向与效率优先:教育行业进入新一轮资本博弈期

昨天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