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炼丹”到“开店”:大模型应用商店,能否解开国产AI的“商业化焦虑”?

NEXT趋势·2025年07月24日 18:38
硝烟未散,但战场已经悄然转移。

硝烟未散,但战场已经悄然转移。

近年来,随着国产大模型经历了初始的探索与兴起,一个更现实、更紧迫的问题浮出水面:当技术热潮褪去,AI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意?

此刻,一场从"炼丹"到"开店"的转变正在悄然上演。多家大模型公司提出了“大模型应用商店”这一构想。

在这个构想中:用户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像逛超市一样,挑选和调用来自不同公司的大模型,完成绘画、写作、编程等多样化任务。

这场集体转向,更像是一次面对现实的自问:我们如何将手中的AI能力,转化为看得见的商业价值?这个被精心打造的“应用商店”,能否解开国产AI行业共同的“商业化焦虑”?

01 “骡子”还是“马”?得拉出来遛遛

应用商店的构想很美好,但普通用户最关心的,还是这些模型的实际表现。

“跑分高的模型,不一定懂‘小红书’。”一位自媒体运营者的感叹,点出了模型从技术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撰写一篇小红书风格的探店文案为例,这个任务要求对“出片”、“氛围感”、“打卡”、“yyds”这类网络热词和社区语境的精准拿捏。

行业测评显示,不同模型表现差异显著。以Kimi和文心一言为代表的模型,能很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网络语言,生成的内容稍加修改就能直接发布。

而另一些模型,尽管在专业性问题上对答如流,此刻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交出的作业要么过于书面化,要么充满了模板化的生硬感。

文生图则考验模型的“想象力”与“文化底蕴”。让AI生成一张“赛博朋克风麻辣烫”图片,融合未来科技与中式市井,挑战不小。

得益于海量中文语境训练数据,国产模型更能抓住精髓,在热闹烟火气中巧妙融入赛博元素。而一些国外顶尖模型在理解特有文化符号时可能出现偏差。

国产模型在处理本土文化元素上的优势,正成为其特定场景下的核心竞争力。

若说文案、绘画还在“表达”层面,那代码生成与工具调用,才算触及AI的“执行力”,这是它能否成为生产力工具的关键。

在2024年4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演示了其文心智能体平台的能力。

用户只需说“帮我分析市场趋势并做成PPT”,高级智能体便能理解任务,调用知识库和工具,完成数据搜集、分析、图表生成到PPT排版的全过程。

这代表了AI应用,完成了从“聊天伙伴”向能自主规划、完成复杂任务的“数字员工”的进化。

这无疑为大模型应用商店的未来,描绘了更具想象力的图景。

02 挤进商店,然后呢?

即便应用商店真的来了,连接技术与用户的开发者,仍要面对一串棘手的选择题。

“我们初创公司,选哪个大模型API,先看成本和速度。”一位AI应用创业者的话道出小团队心声。“模型再强,API太贵或太慢、常宕机,我们也用不起。”

2024年5月的价格战中,字节跳动、阿里云等相继把核心模型API价格砍到“按厘计价”,部分降幅超95%。

对开发者来说,这无疑是好事。低成本意味着更多试错空间,当成本门槛降低,开发者的目光投向更远处。

一位开发者表示,“我们选择一个平台,不只是选模型,更是选生态。这个生态里有没有足够多的用户?有没有开发套件?有没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这些更重要。”

头部平台也正努力向“生态服务商”转型。试图回答开发者:我凭什么选你?

阿里云“百炼”平台整合模型、云计算资源、开发者工具链,并提供流量扶持。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主打“三步零代码”低门槛开发,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创建应用。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用商店门槛低,坏处是大家都挤在一个赛道。”另一位开发者冷静指出。怎么在“千店一面”中出头,是最大焦虑。

更深层焦虑来自商业模式的悬而未决。目前多数AI应用仍处“烧钱换用户”阶段,成熟盈利模式待探索。

“按token收费”对开发者友好,但如何向C端用户收费?平台的分成比例应该是多少?企业级服务如何定价?

这些问题如迷雾般横亘在前。商店的门可能打开,但如何让生意长久做下去,是共同难题。

03 “统一市场”与“独立王国”的博弈

跳出具体的产品与开发者,大模型应用商店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入口”的暗战。

国产大模型公司普遍面临巨大商业化压力。单纯卖API或做私有化部署,市场接受度和规模化速度有限。

李彦宏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只有当AI原生应用足够丰富,才能真正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大模型的价值才能被充分释放。”

换言之,只有构建应用商店,聚集海量用户和开发者,跑出几个爆款应用,让AI真正融入生活,价值才能落地。

这场关于商店的构想,被许多观察者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市场”之争的重演。平台方争夺的不仅是API调用量,更是AI时代的“超级入口”。

谁的平台能聚集最多用户和开发者,谁就更可能定义交互方式、分发规则和商业标准,成为AI时代的安卓或iOS。

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能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条是“大一统”的平台模式。 以阿里、百度等巨头为代表,利用其优势,打造包罗万象的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另一条是“小而美”的精品路线。新锐公司专注打磨模型核心能力和产品体验,通过一两个“爆款”应用直接触达用户,构建用户壁垒,走“小而美”路线。

这两种模式未必是对手。虎嗅网的一篇分析认为,它们很可能长期并存,甚至相互交融。

从“炼丹”到“开店”,国产AI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大模型应用商店”,或许还带着模糊的轮廓,但方向已越来越清晰:用户要实用,开发者要机会,平台要生态。

这条路才刚起步,答案或许要交给时间,但至少,行业已经迈出了从“技术”到“价值”的关键一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趋势”,作者:方远,编辑:图图,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