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轮退”成风,AI投资进入“快进快出”时代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赛道,“隔轮退”更像是多方利益共同作用下的“时代产物”,是市场在高不确定性下的理性进化。
如果你关注了最近的资本市场,一定看到了具身领域诞生了一笔刷记录的A轮融资交易,在这我们暂且不说是谁家,大规模的资金交易在具身或者AI相关领域从来都算不上是新闻,因为资本涌入太凶猛了。
但发生在这家公司的一个细节却引起了我的关注。
作为一个明星项目,它在这两年完成了多轮融资,近期这轮更是出现了多家一线机构团购的盛况,可就在一年前,我们看到这个项目的几家早期投资方入局不足一年就选择了退出,最快的甚至只持股了三个月。
后来,我又顺着这个现象跟几个投资人聊了聊,他们告诉我,这并不是孤例,而是一种普遍趋势。
据我所知,就算是前两年最火热的大模型六小虎中,也有项目没有能避开早期投资快速退出的命运,大模型也好,具身领域也好,在当下这种强共识下,这似乎是投资人的万能解。
那为什么在这个被誉为“未来十年黄金赛道”的AI领域,投资人却显得如此心急?
隔轮退,已成为AI投资新常态
不光国内,在海外这种投资机构“隔轮退”的情况也同样普遍。
稍显不同的是,海外市场的并购更加凶猛,大鱼吃小鱼现象更突出,所以有些项目比较被动,是通过并购退出的,像是Character.AI、Inflection AI这种耳熟能详的项目。
以Character.AI为例,其2023年完成由a16z领投的1.5 亿美元A 轮融资后,红杉资本等早期种子轮投资方并未参与该轮融资,而是在2024年谷歌以27亿美元收购时完成退出,最终获得超8 倍回报。
这里先明确下,“隔轮退”指的是投资机构在项目完成新一轮融资后,选择在下一轮之前就提前退出,通常通过老股转让、并购、S基金(二级市场)交易等方式实现。
这种投资策略与传统VC 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在传统VC 逻辑中,早期投资核心是“投人+ 投赛道”,商业模式的权重相对较低——VC 更希望伴随创始团队与公司长期成长,通过企业从早期到成熟期的价值跃迁获得高额回报。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红杉资本投资字节跳动后,连续多轮跟投,陪伴其从创业公司成长为全球巨头,最终实现超千倍回报;IDG 资本投资腾讯时,同样经历了长达10年的陪伴周期,最终收获巨额收益。
但在当前AI赛道,“隔轮退” 更像是多方利益共同作用下的“时代产物”,是市场在高不确定性下的理性进化。
最近一年,我们已经不止听一个投资人提到,当下的一级市场共识性太强,毫无新意:所有人都知道AI是未来,但没人能说清具体的技术路径、清晰的商业模式以及盈利周期。
人们虽然在热盼互联网应用时期的百花齐放,各路出新,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属于AI的这种时刻还远未到来——当前多数AI创业公司仍停留在“大模型微调+ 场景适配” 的浅层创新,真正能突破技术壁垒、重构行业逻辑的项目寥寥无几。
可无论市场形势如何,工作还是要照做,钱还是要投出去。而“隔轮退” 恰好能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保持资金流动性,避免资金被长期套牢在单一项目中;二是快速收回本金并获得短期收益,在不确定的市场中锁定回报。
更何况,在AI技术路径模糊、商业模式仍在探索的当下,能实现“隔轮退” 并非易事—— 它需要项目具备足够的热度,能吸引后续投资方接盘,或有产业资本愿意收购。
我们不完全统计了今年9月到10月中旬国内AI赛道的融资情况,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AI相关领域的融资多达200多起,这之中有超过一半为B轮之前的早期项目,超过四分之一的交易为天使轮。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将资金向早期倾斜,“投早投小” 不再是口号,而是具象化的行动。
这也解释了文章开头,为何有机构只拿了三个月就退出了。一方面,它可能没有预判好这个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越投越早的形势下,等来下一轮投资人接手也不容易。
从投资策略角度看,用较少资金尽早布局多个早期AI 项目,不失为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如果项目成长得好,则能收获一个明星标的,反之,及早退出也不会有太大损失。这种“广撒网、快退出” 的逻辑,正在取代传统VC的重注押注、长期陪伴。
估值泡沫下的必然选择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当下赛道的估值泡沫和退出路径的不明朗。
最明显的是估值泡沫的非理性膨胀。
大量资本涌入AI赛道,直接加剧了行业的马太效应。尤其是在大模型、具身智能领域,头部明星项目的估值动辄在半年、一年内实现数十倍的估值飙升。
比如国内某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2023年天使轮估值仅2亿元,2024年A轮估值便飙升至30亿元,一年时间估值翻了15倍;海外某AI数据标注公司,2023年A轮估值8亿美元,2024年B轮估值直接突破50亿美元,估值增速远超业务增速。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这种短期估值暴涨是当前AI赛道中唯一确定性的机会,所以与其等待漫长的,充满变数的IPO,不如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毕竟多个火热赛道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IPO已经不是能够稳拿高收益了,而“隔轮退”最直接的就是能给LP一个很好的交代,要知道多数VC基金存续期为7-10年,这中间还需要向LP定期展示回报。
投资圈里最擅长“算账” 的朱啸虎,就为行业提供了典型案例:2025年初具身智能赛道最火爆时,他管理的金沙江创投批量退出了3家机器人项目—— 这些项目均是在2023年低位布局,在赛道热度峰值时通过老股转让套现,实现低位布局,高位套现。
