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亿,刘强东又出手收购
京东又有新动作,这次是海外。
近日,据外媒消息,京东表示,正就收购MediaMarkt和Saturn两家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进行谈判,以此提升集团在欧洲的影响力,交易价值为22亿欧元(约合185亿元)。
而这两家零售商的所有者正是德国最大的消费者类电子产品集团Ceconomy,目前该集团在欧洲多国运营逾千家门店。
对此,Ceconomy公告确认,正在与京东深入洽谈潜在收购事宜,京东正考虑向其股东发出自愿公开收购要约,要约价格为每股4.60欧元。
不过Ceconomy亦表示,截至目前,双方尚未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因此不确定京东是否会提出正式收购要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京东第一次尝试收购Ceconomy。
早在2023年,京东就曾表达过对Ceconomy的兴趣,但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再到今年2月,京东跟Ceconomy也被传出“已进行潜在交易的接触”。
彼时,有媒体透露,京东正试探Ceconomy主要股东的意见,消息人士透露,京东希望通过收购扩大业务规模,并认为其物流部门的配送网络能与Ceconomy的实体店形成互补。
而这一次,京东也是诚意满满,给出的收购价相较于Ceconomy在7月23日的收盘价,溢价幅度达22.7%。
再结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今年6月对“国际化是重心”的未来展望,以及京东“国际业务战略是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的打法布局,亦意味着此次潜在收购为京东全球化提速的最新一笔。
而一旦交易完成,或是其打通欧洲零售渠道的关键落子。
“扎深”欧洲,刘强东再投185亿
而京东此次盯上的Ceconomy,大有来头。
其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至1988年,德国连锁百货Kaufhof收购 MediaMarkt 54% 股份,并引入 Saturn 品牌,形成Media-Saturn集团。随后,Media-Saturn随Kaufhof并入德国零售帝国麦德龙集团,成为其消费电子业务核心。
2017年,麦德龙分拆消费电子板块,Ceconomy正式独立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Ceconomy在电脑、手机等 3C 产品销售方面成绩斐然,堪称欧洲3C零售“隐形冠军”,总部位于德国,业务广泛分布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拥有超过1000家门店,年触达消费者超22亿人次,拥有4300万会员。
另据官网,Ceconomy共经营三个品牌,包括MediaMarkt,Saturn,Deutsche Technikberatung。
其中,MediaMarkt与Saturn品牌销售电视机、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MediaMarkt在12个国家拥有870多家商店。Deutsche Technikberatung为安装、连接和排除电子设备故障提供专业协助。
而除零售业务外,该公司还为海尔、博世等品牌提供线下展示空间,并孵化出PEAQ、KOENIC、OK 和 ISY等自有品牌,以高性价比赢得市场,贡献了可观的利润。
财报显示,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8.2亿欧元,同比增长4%,其中线上销售额达33.28亿欧元,同比增长11.3%;经调整息税前利润达2.9亿欧元,连续九年保持盈利增长。
就在京东“官宣”出手之前,7月16日,Ceconomy还曾公布2024/25财年业绩展望,预计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将达3.75亿欧元,超出分析师普遍预测的3.66亿欧元。
而该增长预期主要由DACH地区(德国、奥地利、瑞士)及西欧/南欧业务板块驱动。
诸此种种,从核心业务到市场地位,都足以让Ceconomy成为京东快速补齐线下短板、破局欧洲市场的优质标的。
事实上,京东已“浸润”欧洲3年。
早在2022年初,京东便派出团队以“ochama”品牌首次在荷兰落地独立零售品牌业务,以“线上下单+自提点取货”模式试水欧洲市场,意图将中国创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渠道购物模式带到欧洲。
目前,ochama不仅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推出“精选商品一小时达”配送服务,与壳牌加油站合作铺设上千个自提柜,截至2024年10月底,还启用了占地约2.7万平方米的波兰自动化仓,连同位于荷兰、法国的其他仓库将辐射欧洲24个国家订单的履约,提供全品类商品上门配送和自提服务。
今年4月,京东宣布其欧洲线上零售业务启动母婴和玩具品类国际品牌和出海品牌招商,并称已在伦敦地区测试运营欧洲线上零售品牌Joybuy,主打日用百货、美妆护肤、3C电子、家居等多品类商品,提供当日达和次日达服务。
