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开始流行写小说
一边是社交媒体上的“悲情连载”,一边是政策与数据端的反弹。
“都2025年了,XHS上还在流传着去年的故事。”
前几天,有朋友转发了一条自媒体平台上的爆款笔记,附言道:“现在行业都流行写小说了么?”
点开内容,是一篇虚构的投资、募资故事,文笔流畅,多条评论直指“真实”。
而实际上,聚焦于“周例会”“裁员”“招聘”的黑色幽默笔记,这两年并不少见,甚至堪称十分流行。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涌现社交平台上分享笔记,而另一边则是政策与数据端的反弹,行业的分化更加明显了。
流量时代的“创投伤痛文学”
社交平台上的“悲情连载”多了起来。
有人发布周会笔记,用黑色幽默揭开了行业的“皇帝新衣”;另有离场宣言,甚至不忘拉踩一番;也有人发布日常流水账展现忙碌状态;行业变迁记录、招聘信息、项目源寻求等内容也不少。
而今年,从业者在社交平台上的声量似乎持续递增,除常规动态分享外,一种新型的风向悄然流行——行业“小说体”。
比如某篇关于《投资机构周例会,不同级别员工的演技大赏》相关内容,文中描绘的场景引发从业共鸣。
这条笔记引发近百条同行评论,多数评论直指“过于真实”。
不可否认的是,此类风格已成为创投行业的流量密码,令人不禁追问:投资人为何纷纷“弃投从文”?
究其根源,既是行业调整期工作压力的直接投射,亦有幸存者偏差的现实显影。
1.为现实不得不低头
前不久,与一位市场化中小GP合伙人交流时,他坦言,目前仍有投资动作的民资机构也就百余家了。
中小 GP 的生存态势尤为艰难,“信心不足、情绪低迷” 已成为近年间的常态。
有朋友无奈提及:“他们已经快一年没有投资行为了,募资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也没有丝毫进展,目前只是等着,搞搞投后,等待退出时机。”
由于多项工作难以推进,主业压力徒增,社交平台则成为新的发力方向,于是,可以看到在社交平台上活跃的从业者日见增多,有些人在线上出现频率甚至超过线下实际活动。
2.幸存者偏差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幸存者偏差”的一种体现。
某头部机构合伙人,过往十分乐于分享,经常发布行业观察类文章,而如今却已停更2个月。在与其交流时得知,最近特别忙,根本无暇更新内容,甚至连创投媒体的采访都难以抽出时间。
事实证明,目前账上还有钱、业绩相对良好且能持续发掘优质项目的机构,往往不太愿意或者没有时间公开发声。因此,市场上听到的声音多来自当前面临较大挑战的投资人或机构。
有投资人直言:“这行确实不容易了,除去国资外,一部分市场化GP也都是在履行招商职责,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VC/PE了。
当投资人核心能力从行业研判沦为“搞定返投”,职业尊严遭遇重创。于是近期社交平台上发布行业“已死”论调的人又重现了。
不过也有投资人对此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都2025年了,还发行业‘已死’这样的论调,实在不知到底在强调什么”?
