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领导后,要学会少管,多问,勤思考

张丽俊Cherry·2025年07月14日 20:00
在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消失。

导语: 为什么做了领导要少管、多问、勤思考?今天,与你一起探讨。 

很多管理者,凡事都想“亲力亲为”:

工作安排他管、汇报节奏他盯、项目进度他催,就连一张宣传图的配色,他也要亲自定。

看起来是负责,其实是焦虑;看起来是上心,实则是越位。

很多时候,你管得越多,反而想得越少;出手越频繁,反而越阻碍团队成长。

我认为,一个人当上领导后,一定要学会少管、多问、勤思考。

少管:抓大放小

有些管理者升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更“上心”了。

但是,他时间花得更多了,人更累了,团队却没有质变。

说白了,就是你管得太细,反而成了组织成长的绊脚石。

1.少管细节,不要瞎指挥

有些领导,喜欢盯每一个节点、看每一个文案、改每一个细节,甚至连团队开会的PPT字号都要过问一下。

表面上看,这是负责,其实是“越俎代庖”。

管得太多、太杂、太细,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第一个,团队越来越依赖你,不敢拍板、不愿尝试。你说多了,他们就做少了;你安排得越细,他们的主动性就越差。

第二个,你的大脑永远都在处理“战术性琐事”,根本腾不出空间思考更关键的“战略级决策”。

高段位的管理者,懂得控制自己的干预欲。

他们深知:“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我插手,我的职责是确保方向对、节奏稳、人对位。”

抓大放小,不是甩锅,是对团队负责;该闭嘴时闭嘴,不是懈怠,是给别人空间。

2.少管手脚,该出手时才出手

很多管理者,总希望团队成员“听话、靠谱、照做就行”。

下属不敢越界、不敢拍板、不敢挑战,变成了一个执行机器。

日常工作中也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员工刚有一点想法,领导立刻打断:“这我以前试过,行不通,照我说的来。”

·开会时,领导一锤定音,大家点头称是,没有讨论,也没有创新。

·下属习惯性“汇报-等待”,上司习惯性“指令-安排”。

你经常管住员工的手脚,到最后他就只剩下执行的“手”和“脚”了。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从来不追求服从感,而是鼓励主观能动性。

他们不会凡事都插手,而是懂得分清场合、判断时机。

什么时候出手?三种情况值得你出场:

·战略方向出现偏差,团队左右摇摆时;

·项目卡住关键节点,出现僵局时;

·出现价值观偏离或高风险错误时。

除此之外,多数时候你要学会退后半步,放手让下属去探索、试错、负责。

领导出手,不是为了替代员工做事,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独立做事。真正优秀的管理者,是懂得在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消失。

多问:启发而不是责备

很多管理者,一旦团队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追责。

“你怎么没想到?”“这个怎么搞砸了?”“你是不是不够上心?”

这些话,说出口容易,但除了制造焦虑,没有任何正面价值。

真正厉害的管理者,从来不是盯着问题追打,不是责备,而是懂得提问,重在启发思考,促进成长。

1.多问想法,激发思考

好的员工,不能只是会听话的无脑执行者,而要是能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第二大脑”。

但这种能力,是需要环境的,如果团队一旦遇到瓶颈,你就急着说“这不行”、“换个方案”,那么他们永远不敢做事和思考。

同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先问:

·“你觉得目前问题的核心在哪?”

·“有没有其他思路我们没试过?”

·“你觉得接下来最值得优先做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不是质问,而是启发。

它们能帮团队从“被动执行”切换到“主动思考”,从“照章办事”切换到“解决问题”。

管理不是给答案,而是激发思考。真正好的管理,永远从一个好问题开始。

2.多问状态,关心员工

你还要多问员工的状态,关心他的境况。

很多领导只关心“你完成了吗?”“你干到哪了?”,却很少问一句:“你最近状态还好吗?”

别小看这一句问候,它决定了你是个只要结果的上司,还是一个真正带队伍的领导。

当员工状态不好时,你不妨问问他,“你最近怎么总加班?家里有事吗?”“这件事你做得有点吃力,是不是哪里卡住了?”

这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只看绩效的人,而是一个能赢得忠诚的人。

记住,对事讲方法,对人讲温度,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基本修养。

勤思考:善于复盘迭代

做事靠努力,成长靠复盘。

一个人的成长速度,从来不是干得多,而是想得深。

管理者之所以要勤思考,是因为只有你想明白了,团队才不会在原地打转。

那么,思考什么?以下两点,供你参考。

1.思考方向,校准目标与路径

我见过很多团队,表面看起来很忙,每天会议排得满满,但过几个月你去看,会发现他们根本没走远,只是在原地绕圈。

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员工不努力,而是方向错了

所以管理者的第一个要思考的,就是方向。

你要不断审视:我们这个季度的目标,是否还合理?当前的路径,是不是最快的?有没有更具突破性的打法?

不思考方向的人,努力会错位,你可以用一个简单模型来做方向复盘:

·目标-策略-路径,是否仍然统一?

·关键动作,是否仍然高效?

·资源配置,是否有新的优化空间?

2.思考方法,优化机制与流程

除了看方向,管理者还要关注“怎么做更好”。

团队跑得慢,是因为人不行,还是机制有问题?

项目推进卡壳,是因为资源不够,还是流程有坑?

思考机制、流程的本质,是从“头痛医头”转向“系统优化”。

一个成熟的团队,不靠领导催、不靠喊口号,而是靠流程自动运转、机制自动校正。

比如像这些问题,你就得靠流程和机制来推动:考核是否清晰?奖惩是否透明?跨部门沟通是否顺畅?是否能缩短反馈链?报销、审批流程是否高效,是否拖慢了关键环节?

你只有勤于思考这些系统层面的事,才能提升效率,带领团队往前走。

最后总结一下,当上领导以后,要学会少管、多问、勤思考。少管,不是放任,而是抓住关键;多问,不是责备,而是启发智慧;勤思考,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不断优化流程机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下一篇

在叶军的管理下,钉钉商业化成绩突出。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