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爆单,背后年入276亿的巨头藏不住了

金角财经·2025年07月08日 16:09
在这样的行业寒潮中,德赛西威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其底层逻辑,可能不是简单一句“卖铲人比淘金人赚钱”就可以解释。

小米YU7“3分钟大定破20万辆”的这天,一家名叫“德赛西威”的供应商也收获了巨大流量。

当日,德赛西威的微信热度指数达到近30天内最高值、较上一天增长125%。抖音上,“德赛西威”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超过了1000万。德赛西威为YU7提供了舱驾一体域控制器,因搭载小米的话题度,而被更多普通消费者知晓。

实际上,在破圈之前,德赛西威已是汽车供应链产业的“隐形大佬”。其客户名单囊括了理想、小鹏、蔚来、小米汽车、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以及大众、奥迪、丰田、奔驰、雷克萨斯等外资品牌。“流水的车企,铁打的德赛西威”,这句话似乎不夸张。

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德赛西威已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球乘用车车机市场份额第一。

财报显示,2015-2024年,德赛西威的营收从36.7亿元涨至276.2亿元,10年增长了7倍多;净利润从3.6亿元涨至20.2亿元,10年增长了5倍多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净利润继续同比上涨20.3%、50.5%。

甚至,盈利能力比许多客户还强。2024年,德赛西威的毛利率为19.88%,高于小米汽车的18.5%、小鹏的14.3%、吉利的16%、长城的19.5%……

这一年,全球汽车供应链普遍承压。连行业龙头博世,也较上一年少赚了近138亿元人民币。

在这样的行业寒潮中,德赛西威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其底层逻辑,可能不是简单一句“卖铲人比淘金人赚钱”就可以解释。

靠什么赚钱

德赛西威的核心产品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2024年两项收入占总营收的93%。

在2023年、2024年,其智能驾驶收入同比上涨15.4%、66%,智能座舱收入同比上涨63%、26.5%,均有不同程度的高速增长。2011年,德赛西威开始启动对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研究,10多年后相关业务仍未触及瓶颈,构成了这条“德链”的生命力。

从财报看,生命力主要源于客户规模扩大。

以智能座舱为例,2024年的收入为182.3亿元,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160亿元。报告期内,其第四代智能座舱平已在量产供货给理想等老客户,并拿下奇瑞、丰田、埃安等车企的新订单,奥迪、沃尔沃、马自达等海外车企也继续在“德链”中。同在2024年,德赛西威的海外订单销售额超50亿元,同比增长超120%。

这背后,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万得数据显示,2018年9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销量为6.8万辆,到2025年5月已上升至55.6万辆,翻了9倍。消费端的火爆零部件需求增加,时代红利托举了德赛西威市值从2018年低谷期的92亿元,一度升至巅峰的1058亿元。

但相近时间里,新能源车零部件制造业也暗流涌动。2016年红旗、东软、英特尔在中国联合提出了一套智能座舱解决方案C4-Alfus;2018年伟世通布智能座舱系统SmartCore……

德赛西威在竞争局势中保持对客户的吸引力,最直观原因是技术优势,比如自主掌握了自动驾驶算法、车载显示屏光学技术、车载网络通信技术等等。2020-2024年,德赛西威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7亿元、9.8亿元、16.1亿元、19.8亿元、22.6亿元,分别占营收的10.3%、10.2%、10.8%、9%、8.2%。

但这还不能完全解释德赛西威的成功,毕竟国内具备研发能力的供应商,不止其一家。

左手西门子,右手理想

实力很重要,选择与运气也很重要——这句话照进了德赛西威近40年的故事里。

德赛西威入局早,并押对了两次注。

德赛西威的前身“中欧电子”,是生产汽车音响、仪表盘和空调控制器的。中欧电子由德赛集团、荷兰飞利浦等企业在1986年合资成立,在飞利浦的技术加持下,成功开拓汽车电子前装和后装市场,在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0.5辆的80年代,早早打下了市场基础。

2001年,西门子加入,成为中欧电子的股东之一,给后者带来了新的策略调整思路和资源。该时期,德赛集团、西门子分别持有中欧电子30%、70%的股份。

完成经营调整后的中欧电子,在2002年就接住了一波机遇,承接了新加坡、匈牙利工厂关闭后转移过来的大量订单。1998-2003年,中欧电子市值从2亿元升至10亿元。

2010年,完成资金积累的中欧电子开始了第一次押注。

在此之前,西门子想将汽车电子业务出售给德国的大陆集团,没想到德赛集团主动出击,经过两年的谈判,反向收购了西门子手上70%的股份。

自此,中欧电子改名为“德赛西威”,一家拥有海内外汽车电子技术经验和市场份额的中国企业。《南方都市报》后来在报道中如此描述此事:“德赛西威高起点进入汽车电子领域。”

不过在当时,此行为颇具挑战。万得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仅250亿元、相关企业仅143家,行业未成气候,谁都说不准,未来将发展成什么样,只是今天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这注押对了。

