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必修课:学会"在场",胜过千言万语

哈佛商业评论·2025年07月15日 08:35
“情感调谐”是每位领导者都可以学习的技能。

作为领导者,你的“在场”本身就有力量。你无需总是组织完美的言辞,也不必解决所有问题。你只需要真诚地出现——带着开放的态度、平静的身心、好奇的思维,以及觉察他人的意愿。

当亚历克斯走进我的办公室,和我说她已不堪重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她需要我的帮助,她需要解决方案。我先是倾听,问了一些问题来了解情况,然后按照自己一直以来的处理方式开始解决问题。我拿起笔,把她面临的难题拆解成几个部分,提出了相应策略:分派任务、日程分块、梳理任务优先级。我能感受到她深受困扰,我希望自己能有所帮助。

但在我讲话的过程中,她眼中的神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仿佛与我渐行渐远,而不是靠近。我本以为自己是在帮助她,结果她离开时神情反而比来时更沉重。后来我才意识到,她当时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我的解决方案,而是我的“在场”(presence)。她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被理解。

这是我们曾辅导过的一位领导者的真实经历。她真诚地想帮助一位深感压力的团队成员,却最终意识到,对方需要的不是专业建议或快速解决问题,而是一种“情感调谐”(attunement)。作为领导力教练与心理学家,我们发现,“情感调谐”是领导者支持员工的重要方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其本质内涵、应用时机及成功实践的方法。

“情感调谐”是什么?

不同于传统领导方式对他人的回应,如提供建议、迅速给出解决方案,或试图淡化情绪,“情感调谐”关注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与他人同在。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不带评判的“在场”能力。领导者进行“情感调谐”时,需要深度觉察、积极倾听,并向员工传递这样的信号:“我看见你了,我理解你,在这里你是安全的。”懂得调谐的领导者不会试图改变员工的情绪,而是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

通过“情感调谐”,领导者运用眼神交流、身体语言以及内在的平静等“在场”方式来传递支持。研究显示,这种社会性支持能够显著改变人们对压力情境的感知。事实上,在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进行“情感调谐”,反而能让后续的解决方案更具成效。仅仅是“被看见”的感觉,就足以帮助员工摆脱高压之下的“生存应激状态”,引导他们进入一种充分联结、清晰与投入的状态。

“情感调谐”不是软弱,也并非被动,更不是一种奢求。在人们不堪重负、工作超负荷的当下,这是一种很快见效而强大的领导力技能。

为什么“情感调谐”在当下如此重要?

员工常常感到压力。根据盖洛普在2025年2月发布的员工幸福感指标,52%的美国员工表示自己感受到极大压力,44%的人非常焦虑,24%的人常常感到悲伤,22%的人则表示经常感到愤怒。

当然,领导者不是心理治疗师,但也不能忽视员工的感受。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工作效率和绩效,因此领导者如何回应员工的挫败感、担忧或不堪重负,远比想象中的更关键。研究显示,当员工认为领导者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时,他们在工作中的敬业度和幸福感更高。事实上,他们更有可能对组织表示认同,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并长期留任,自主承担工作,具有集体责任感。

根据我们的经验,当领导者进行“情感调谐”时,常常会对其效果感到惊喜。他们发现自己与员工之间的联结更深,员工的情绪反应也明显减弱。原本的抗拒化为联结的可能,孤立感转变为归属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领导者只需付出微小的努力,就能为员工带来真实而持久的转变。

我们曾合作过的一位高管,在企业并购期间面临艰难时刻。一名员工因担心失业,带着明显的焦虑情绪向她表达了恐惧。这位领导者虽然无法给予任何保障,却没有急于安慰他,也没有立刻列出下一步计划,而是选择了调谐。她接纳员工的恐惧,安静地倾听,没有打断,并接受片刻的沉默。她始终保持内心沉稳,与员工同在。这般平静的回应,虽然不能消除不确定性,却改变了员工身处其中的感受。后来,这位员工回忆起那一刻时说,他感受到更多支持,不再孤立无援,这足以让他在后续数周的工作中保持投入与专注。

为什么领导者难以做到“情感调谐”?

如果说“情感调谐”是免费的、人人可为,那为何没有更多领导者去实践呢?事实上,有多个因素阻碍了它的普及:

1. 缺乏榜样。许多领导者从未体验过来自权威人士的有深度的、不加判断地倾听,因此他们很难真正地倾听他人。更何况,学校很少教授倾听技能,更不用说情感层面的“在场”。

2.解决问题的本能。在工作中,一些领导者被训练成惯于解决问题的人,却不知如何与不适的感受共处。然而,员工在需要解决方案之前,往往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3. 时间紧迫。有些领导认为“情感调谐”会干扰工作进度。但事实上,它有助于化解情绪阻力、提升人际信任,激发生产力,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

4.领导者自身的倦怠。若领导者深陷长期压力反应之中,就无法对他人进行“情感调谐”。持续的工作负荷以及个人创伤经历,会让领导者处于“战斗、逃跑或僵住”的模式,难以为他人的情绪留出空间。

