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广告投放平台,为什么成为垄断市场的「千亿」鲶鱼?

晓曦·2025年07月08日 21:35
2012年至今,AppLovin始终在挑战常规。

一家公司,上市4年,股价涨了近40倍,连增长超过200%的英伟达都被它抢了风头——很多人可能会直觉地把它归入“妖股”行列。

可当你看到它的财报数据时,又会觉得这一切并非虚火:年利润超过40亿美元,净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在盈利能力面前,这家公司的股价表现反而显得理所当然。

这家叫AppLovin的公司,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明星公司:没有轰动性的产品发布会,没有热搜上“炸裂”“变天”的AI奇迹,也没有创始人一夜成名的神话。但在全球广告市场上,它已是一台强悍且低调的盈利机器。

AppLovin没有做大模型,却凭借自研的广告引擎系统Axon,撑起了全球头部的移动广告投放平台。它不是内容平台,却比社交网络更懂用户偏好和行为;它的客户不是C端用户,而是全球数百万App开发者和广告主;而它销售的,也不是流量,而是让每一分钱带来真实回报的能力。

相比在广告市场深耕的互联网巨头,AppLovin更像是一家深嵌系统、默默运转的商业基础设施:冷静的技术信仰、极致的工程执行,以及对广告系统中每一个环节的持续更新,最后重构了广告主、开发者和平台之间的协作方式。

它的底色只有一句话:“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撕开裂缝:为广告主构建信任的基石

在平台规则已经固化的行业里,“重写”能力是最稀缺的,也是最能改变行业身位的。

在高度成熟的移动广告行业里,连接中小App开发者与广告主的移动广告聚合平台AppLovin,撕开了一道不太起眼的裂缝:做内容、建平台之外,还要尊重效果。

2012年成立之后,自有App的变现一直是AppLovin收入的大头,这来源于AppLovin过去建立的开发者生态完善;另一部分收入是广告撮合的服务,按差价或抽成计入。

收入结构的变化出现在2023年。随着AXON 2.0广告引擎上线,广告联盟业务的效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客户愿意把流量购买交给系统自动化处理,于是这一部分的收入迅速爬升,如今已经占到总营收的70%。

这场转变,有点像2011年苹果在App Store(应用商店)推出In-App Purchase(IAP,即在应用商店内购买App)时的路径变化:IAP不是一个简单的支付接口,而是改变了App作为产品的商业模型,让一次性买断变成可持续运营,让“内容”变成“服务”。

在效果广告这个高度成熟、头部玩家垄断的市场里,AppLovin所做的,也不只是提升转化效率——它让移动应用广告投放平台从“人调策略”变成“系统自动化”。它并未试图去挑战流量规模或模型复杂度,而是选择了另一个突破口:用更准确的预估、更稳定的转化和更低的冷启动成本,让客户的钱“花得更值”了。

客户的评价很直白:“Meta能帮你找到可能点击广告的人,AppLovin能帮你找到愿意花钱、而且愿意花很多钱的人。”而这背后,是两套模型思路的区别。

在AppLovin上,决策路径十分简单直接。其ROAS(Return On Advertising Spend,广告支出回报率)模型精度极高,几乎贴近真实值(≈1)。这种细微差异,对每天管理百万美元预算的广告主而言,意味着可以放心把决策权交给系统,不再依赖人调策略,而是让模型自动“买对人”。

AppLovin所追求的不是“点得多”或“转得快”,而是“买得值”。业内人士的说法形象地解释了这种差异:“在其他平台,花10块钱可能带来5次转化,但总共只产生20块钱的购买;在AppLovin,同样的钱也许只换来2次转化,但这两个用户的总价值是100块。”重点不在于买多少人,而在于买对哪些人。

它对价值判断的精准,不仅体现在用户质量上,也体现在时间维度的理解上。行业惯常采用7天回收期,但AppLovin将窗口延长至28天,以捕捉那些“迟到但高价值”的用户行为。现实中,很多用户在1~2周后才完成决策,如果只看短期转化,模型可能误判他们为“无效”,从而错失真正的潜力用户。

即便是在最难的冷启动阶段,AppLovin也能快速完成建模与投放。不同于其他平台需广告主手动配置大量参数,它只需要基础信息,系统就能快速学习,实现精准触达。这一切的底层,是其覆盖全球、日活超14亿的流量池,以及更高维度的用户行为理解能力。