第二次的押注对象,是理想汽车。

2015年,“新能源车”还是一个概念,汽车供应商普遍不愿意提供产线给初创车企。“谁知道它们能活多久呢?”一名供应链从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连马斯克也说,Model3实现交付前,没有头部供应商愿意接特斯拉的订单。

这一年,理想联合创始人沈亚楠拿着一份计划,走进了德赛西威的办公室。当时理想刚成立,连工厂都还没建,正在为生产一辆两门两座的低速电动车SEV做准备,希望德赛西威能研发车机系统和显示屏。

没想到,德赛西威一口答应了,双方在2016年就完成了签约。“想哥(李想)当时都惊了。”后来,德赛西威董事长高大鹏在采访中提到。当然,更真实的理由是,德赛西威在隐约感知到传统汽车电子产业的尽头后,想跟新兴企业合作找到转型契机。

研发两年后,理想SEV却因政策因素,最终没能上市。但德赛西威觉得这事还能继续干,于是在2018年,一款名叫理想ONE的电动SUV出现在消费者眼前。车内将仪表、中控、车控和副驾驶娱乐四块屏整合到一起的创新设计,便出自德赛西威之手。

理想ONE卖爆了,2020年累计销量为3.35万辆,超过蔚来ES6、威马EX5等,成为新能源SUV的“销冠”。

德赛西威也在新能源市场拥有了名字。

《中国企业家杂志》提到,借助此次合作,德赛西威实现了座舱域控制器的量产,正式进入智能座舱赛道。另在2017年,德赛西威在财报中表示,理想ONE搭载的屏智能座舱产品,已吸引来广汽、长城、长安等车企下订。

有意思的是,相近时间里,陆续有科技公司问德赛西威,能不能做智能摄像头?因为车圈内部已开始讨论环视摄像头、导航一体机之后的新形态。顺水推舟地,德赛西威又涉猎了智能驾驶业务。

巨头也遭不住被拖款

但变化周期,轮转得越来越快了。

新能源车市场火起来没几年,就迅速进入了新一轮围绕价格战展开的洗牌。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降价车型达227款,降价导致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滑8%。其中,新能源车企受价格战影响更大,新车降价车型平均降价1.8万元,幅度达9.2%——高于常规燃油车新车的 6.8%的降价幅度。

去年开始,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企向上压供应商价格或拖延账期,转嫁利润率下降的困境,导致零部件供应链产业的净利润率从2015年的9%,降低至2025年一季度的3.8%。另据《新京报》报道,2024年,蔚来、江淮、理想等13家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均值约174.15天,小鹏、长安、北汽蓝谷甚至超过200天——名单里,不乏德赛西威的客户,而且是长期合作的核心客户。

德赛西威无法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2024年财报显示,其应收账款余额为96亿元,同比增长了34%,占总量资产的比例高达44.7%——在2020年,其应收账款为19.3亿元,短短4年翻了5倍。

此外,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为3.29次,同比下降12.57%。而且账龄结构恶化,一年以上账款占比从6.8%升至9.3%。

营收账款周期延长意味着回款速度慢,导致德赛西威需要增加存货以维持运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存货周转效率。2024年,德赛西威的存货余额为37亿元,同比增长了13.4%,占总资产的17.2%——较2020年的11亿元,存货余额也翻了超过3倍。截至2024年末,期存货周转天数已延长至65天。

应收账款和存货的余额,合计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62%。大量资金被占用,这对德赛西威的现金流造成了压力。2024年,其现金比率从2023年的0.15降至0.09,变现能力降低了。

同时也反映出,德赛西威的议价能力,也可能在下降——在大规模车企压价及生存压力下,连供应链的巨头也逐渐无力招架。

存货周转天数延长,又衍生出了存货减值的问题。2024年,德赛西威的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为2.9亿元,占净利润的9.4%。

德赛西威正在寻找新出路,期望像以前一样,在行业变革中顺利转型。2025年5月,德赛西威表示,西班牙工厂已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竣工,2026年开始向客户供货。外界认为,这是德赛西威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通过建设本地供应链,吸引更多海外客户。

但在2024年,德赛西威的境外收入仅占总营收的6.2%,相较2023年还下降了1个百分点,海外市场尚未培养成第二增长曲线。此外,这一年的在建工程支出为4.45亿元、同比大增166%,2025年一季度还继续增长至5.11亿元。

在一轮轮无休止的价格战中,德赛西威算是活得不错的少数派。营收、利润仍维持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起步够早、技术壁垒稳固、客户绑定牢靠。

但好日子并不等于没有隐忧。高企的研发与产能建设投入、回报周期偏长,已经让德赛西威的现金流亮起黄灯。

更现实的问题是:连德赛西威这样的头部玩家都快扛不住价格战之下被拖欠款,那些技术储备薄弱、客户粘性不高的中小供应商,又还剩多少存活时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角财经”,作者:颖宝,36氪经授权发布。

+1
3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不提贵妃,荔枝还能讲出什么新叙事?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