背后的真相
过去两年,一级市场经历多个至暗时刻,行业整体承压显著,但进入2025年,多重信号表明市场正在企稳回暖。
当下,持续弥漫的悲观情绪与基本面改善之间显现明显差异,至少在情绪上是两种极端体现。
“伤痛文学”背后,已然出现多种向好局面。
1.退出新窗口来了
退出层面来看,监管层近期密集释放政策红利,叠加并购基金爆发式增长,为行业打开了“退出新窗口”。
清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109家,同比上升32.9%。
2.LP决策效率提升,出资信心回暖
国有资金虽主导募资市场,但运作机制也正在持续优化。
据我们观察,今年以来,多地国资LP决策速度也有明显提升,返投比例和认定标准也持续向好。
伴随着政策持续松绑与科技创新形成回暖共振,LP的出资信心也明显回升,出资按下加速键。据FOFWEEKLY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机构LP的出资活跃度回升。
3.LP耐心更足,机构重构生存法则
长久以来,国内创投市场一直在呼吁“长钱”的涌入,缺少能够跨越周期的LP,而这两年“耐心资本”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多地引导基金开始率先破冰,存续期明确为15年的母基金越来越多,更有甚者高达20年。与此同时,各地引导基金容错机制持续完善,多家母基金已明确对单个企业(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GP端来看,越来越多GP开始与产业深度绑定,例如朝希资本新基金首关7亿元,其中产业LP占比60%。
回顾过去几年,受IPO审核政策趋紧的影响,退出路径持续承压,退出困境传导至募资端,LP出资愈发谨慎,行业困境加大。
而今年以来,市场及监管层面持续释放出利好动能,投资端热度也明显提升,身边有不少投资人、IR们又开始忙碌起来。
一位身处行业一线的投资人感慨道:“当下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出差日程满满当当,才刚在上海与LP碰过面,紧接着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浙江、深圳等地考察项目。行李箱仿佛成为日常办公的一部分,始终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祥峰投资管理合伙人郑俊聪近期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明确表达了对今年创投市场的信心:“如果去年是创投市场的一个相对低点,那么今年市场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他观察到,最显著的变化是市场信心的回归,尤其是创业者们更加活跃。“
这种忙碌背后,映射出的市场情绪与社交平台上传递的状态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指向愈发分化的市场现状。
抓住区域价值洼地
当市场化LP消失,国资LP主导市场,市场募资困境持续,市场“缺钱”似乎成为行业困境的主要因素,但少数机构却仍凭借专业能力和深厚资源积累,逆势完成募资。
今天中科创星宣布首关26亿;6月2日,英诺成都科创二期基金完成首关,此外还有云晖资本、嘉御资本、幂方健康基金、凯辉基金、心资本、赋远投资……均有基金在今年完成募资。
尽管近年来社交平台频现“逃离一级市场”论调,甚至出现劝阻毕业生入行的现象,但作为从业者仍然需要清醒的认知。
历史路径依赖失效:过去依托互联网明星项目获取超额回报的模式却难复制;
横向薪酬优势仍在:虽然行业大不如从前,但对比其他行业来看,即便经历降薪,行业薪酬仍普遍高于大部分行业;
周期适应力落差:从业者的不适感,本质源于高增长期形成的预期惯性。
正如有网友评论:“当下的不适应,就像是习惯了高铁商务座的舒适,突然换成绿皮火车自然感到不适”。
尽管一级市场仍面临挑战,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各项数据均显示出回暖迹象。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当传统路径竞争激烈时,转向下沉领域探索同样至关重要。
1.区域价值洼地开发
FOFWEEKLY特约作者范译阳在文章中就指出:当传统路径拥挤不堪,增长空间日益逼仄。当“向上”突围之路荆棘密布,“向下”寻找结构性机遇便成为破局的关键。
在他看来,可以去三四线与中西部地区寻找机会。
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 GP 对中西部及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兴趣有限;另一方面,本土 GP 在专业能力、资源整合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导致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面临低效配置风险。
这种"外部机构不愿下沉、本土机构能力不足" 的矛盾局面,虽然显示了区域投资生态的结构性问题,但同时也催生了市场机遇。
2.流量转化资源
对创投行业的文学创作者而言,实际上手里也正手握一把工具——将流量势能转化为资源杠杆。
一方面可以作为副业,另一方面这也是吸引资源的有效方式。
3.抓住政策窗口期
在政策红利与技术革命的双轮驱动下,创投行业正迎来适配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期。港股IPO加速,并购窗口期也已开启。
国内资本市场的窗口期向来稀缺,敏锐的玩家已在抢跑。
结语
当下,股权投资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大变革,尽管挑战犹存,但在政策暖风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一级市场呈现出新的热情。
没有最坏的时代,只有不适应的人或机构。
行业从未“已死”,只是会时常面临调整。而对于机构而言,必然要快速适应并进化。
此前常垒资本在行业观察中指出:VC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型,本质是进行一场无限循环的博弈游戏。只要保持不下牌桌耐心等待,一旦时间拉长,总有机会获得一次贝塔带来的财富效应。
资本市场会也许有阶段性的泡沫和浮躁,但创新值得被鼓励,并且会持续发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FWEEKLY”,作者:FOFWEEKLY,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