模型的稳定性和系统的确定感,也在悄悄重塑广告生态的分配结构。

财报数据显示,AppLovin并非只服务大型客户,还有大量中小开发者,他们可能没有自建模型能力,也不懂归因优化,但在AppLovin上同样能实现广告变现。

这背后,是流量结构的变化:在Meta(Facebook、Instagram)和Google(搜索、YouTube)占据主流流量入口之外,移动广告市场还存在数以万计的长尾流量来源——来自小游戏、实用工具、小众社区的App,每一个都不大,但汇聚起来就是一座流量的“暗网”。

AppLovin在过去两年间的最大突破,正是在这个碎片化市场中站稳脚跟。它不是去挑战巨头的流量总量,而是从系统能力上把这些原本“不值得投”的长尾App变成可用的流量资产。

当模型能力从“门槛”变成“服务”,广告变现也不再是大厂专属的技术特权,而是成为了开发者的普适能力。越来越多开发者因此涌入AppLovin平台,形成一个自驱循环:更多广告主投放,带来更充裕的流量渠道,转化效果更好,用户愿意买单,进一步吸引更多广告主加入——平台效率反哺生态,生态反过来放大平台价值。

AppLovin没有去复制巨头的流量护城河,而是从广告价值的定义方式上动手,挑战了整个行业对“投放效果可衡量性”的默认认知。他们没有争夺注意力,而是重构了“信任路径”。

在效果广告这场已进入深水区的竞争中,AppLovin不是走到了对手的路上,而是为广告主和开发者,重新撕开了一条被忽视的出口。

不赶风口的技术,才能跑得更远

股价的波动只是业绩的后视镜,而业绩本身也不过是技术积累的映射。在AppLovin,这种积累有一个具象化的名字:AXON。在2025年Q1的财报电话会上,CEO Adam Foroughi将其称为“the world’s best advertising AI model(全球最好的广告人工智能模型)”。

在2022到2023年大模型席卷而来的背景下,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试图用AI重塑业务。口号响亮,落地者却寥寥。AI浪潮之后留下的,大多是两类公司:一种原本就有AI基因,另一种则在被冲击中重塑。

AppLovin是少见的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司,AI更像锦上添花,而非推倒重建。

这背后,是AppLovin多年来在广告技术上的系统积累。

收购归因平台Adjust后,也曾引发外界关于“数据来源”的讨论。但实际上,作为行业内的主流平台之一,Adjust始终保持对所有广告主的中立立场与独立运营,其数据使用仍需获得客户授权。目前,全球主流的归因平台共有三家,广告主完全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验证和选择。

AppLovin模型能力的核心,并非来自某一特定的数据入口,而是建立在算法对ROAS的持续优化能力之上。

尽管没有高举“大模型”的旗号,也不自诩为AI公司,AppLovin却是在实实在在地用AI把“广告系统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从底层拆了一遍、重构了一遍。

在技术路径上,他们不追逐最潮的算法,而是围绕业务目标,使用多个模型,通过结构化组合完成系统集成。不是“一统天下”的大模型,也不是轻量堆砌的小模块,而是一个“每一层都不出错”的工程体系。

所有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标签定义、冷启动样本处理、延迟反馈建模策略——都被逐一打磨。即使与Google等公司使用的是同代模型架构,但里边细节的把控也可以千差万别。AppLovin依然坚持构建自有的训练流程、归因逻辑与损失函数优化方式,从不照搬既有工程套路。

他们的原则之一是:不过度优化短期收益,不混入太多规则引擎,让模型始终保持“干净”。这意味着,系统对真实因果关系的还原能力更强:当你做出一个改变时,它带来的结果更可能是对的。这种“因果率不破”的设计,是AppLovin模型长期有效的基础。

比如,在设定模型目标时,他们更关注ROI(投资回报率)的精准回报,而不是表面上的点击率涨了多少;在数据采样上,AppLovin会尽量还原真实投放时用户的分布情况,避免模型出现偏差;而在标签设计上,也会结合用户行为的时间跨度和活跃程度,去判断哪些用户真正具有长期价值,哪些只是短期波动。

AppLovin没有去讲当下最火、最吸睛的大模型故事——没有做大语言模型的基础研究,而是专注LLM(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的应用,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讲述“AI多强”。他们更关心的是:问题能不能被解决?系统能不能跑得稳定?客户最终能不能赚到钱?