这种操作不仅让基金在LP面前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也为后续募资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估值回调风险的压力,也让提前退出成为了一种有效手段。当前AI公司的普遍高估值,多数项目没有稳定的营收,更谈不上盈利,估值支撑完全依赖技术想象空间。但随着市场热度降温,这种透支未来的估值逻辑必然会面临回调压力。
远的不说,这一点从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的资本情况就能明显感知到了。2024年下半年,由于商业化进展缓慢,部分公司的估值回调了30%-50%,甚至出现“下一轮融资估值倒挂” 的情况。这种透支估值只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现在能接手的,愿意接手的寥寥无几,早期机构只能选择等待。
再说回创业公司,这种“隔轮退”并非是机构一厢情愿的选择,对创业团队来说,资本的引入有时并不只看中钱,尤其是赛道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从我今年接触的创业项目来看,很多企业融资并不是为了现金流,只是单纯的想“站队”,想获得产业资源。
我记得年初一个刚完成天使轮的创业者谈到,她虽然接触了很多投资机构,但更倾向于找能够对业务增长带来帮助的资本。这是因为AI技术平权后,创业成本已经在降低,这场比拼的关键是谁能快速占领市场和用户心智。
由此来看,单纯的财务机构能带来的增量十分有限,当然为了平衡公司的股权分配,该创业者还是选择在那一轮分出部分份额给财务机构。但这部分份额更像是“过渡性股权”,等到后续产业资本进入时,早期财务机构通常会选择退出。
一把双刃剑
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择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来讲算得上是一种默契地双向奔赴,可硬币的另一面,却加速了一级市场的浮躁。
我们不否认在资本,政策,贸易关系等多重因素下,风险投资偏离传统航线越来越远。但“耐心资本”始终是市场一直需要,且不可替代的存在。
很多人喜欢回望互联网时代的高光,就是那时,我们的硬科技短暂陷入了坐冷板凳的窘境,同样,也是因为那些“耐心资本”的坚持,让我们在之后的国产替代浪潮中不至于那么被动。
时间来到现在,Deepseek的崛起打响了国内自主AI的第一枪。于是,很多人复盘为何没有投到它,后来,一个事实浮出水面——未知性太强,投入太多,除了他们自己,即便早期开放融资,估计结果也不会很好看。
而现在隔轮退的兴起,耐心资本的缺位,正在破坏着整个创业系统。
首先,它改变了创业公司的成长节奏。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一轮接一轮的融资,很多公司可能迅速“被催熟”,这种现象在大模型领域尤为明显。一些初创企业为了融资数据漂亮,过度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模型参数规模等表面指标,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场景的打磨和商业模式的验证。
当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业务上,而是放在找融资上,资本压力可能迫使公司追求短期数据,忽视长期技术壁垒的构建。
其次,早期投资机构的过早退出,往往会给市场传递负面信号,在心理上造成团队的不自信。即便公司基本面良好,这一退出行为本身就会被后续投资者解读为“不看好的信号”,这种心理影响往往比实际资金层面的影响更为深远。
更值得担忧的是,在技术未出现颠覆性突破、商业模式未完全跑通之前,“隔轮退”现象仍将持续。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这种风气长期持续,那么那些蹭热度、为了融资而融资的项目也会快速占领市场,因为它们的目标与机构一致,都是为了速成。这些项目往往更擅长包装概念、制造声势,但在核心技术积累和产品落地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自然而然地,所谓真正能解决问题,真正有价值的伟大公司也就很难生存了。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隔轮退”盛行的背后,反映的是风险投资行业在AI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短期主义倾向。
与互联网时代不同,AI技术的研发周期更长、资金需求更大、技术门槛更高,这恰恰需要更多具有战略耐心的资本支持。
然而,当前的投资环境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资本更加追求快速循环、短期回报。
具体到投资机构内部,这种趋势也引发了新的变革。许多VC机构开始调整内部激励机制,将投资回报周期纳入考核指标,这使得投资经理更倾向于推荐那些能够快速退出的项目。
同时,基金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出现更多存续期较短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捕捉这类“快进快出”的投资机会,这些变化进一步强化了“隔轮退”的投资文化。
所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开始摆在投资机构面前:如何在追求财务回报的同时,平衡好真正伟大公司的长期陪伴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正在重新定义风险投资在AI时代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重构”,作者:丽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