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上演“割肉剜疮”大撤退
收购,把规模做上来,一度是物业行业在销售市场和资本市场双重“丰收”的一条主线。
2020年,数据显示,上市物企披露的有效收购事件共76起,共花费金额107亿元,是2019年有效收并购事件27起的2.81倍。比如,蓝光嘉宝服务先后完成17次股权收并购,共花费10.1亿元;这一年,共有17家物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比2014―2018年上市物业数量总和还多7家。
然而,当初买买买的财大气粗,现在变成了退退退的流泪割舍。6月25日,中海物业向鄂州双创之星小区发出撤场公告信,更早一些,金科服务宣布将于2025年8月 31日正式退出重庆龙兴未来城市小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梳理和统计,最近这段时间,已有包括龙湖物业、金科服务、中海物业等在内的10余家物业企业发布主动撤场公告。
或被迫或主动,物业公司原来打下的“江山”正在加速缩小。
撤退潮
物业公司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竞争下再寻常不过的事,但是短短时间内,头部物业接连宣布退出,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比如金科服务,在重庆恒春凤凰城小区张贴退出公示,将在8月31日正式撤离,而其在该小区的服务时间高达10年;同一个月,它还退出了重庆龙兴未来城市小区。龙湖物业近期退出的项目更多,包括重庆两江·溪岸云、上海苏堤春晓、辽宁锦州时代西湖雅居小区,另外,还将从阜阳双清院子项目撤离。
重庆是物业公司撤退的一个“重灾区”。仅在5月份,据网上公开信息,重庆至少有十个小区的物业公司宣布主动退出小区的物业服务。
在物业费价格上谈不拢,是不少物业公司退出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从跑马圈地到战略收缩,头部物业正在不断地放弃一些低盈利的或潜在亏损的项目,这导致撤退的潮流一直未能停歇。
根据雅生活服务总裁李大龙在业绩会上表示,2024年该公司对在管项目中交付质量不达标、回款率不及预期的项目和孤岛城市进行出清,全年共计出清项目300个。保利物业也透露,2024年退出了15个城市和13个高风险的外拓项目。
其他上市物企也是如此。2024年,世茂服务终止服务的合约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中海物业治理的亏损项目近5000万平方米,彩生活终止服务的社区数目达318个,万物云也有53个。
一面是从原来服务的项目中退出,另一面则是新增项目越来越少,物业公司们过去高增长、高利润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中指院公布的2025年4月物业服务企业新增合约面积,TOP50企业合计新增5225万平方米。2024年同期,这一数据为9013万平方米;2023年同期数据为8683万平方米;2022年同期数据为9161万平方米。从2022年到2024年底,新增合约面积排名TOP50的物业公司年增量从23.92亿平方米,下降到了11.5亿平方米,降幅52%。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其2021年-2024年期间全年新增合约面积分别为:4.3亿平方米、2.4亿平方米、1.2亿平方米、0.6亿平方米。
物业公司与房地产,以前可以说是休戚相关,后者吃肉、前者喝汤。而今,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上市物企纷纷打起了独立的旗帜,试图从房地产行业的阴霾中走出,可是,增长见顶、降价压力以及与业主的“拉锯战”,似乎都让这条独立之路越发难走,靠割肉换减亏,恐怕不能如愿。
“割肉剜疮”,难让业绩辉煌
中海物业退出鄂州双创之星小区的导火索,是自2023年3月1日迄今,小区入住率较低,累计拖欠物业费 59.59 万元,是以,中海物业直接不干了。
收缴率下跌,是整个物业行业面临的一个现状,而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追溯到当初的盲目扩张,导致不少低盈利或潜在亏损的项目被收入囊中。如今,物企纷纷收缩战线,不管是不是高档小区,他们都急于把这些项目甩出去,这背后透露出普遍的业绩压力。
据克而瑞物管最新研究显示,2024年,500强、百强及上市物企三大核心指标首次同步下滑,毛利率、净利率持续探底,净利润更出现行业性负增长。
具体来看,净利润上,500强物企净利润353.7亿元,同比下降2.8%;百强物企净利润198.2亿元,同比下降2.4%;上市物企净利润125.0亿元,同比骤降23.3%,跌幅远超其他梯队。毛利率上,2024年,500强、百强、上市物企毛利率分别跌至16.8%、18.6%和19.0%,较2023年下降1.1、1.2及0.7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现回落态势。
从图中可看,2020年,上市物企的毛利率高达27%,到了2024年,跌到了19%。
头部物业公司不断从亏损的项目撤出,缩减服务范围,正是为了改善业绩,尤其是提升毛利率。可是,这对于改善公司盈利能力可能有些杯水车薪。