从京东过去3年的布局来看,ochama和Joybuy作为出海欧洲的排头兵,已经以线上平台的模式逐步对市场渗透,而收购Ceconomy,意味着京东可以把其一千多家门店纳入麾下,提速构建起线上平台+线下网络+物流基建的立体生态。
正如刘强东在今年6月的小范围分享中透露,“京东在欧洲干了三年,现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但他也表示,“还不够,还得再干半年,干到今年年底,明年才能开始营业”。
结合此次收购的最新动态来看,这一步将扮演着从“基建建成”到“开始营业”的重要角色。
围绕供应链做深、做强,京东海外“再造京东”
顺着这笔收购计划看去,会发现京东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徐徐拉开。
早在2014年,刘强东就曾表达过京东集团国际化的决心:“是否国际化,决定了京东未来的生死。”
在刘强东画下的京东海外扩张版图中,他曾立下宏愿:“要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
也是从这一年起,京东陆续在俄罗斯、印尼、越南、西班牙等国家斥巨资布局。2015年,京东与印尼当地最大的投资公司Provident Capital合资成立了京东印尼站。2018年京东又与泰国尚泰集团(Central Group)一起打造了京东泰国站。
随后几年京东开始在电商业务线上有所收缩,关停了旗下跨境电商B2C平台JOYBUY英文站和俄文站原有业务的运营,京东印尼站和泰国站也于2023年3月31日起停止所有服务。
然而这一系列电商暂缓的淡定表现,似乎在为京东物流和供应链的海外业务做先行的准备。
正如刘强东所言,京东围绕着供应链为核心的这几个商业模式做深、做强、做成国际化业务。
京东逐鹿欧洲的历程正是顺应这一逻辑。
2022年7月,京东斥资约6000万英镑(约合5亿元),买下了一处位于伦敦卫星城Milton Keynes的物流仓库,这是京东在英国收购的第一个仓库。同年10月,京东又斥资4400万英镑(约合3.68亿元),收购了英国连锁超市Tesco位于英格兰北部城市Doncaster的一个配送中心。
再到2023年4月,京东又花了2.5亿英镑(约合21.43亿元),从高盛手中收购了一个位于英国的大型物流资产包。
除了英国外,2023年年初京东还以90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地处荷兰中部的物流中心乌德勒支,而这也是京东在荷兰收购的首个物流资产。
这些在欧洲“买买买”的动作,目标直指“把以物流为载体的供应链服务全球化”,亦撑起了京东横跨欧洲的扩张计划。
目前,京东物流已在欧洲布局超过20个海外仓库,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形成了辐射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波兰、西班牙等超30个欧洲国家的供应链物流网络,成为欧洲本土领先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之一。
另外,在海外物流仓储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4年底,京东物流已拥有超10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总管理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海外仓已覆盖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上半年,京东物流已在韩国、美国、英国、越南、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多个国家新开海外仓。
而基础建设决定上层零售,2025年上半年,欧洲品牌商品在京东的销售额达数百亿元。
随着物流和供应链基建逐步完善,从线上走到线下,进一步夯实“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的国际业务战略,自然成为京东欧洲出海的下一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并非易事。
Ceconomy的股权结构错综复杂。第一大股东是创立MediaMarkt品牌的凯勒哈尔斯(Kellerhals)家族,持股比例达27.9%;第二大股东为具有260多年历史、由德国汉尼尔家族控制的弗朗茨·汉尼尔(Haniel)股份;第三大股东则是与麦德龙创始人施密特家族关系紧密的基金Meridian Stiftung。
这些欧洲老牌家族企业与基金,在商业决策上往往更为谨慎、保守,对股权出让一事极为慎重。
据媒体披露,有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大股东对于向京东出让股份尚在犹豫之中,这一态度或成为交易达成的阻碍,甚至可能导致交易最终夭折。
加之此前,2024年,京东还曾考虑收购英国电子零售连锁Currys,但该交易最终未能成行。
这些,都让此次收购落地带有一丝不确定性。
但无论如何,刘强东的全球化战事,已经启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云精选”,作者:孙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