5. 线上沟通的限制。通信软件、邮件、短信等沟通方式剥夺了“情感调谐”所依赖的身体表达。仅靠文字,很难传递“在场感”。

此外,许多领导者也不清楚何时该进行“情感调谐”。我们发现,最理想的时机通常出现在一对一谈话中,尤其是当你察觉对方情绪泛滥,被愤怒、悲伤、焦虑淹没;或相反地,当他们表现出情感淡漠、麻木或抽离时。通常,你的身体会先于头脑捕捉到不对劲的信号:一种模糊的不适感、紧张感,或与对方之间明显的距离感,仿佛你们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正是你应该全心“在场”的时机。

尽量避免在短信、邮件或通信软件上进行“情感调谐”,面对面或视频沟通更为理想。人的神经系统依赖实时、具象的信号来实现心理上的“共同调节”(co-regulation),这些信号包括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姿势和呼吸节奏。缺乏这些信息,试图建立情感联系的做法就很容易失败。

请记住,并非每一次对话都需要“情感调谐”。如果员工只是寻求策略性建议、计划或任务相关的反馈,领导者就应当保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沟通方式。

“情感调谐”的五步骤

好消息是,“情感调谐”是每位领导者都可以学习的技能,并在适当时机发挥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培养该技能:

1. 明确意图

“情感调谐”始于一个决定:“我在这里是为了倾听,而不是为了评判或解决问题。”放下你想要批评、建议、计划或“出手相救”的本能反应。准备好与员工同在,而不是为他们做些什么。

对自己说:“我要营造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的空间。”

对员工说:“你不是一个人,我想倾听和理解你,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

放下自己必须解决问题的压力。你的“在场”本身就足够了。

2. 切换到平静状态

你的情绪状态是可以“传染”的。如果你焦躁、匆忙,员工会感知得到。要实现“情感调谐”,你需要保持良好状态,也就是足够平静,才能接纳并回应他人的情绪体验。

有意识地进行呼吸练习。深吸一口气至腹部,再慢慢呼出。或尝试“箱式呼吸法”(box breathing):吸气四秒、屏息四秒、呼气四秒、再屏息四秒。

移除干扰:收起手机,关闭电脑。

尝试在散步时谈话,这种方式能激活左右脑,有助于处理压力感。你依然可以在走路时感知到对方的情绪线索,步行还能让你们的神经系统实现同步。

如果你太分心或情绪失调,可以考虑推迟谈话。你可以说:“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全心在场。我们能改在下午三点谈吗?”

3. 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抵御评判的良药。试着以开放的心态开始对话,而不是带着成见。你的任务是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强加自己的视角。

问问自己:“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有什么是让我意想不到的?”

可以问对方:“对你来说,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或者“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放下“解决问题”的冲动,专注倾听话语背后的情绪。

4. 用身体去“倾听”

“情感调谐”并不只是听见对方说了什么,更是接收整个“情绪画面”。你要留意语气、肢体语言以及那些未言明的感受。当员工真正“被听见”,他们的神经系统会随之放松,从而能够消化情绪并向前看。

点头、保持温和的眼神交流,适度地回应对方的情绪。

复述关键表达,例如:“听起来你感到很沮丧,因为……”或“请多说一些。”

避免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其实你未必真正理解),或“看看事情积极的一面”(这是在弱化对方的情绪)。

接受片刻沉默的存在。

5. 引导内省

当情绪逐渐平复,领导者可以引导员工对过去的经历和下一步行动进行反思,这能强化员工的自我调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可以说:“我感觉你的状态好像有了一些变化。”

问问对方:“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事情变得更清晰了?”或“你觉得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

对话结束时说:“谢谢你愿意和我分享这些。”或 “能听到你的感受对我来说很重要。”

留意员工言语与动作方面的变化,也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这能反映出“情感调谐”的效果。

领导力的涟漪效应

当领导者践行“情感调谐”时,员工不仅感受到被倾听,更感到心理上有所依托。在这个日益混乱的世界里,这种差异决定着人们的内心是走向疏离还是保持韧性。

作为领导者,你的“在场”本身就有力量。你无需总是组织完美的言辞,也不必解决所有问题。你只需要真诚地出现——带着开放的态度、平静的身心、好奇的思维,以及觉察他人的意愿。

关键词:#领导力

丽莎·齐加米(Lisa Zigarmi)斯特拉·格里宗(Stella Grizont)| 文

丽莎·齐加米是组织心理学家及领导力教练,致力于帮助领导者建立更深层的关系、更高效地决策,并激发更具创造力的思维。她是“意识项目”(The Consciousness Project)的创始人。斯特拉·格里宗是关注员工敬业度的主题演讲者与高管教练,致力于帮助领导者更愉快地工作,更好地生活。著有《快乐工作法则:实现职业满足感的8项技能》(The Work Happiness Method: Master 8 Skills to Career Fulfillment,Balance出版社,2024年),该书荣登《今日美国》畅销书榜。

周静怡 | 编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我只是让车主挪了个车,怎么被停机了?”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