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 透视未来大家居行业格局?

家居新范式·2025年07月15日 10:58
一场由技术共同体驱动的产业价值链重塑

近日,小米召开了“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结合近几年小米在家电业务上的布局来看,这场大会算是正式宣告小米迈向全场景协同的质变。而对大家居行业来说,从“功能硬件”跨入“场景服务”,一场由技术共同体驱动的产业价值链重塑,也随这场发布会悄然启幕。

生态本质:从“产品控制”到“场景控制”的转移

传统模式下,用户需通过手机APP或语音助手“指挥”单一设备。而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正试图通过视觉交互、车外交互以及家居自动响应,将控制权移交场景本身,实现需求与响应的自动联结。

基于此,家居新范式认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三层技术闭环,来实现将控制权移交场景本身:

传感层全覆盖:小米通过部署人体传感器(检测移动/静止)、门窗传感器(识别开关状态)、米家蓝牙温湿度计等环境感知终端产品矩阵,能实时精准采集物理空间状态,大幅提升自动化可靠性。这意味着,智能家居行业将面临传感数据标准化挑战;

执行层响应快:在人车家全生态协同下,用户在车内可通过语音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安防设备。甚至基于传感数据,智能设备可形成自动化决策链。这种智能终端协同响应,也倒逼家居企业从单品研发转向系统集成;

交互层无感化:小米产品借毫米波雷达等生物感知技术预判需求(如空调自适应呼吸/活动状态),结合地理围栏触发预服务(如车辆联动家居模式),本质是用空间智能取代人工指令,实现人未到,场景已就绪。当用户享受“所想即所得”的服务时,传统家居的交互逻辑也面临重构。

因此,在家居新范式看来,小米的生态战略本质是让车辆、家居设备从“被操控的工具”蜕变为“懂你的环境”。其核心逻辑是,让用户不再需要思考“谁控制设备”,而是系统基于场景自动分配控制权。

而当家居设备能自主“感知-决策-执行”,未来行业价值的核心将从硬件功能转向场景服务能力,缺乏生态协同能力的厂商或将被迫降级为代工厂。

战略动因:掀起场景变革,构筑竞争壁垒

从行业角度来看,“车家互联”其实一直颇有争议:当车企争相将智能家居搬进驾驶舱,这到底是颠覆性的场景革新,还是资本催生的伪需求?如果不是伪需求,小米的全生态布局究竟解决了大家居行业的哪些痛点和爽点?

当下,家居新范式认为,要判断其属于场景革新还是资本伪需求,需回归用户价值本身。而从日常生活看,用户对跨场景智能联动的需求真实存在。

比如,各家电品牌之间的智能家居生态协议不统一(如Matter协议未普及),导致用户需安装多个APP;不满足于简单遥控,更期待系统基于习惯主动服务;离家后对家居安全存在隐忧,需汽车成为“安防中控台”,实时接收异常报警并支持远程处置;希望汽车在特定场景下替代部分家居功能等。

而小米的家居版图现已十分成熟。一个月前,小米发布2025年最新季度财报,空冰洗三大件均跻身中国市场第四,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用“气势如虹”来定调小米家电2025年的开局,家电版块也升级为集团战略业务,也可见其做大生态的野心。

因此,上述那些需求的实现高度依赖技术成熟度与生态整合能力,却也为小米实践“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找到了市场破局点。比如,小米推出澎湃OS统一连接协议,向第三方品牌开放接入标准;车辆与家居安防数据实时同步;YU7针对家庭出行设计“晕车舒缓模式”、SPF100+防晒天幕等;将汽车的使用习惯数据与米家智能家居的使用数据结合,让主动服务更精准......