这正是AppLovin与大多数“AI Storytelling(讲AI故事)”公司的根本不同:它不靠一个大模型的愿景打动市场,而是靠工程把确定性一层一层筑出来。每个环节的打磨,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构建一个让广告主长期信任的系统。

技术在这里不是被强调的“创新”,而是作为一种低调但极致的工程哲学,体现在架构选择、训练流程、数据治理与系统反馈的每个角落。

如何让“挑战常规”成为团队默契?

我们总试图用一两个秘诀解释一家公司的成功,但真正持久的能力,往往藏在那些难以复制的底层判断里。与其说某个爆款产品或技术突破,不如说是价值观长期沉淀后的自然结果。

从2012年走到今天,AppLovin始终在挑战常规。

在AppLovin,公司文化并不经常挂在嘴边。他们没有什么显性的价值观口号,也没有写在手册里的行为准则。但一些行为方式,常年如一。

例如有一次,技术副总裁在和家人登上游轮度假前,排队等待的短短二十分钟里,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系统底层架构的新思路。那一刻他立刻进入了心流状态。登船后,其他人去甲板、去观景,他一个人留在房间写代码。假期几乎没出舱,趁着船上的封闭时刻,把那套系统的核心雏形写了出来。这套动态配置系统至今仍是AppLovin广泛使用的基建之一。

其客户曾提到,技术和支持团队的响应速度一直很快,问题抛出去,几乎不用催;而其他两家大公司则是要等几天才会有反馈。这种在场感,并不源于KPI,而是出自对产品和效果本身的较真。

AppLovin内部很少开会。团队运行的基础不是流程,而是每个人在各自职责内的独立判断力。如果你想带团队,前提是你得是团队里技术最强的那一个——这条标准对所有人都适用,包括CTO和技术副总裁,他们至今仍在写代码。

AppLovin的员工总结,这里的人大多聪明、肯干,也不太在意是否与行业主流一致。很多决策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通过把事情做出来形成共识。

这些细节是工程直觉驱动下的日常反应:看问题、找解法、上线。

这套文化,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是随着公司路径的演进,一点一点沉淀出来的。

2012年AppLovin成立,最初只是一家帮手游开发者买量、分发流量的技术中间商。但他们很快发现,真正的壁垒不在流量手里,而在优化能力上。流量是买来的,优化是做出来的。

到了2015年,公司开始在战术上“跑得更重”:一边收购游戏工作室,比如曾推出《战争游戏》的Machine Zone,掌握更复杂、更贴近实战的用户行为分析;一边着手搭建自己的广告竞价平台MAX,不再只是撮合交易,而是把平台规则变成自己的技术系统。

AppLovin的路径从来不是“轻资产高杠杆”的故事,他们更像是一步步往系统里扎——数据、归因、模型、分发,每一层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上市是一个转折点。2021年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同年以近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归因平台Adjust;又从Twitter手中收购MoPub,将更多移动广告资源纳入自家平台。

这一年,他们不再只是优化“别人的广告投放”,而是把整个变现链路统一成一个可控的产品系统。

真正的跃升出现在2023年。AXON 2.0发布后,AppLovin不再是“平台中的一员”,而开始具备平台标准制定者的能力。投放系统从过去的事件触发逻辑,进化为高度结构化的ROI决策引擎,能在不同国家、不同品类、不同生命周期的App中实现通用效果。

到了2024年,公司年利润突破40亿美元,市值攀升至千亿美元,正式进入纳斯达克100指数。这个阶段的AppLovin,已经不是“帮别人做广告”的公司,而是一套围绕AI效率构建的基础设施。

每一步都走得不快,但扎得很深。它没有讲过“通用大模型”的故事,不发paper、不搞榜单,不做爆款App。但它构建了一个广告主愿意长期依赖的ROI系统,也让一大批开发者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广告能力”。

这家公司不是靠押中风口赢的,而是靠“不放过小误差”的文化,一点点将系统拧到最稳。在这个意义上,“Challenge the status quo”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默认的决策机制。

勇于挑战常规,AppLovin不接受行业默认的答案,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重写它们。这,才是它持续增长、长期稳定的核心来源。

+1
3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商业化再变动,接替者未知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