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的风口还能吹多久?
2025年以来,国内消费投资疾风劲吹。
在这轮疾风中,布鲁可、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绿茶集团、椰子水if、安井食品等潮玩、茶饮、食品餐饮品牌纷纷登陆港美股,而八马茶业、东鹏饮料、卡游、遇见小面、溜溜果园、三只松鼠、52TOYS、伯希和、鸣鸣很忙、巴奴火锅等更多消费类企业,也已在港股递表等待聆讯上市。
批量集中上市的热闹场面,不仅让“港交所的锣不够敲了”,也让港股上半年的募资额登顶全球第一。而下半年,这种“科技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势头也在延续。据来咖智库统计,进入7月的10天内,就有20家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IPO争抢成功,让企业以及背后的资本都收获了多赢。在当前形势下,这轮消费投资的风口还能吹多久?未来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这或许更值得关注。
01 上半年新高后,港股7月延续火热势头
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争相涌入港股,一改以往对港股上市的偏见。
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2宗传统IPO项目,累计集资超过1050亿港元,超过近三年的全年融资规模。
上半年港股IPO市场的活跃,一方面是受益于内地及香港监管机构持续推进资本市场相关领域改革,包括支持企业赴港上市,简化流程、拓宽融资渠道等;另一方面也是受益于港股自身估值稳中向好和流动性的改善,有助于相关企业获得相对更优的估值。
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枢纽,而港股IPO市场通过连接境内外资源,为全球资本参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企业与资本实现“双向奔赴”。
在今年上半年登陆港交所的公司中,来自消费行业、医疗保健、TMT行业的分别占比40.9%、20.5%和9.1%。目前还有八马茶业、东鹏饮料、卡游、遇见小面、溜溜果园、三只松鼠、鸣鸣很忙、伯希和、铜师傅、乐自天成、巴奴国际等众多企业等待排队上市,这其中有的是从A股转战港股,有的是二战甚至三战港股了。
此前,港交所CEO陈翊庭在陆家嘴论坛也曾透露,目前港股排队IPO的企业超过160家,5月份单月就有40多家递表,创下近年新高。而在这些后备军中,消费领域公司占据了相当比例,覆盖餐饮连锁、潮流玩具、服饰零售等诸多行业,这些以“吃、喝、玩、乐”赛道的企业们正在以港交所为支点谋求更广阔的资本市场。
根据来咖智库最新统计,从7月1日至13日,又有新的31家企业在港递交了招股书,包括美格智能、斯坦德机器人、老乡鸡、用友网络、海拍客等。从企业类型看,也延续着今年上半年港股IPO以消费企业和科技企业为主的特征。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认为,在港股上市将为头部品牌带来充裕资本,有助于加快门店扩张、供应链升级和品牌建设,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在资本加持下,头部企业有能力通过并购、降价促销、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实现扩张,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据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预测,2025年全年香港新股市场可从80只新股融资2000亿港元。除了年内或会录得25只A+H新股外,大部分上市项目将会来自科技、传媒和电信以及消费业。
02 企业上市背后,投资机构高光与减持并行
这轮赴港上市的热潮,除了政策鼓励、市场融通趋好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时点各企业背后的机构有着退出需求,尤其对赌协议带来了迫切的上市需求,VC/PE基金本身面临资金回笼压力,推动企业加速赴港上市以实现流动性变现,毕竟“机会错过了可能就没有了”。
经历了前几年消费类股权投资的高潮期、冷静期后,今年的投资机构可说是一个丰收年。比如,5月初,早期投资人蜂巧资本清仓泡泡玛特,高位减持套现逾22亿港元获利数百倍;老铺黄金上市后,腾讯和黑蚁资本合计斩获百亿浮盈;而今年新上市的古茗、蜜雪冰城,其背后投资人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美团龙珠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其中蜜雪冰城上市首日大涨43%,总市值一举突破千亿港元,目前正在向两千亿迈进,而古茗自2月份上市至今市值涨幅超过200%。
除此之外,沪上阿姨、“中国版乐高”布鲁可、高端月子中心圣贝拉等企业港股上市首日的股价,均收获了超过60%以上的涨幅,也让腾讯、云锋基金、源码资本、高榕创投、君联资本等一众明星投资机构迎来高光时刻。
数据显示,纵观上半年在港上市的42家公司中,36家IPO出现基石投资人身影,甚至基石投资金额占IPO募资总金额的43.7%。根据大致统计粗,一级市场熟悉的头部机构都出现在基石阵容里。高瓴一连做起了蜜雪冰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基石投资人,红杉中国也出现在蜜雪冰城、海天味业等公司的基石名单里,还有CPE源峰、博裕资本,都是今年港股基石的常客。
随着港股市场的反弹活跃,从创投机构减持回笼现金的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2025年上半年,投资机构减持金额达587亿元,同比翻倍,减持事件数达1315笔,同比增加150%。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共有441家机构减持所持上市公司,而去年同期为221家,大大超过去年同期参与减持的投资机构数量。
03 未来趋势看好,需警惕同质化的审美疲劳
从投资的角度看,消费行业历来被认为是具备刚性、抗周期属性的行业,因而在经济波动时期反而更受资本欢迎,具有逆周期性。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就有消费基金透露,他们正在寻找兼并收购的机会,“很多消费类项目资产价格便宜,手中有大量现金储备的买方,有能力在此时抄底。”
中欧基金在年初指出,“对于2025年的投资机会,我们看好消费和科技两个方向,更倾向于大众消费,如餐饮、旅游及乳制品、服装等商品消费;科技行业中则关注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AI应用和硬件、机器人等领域。这些行业不仅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且具备较强的成长潜力和技术壁垒。”
而对于港股来说,在全球权益市场中,其绝对估值还是处于相对低位水平、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仍然较高。银河证券在展望后市时提到,建议关注三大条线,一是科技板块依然具备较高投资机会。二是在国内促消费政策刺激下,消费行业业绩增速预期改善,当前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港股消费股有望上涨,重点关注医药行业和可选消费行业。三是在海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扰动下,高股息标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回报。
“下半年,一向为香港IPO旺季。”普华永道对香港IPO市场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可继续保持升势,预测2025全年将有90至100家企业于香港上市,筹资金额可望超过2000亿港元。信息科技及电信服务、医疗和医药以及零售、消费品及服务相关的行业板块将会是市场焦点。
目前来看,港股IPO市场行业格局将延续“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的态势。尤其是消费方面,以“悦己消费”为主导的非传统细分消费赛道为核心,这些行业的IPO有望享有更大的市值空间、更高的估值水平,以及更高的认购倍数。
但这些消费企业扎堆港股上市的同时,也要警惕同质化带来的资本“审美疲劳”。比如今年的新茶饮赛道,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的招股书中,都提到了“万店计划”、“供应链优化”、“数字化升级”等关键词高度重合,甚至门店密度、单店模型等数据也呈现趋同态势。而后来者如果还是延续这种“叙事模式”,可能会让资本市场丧失新鲜感遭遇冷遇,增加首日破发的大概率。如何在同赛道中找到差异化的模式,也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对于已上市的企业来说,上市只是起点,并非高枕无忧,未来还有更大的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来咖智库”(ID:laikazk),作者:龚岩,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