此外,小米布局生态的野心也在于用跨场景数据流构筑竞争壁垒:当用户从日常通勤、工作到家庭习惯的所有行为,均可被解析并反哺产品迭代,不仅可以帮助小米夯实产品力的护城河,也可通过让用户订阅场景服务等方式为小米创造新盈利点。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小米的突进,一些竞对企业的态度正从“冷眼旁观”转向“全面反击”。

正如家居新范式此前撰文指出,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公开提及小米“三年冲进行业前三”的目标,被市场解读对新竞争对手的重视。方洪波的言语间既有对这条“鲶鱼”的警惕,亦暗含传统巨头对产业护城河的自信。

而就在今年5月初,美的与海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AI应用、全球先进制造、智慧物流等多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两家合作大有“联手应敌”之势,意图通过合纵连横弥补AI与生态短板,以对抗小米的开放生态,这也标志着行业正从零和博弈转向生态竞合

家居未来:让智能设备“润物细无声”

据IDC最新报告,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国内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保持25%以上。国家“十五五”建设规划更是明确提出,新建住宅全屋智能预装率需达30%以上。

因此可以预见,大家居行业的未来趋势是适应空间智能化、生活智慧化,即未来家居生活不再停留于单品功能升级,而是以“空间”为基本单元,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场景自主服务。而这一趋势的核心挑战,一是要有足够庞大与细致的生态协同平台,二是在于用模块化设计打破家装标准化桎梏。

要知道,传统家装因个性化需求强烈、产业链分散,长期被视为天然非标行业。但通过模块化重构,可将家居产品视为“零部件”,并通过标准化模块组合实现定制化装配。

基于此,随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逐步确立,家居新范式认为,这将会对传统家居家装行业带来三大影响。

一是技术破壁与竞争升维

家装模块化设计的技术核心在于开发预制化智能空间单元(如整体卫浴、集成厨房),将水电管线、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预置为“即插即用”模块,大幅缩短交付周期。而小米的生态战略本质上也是以空间为单位的服务闭环。

这或将彻底改变行业竞争规则:企业比拼的不再是单一产品参数,而是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完整性与无感体验。传统家居企业若仍固守硬件制造逻辑,将面临被边缘化风险。

二是生态开放与成本优化

模块化落地的关键障碍在于不同品牌协议不兼容,导致用户需操作多个APP,集成成本高企。解决路径在于构建开放接口标准,使任意品牌的智能模块可自由组合。而小米的实践提供了参照,即通过支持Matter等开放协议、联合开发者生态(如小米生态链公司“未来居科技”)。

这种开放性将直接带来智能家居的集成成本下降,并更深地影响产业价值链的重新分配:传统依靠封闭系统获利的模式被打破,硬件制造利润空间压缩,竞争力转向数据应用效率与生态协同能力。

三是服务进化与决策重构

模块化与生态开放的终极目标,是重塑用户体验与服务模式。理想状态下,用户仅需选择场景类型(如适老模式、亲子空间、电竞空间等),系统即可自动配置模块组合并装配式交付,实现“所想即所得”。

而当前小米生态的“场景无感化”服务(如离家自动布防、归家提前调温),正在重构消费者决策逻辑。用户评估重心从冰箱制冷效率、空调匹数等硬参数,转向“系统能否预判我所需”、“场景切换是否流畅”等软体验。决策依据日益依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感知。

当硬件成为场景服务的载体,利润来源可能向“场景订阅服务”迁移。能否基于数据闭环提供精准主动服务,将成为大家居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无论是众多大家居企业在探索的模块化设计,还是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技术标准化、生态开放化、服务场景化,将曾经高端定制专属的智能化体验,转化为可大规模复制的普惠方案,真正做到让科技服务于人。

结语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竞争力不在于终端产品或单点技术,而在于以“生活流”视角重塑场景。

不难想象,未来家的“话语权”或将属于两类企业,要么是掌控数据护城河的生态寡头,要么是深耕场景体验的垂直服务商。只有那些能让智能设备在千家万户中“润物细无声”的玩家,才能走得更长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居新范式”,作者:嘉木,36氪经授权发布。

+1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人潮如织,新品、脑洞、黑科技扑面而来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