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领导力: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在一个奖励专业化、细分领域和个人品牌的世界里,最强大的领导力来自那些能够充分展现自身多维度特质的人。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Roisa/Adobe Stock;fantom_rd/Adobe Stock]
在一个重视专业化的时代,我们常被鼓励将身份浓缩为单一叙事,形成自己的专长领域和个人品牌,展现一个能完美契合预设框架的精简形象。
然而,尽管世界奖励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也同时要求多维度思维。创新和韧性并非来自狭窄的专注,而是来自探索交叉点和拥抱矛盾。我们今天需要的领导者不是一维的专家,而是能够承受压力、连接不同学科的多维度个体。
然而,许多非传统思维者,尤其是那些拥有深厚技术或创意天赋的人,在遵循传统的领导模式时会感到压力。企业家出身的创意总监可能会觉得,他们的职责是提出伟大的想法,而不是用自己的运营专长来权衡利弊;具有美术背景的首席程序员可能会认为自己的领域仅限于代码,即使他们可以提供有关产品设计的新颖想法。
这种张力的匮乏常导致疏离感、倦怠感及潜力的浪费。那么,“多维领导力”的策略究竟意味着什么?
1. 整体性的价值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等机构一直倡导“T型领导者”的概念,即在某一领域拥有深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的个体。这类领导者更擅长应对复杂性、打破组织壁垒并推动创新。
但当今的挑战不仅需要跨职能技能,更需要整体性。领导者必须兼具智力与直觉、逻辑与情感、细节思维与系统思维。
这种整体性方法并非新鲜事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人物就已将艺术与科学无缝融合,体现了多维度领导力的精髓。
这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转变,我亲眼目睹了其实践价值。在最近与一家生命科学公司高管团队的合作中,我们暂停了战略议程,转而探讨个人领导力故事。一位深具分析能力的首席财务官分享了他对爵士吉他演奏的热情,这段经历塑造了他与他人合作及领导的方式。这个故事改变了整个氛围,他的坦诚让其他人也能敞开心扉参与讨论,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得到提升。商业成果并非源于更优的模型,而是源于更深层的连接。
这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催化剂。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思想家能无缝融合学科,展现出全面发展的个体。我们不需要更多专家,而是需要愿意保持好奇心、勇气和创造性整合的领导者。
2. 一个全维度领导力的框架
从全维度出发的领导力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有意识的探索与实践。一种我称之为“3D框架”的思维方式(discover发现, distill提炼, design设计),提供了一条从内部意识到外部影响的再生途径。这不是一个线性的阶梯,而是个人与职业进化的循环过程。
1. 发现(discover)。从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开始。重新连接你的经历,发掘被埋没的才华,重新找回自己被忽视的身份特质。反思以下问题:
哪些时刻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在哪些方面为了迎合他人而牺牲了真实自我?
我在哪些部分渴望成为领导者?
你的真正才华藏在哪里?
展现高度自我觉察的领导者在自己的角色中更具成效,能促进更强大的团队动态和稳健的决策。
2. 提炼(distill)。发现之后是提炼。剔除干扰,聚焦本质。通过以下思考整合你的角色、价值观和责任:
关于自己的哪些叙述需要重写?
此刻我的领导力本质是什么?
哪些矛盾需要我保持而非想办法去解决?
当今有效的领导者不是由确定性来定义的,而是由他们清晰地驾驭复杂性的能力来定义的。
3. 设计(design)。清晰带来创造。以有意识的意图为导向,设计反映你独特才华的系统和文化。在这里,多维领导力变得可见,在这里,存在与行动相遇。问问你自己:
在我领导下的未来是怎样的?
哪些系统、习惯和环境需要改变?
我如何体现一种充满活力而非耗尽精力的领导力?
领导者应该基于自己的热情而非头衔来设计领导力模型。设计不仅关乎你建造什么,更关乎如何建造。
3. 一维领导力的终结
人工智能颠覆、气候不稳定和文化撕裂等挑战无法仅凭逻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能够兼顾对立面、思考与感受、宏观微观切换,并以同理心整合数据的领导者。
这种多维度领导力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使领导者能够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规划,从疲惫不堪转向共鸣共振。如果你曾感到需要分裂自己才能提高效率,不如借此机会尝试回归完整性。
发现自己是谁,提炼出重要的东西,然后设计下一步。未来将由那些充满活力和勇气的人来引领。
译者:Ter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