长期以来,物业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基础物业服务,基础物业服务也撑起了物业公司的营收。不过基础物业服务附加值较低、专业壁垒也低,支撑大部分上市物企实现高毛利的,是非业主增值服务和各种社区增值服务。尤其是前者,在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代,开发商在全国各地疯狂盖楼,直接输送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靠着非业主增值服务(包括协销服务、咨询服务等),可谓是躺赚。
但如今,房地产市场下行,物业公司的非业主增值服务自然一路颓势。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社区增值服务似乎还没有支棱起来,尽管其在增值服务收入中已经占据核心地位,可整体仍呈现下降趋势。
2024年,百强企业增值服务收入均值为2.22亿元,同比下降5.93%。其中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均值为0.6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1.43%,社区增值服务收入均值为1.60亿元,同比小幅下降3.61%。这个数据也解释了为何物业公司毛利率普遍下跌,没有了房地产企业的“输血”,再加上消费需求不振,物业公司的增值服务失去了高速增长的动力。
追根溯源,现在物业行业的业绩难题仍是逃不开房地产经济的影响,而如果业绩不恢复,更谈不上独立发展。
降价,物业正在丧失话语权?
不少物业退出小区,是因为物业费价格,而这背后是一场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的降价潮。
从去年起,以城市为单位的物业费“降费”先后席卷重庆、武汉、青岛、兰州、长沙等多个城市。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克而瑞物管推出的《2024年中国物业行业年度盘点报告》,去年,重庆、银川、青岛和武汉4座城市的百余个项目实现了物业费下调,降幅在20%-35%之间。
今年这股降价潮似乎仍在持续,这不单单是因为有了政策支持,而是在降价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小区有底气去和物业公司谈判,获取一定的权益。
这要是放在以前有些难以想象。过去,物业服务多由开发商指定,小区物业服务的内容、标准、价格在交房的时候确定了,业主为了尽快入住只能接受。这种话语权几乎掌握在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手里的模式,自然会导致矛盾的深化,而且也为物业公司现在的业务困境埋下了伏笔。
收缴率下跌就是最直观的表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典型城市物业费平均收缴率仅为82%,上市物业公司的收缴率更是跌破80%,老旧小区和空置房业主的欠费问题尤为突出。
但现在,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物业行业,都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也就是说,业主的话语权增强可能是未来几年的一个明显变化。尤其是物业公司这几年一直拼命地与房企切割,大讲独立的故事,这意味着在与业主的关系处理上,物业不能再借房企的强势去轻易拿捏业主。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这当然是他们乐意看到的,可对物业公司而言,这真的会倒逼物业改善服务、靠服务质量获得业绩增长吗?
这种转变首要面对的就是成本投入的增加。因为随着新增项目减少、在管项目服务时间拉长,新小区变为老小区,物业公司面临的运营、管理、设备维护等成本自然上升,这给本就业绩下滑的物业带来了难题。
2024年,百强企业营业成本均值为12.86亿,同比增长4.80%;营业成本率为80.13%,较2023年提升0.98个百分点。可见,营业收入的增速低于成本的增速,导致营业成本率攀升,成本管控的考验加剧。此时,物业费降低了,利润减少,又有多少物业公司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改善服务呢?
在业主与物业的拉锯战中,恐怕双方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试探和妥协,寻求一定程度上的共赢。
当然,另一个事实也应该知道,即降价潮主要集中在部分二线城市以及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的物业费仍相当稳定。
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认为,物业费的降价不是终点,而是会成为物业管理行业转型的一个起点。可是,对于尚未从房地产市场低迷中走出的物业公司,物业费的降低以及消极的态度,也可能会让不少公司直接摆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ID:daotmt),作者:道总,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