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AI风口,富士康飘了
抱着英伟达的大腿,富士康赚翻了。
7月6日,全球最大代工制造商富士康(鸿海精密)公布了其2025年6月营收数据及第二季度数据,据其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富士康的营收达到1.797万亿新台币(约合44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2%,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AI相关产品需求的强劲,特别是云计算和网络设备领域,而英伟达正是其重要的客户。
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2024年英伟达近三成的AI服务器订单流向了富士康。而GB200和GB300的代工份额更是高达40%,几乎垄断了高端AI硬件的生产。
面对英伟达带来的AI风口,富士康的野心不止于此,不满足基于代工的“躺赚”。在墨西哥,富士康投入一座全球最大的 GB200 芯片工厂;在美国德州,协同英伟达布局人形机器人工厂;在中国台湾,富士康更是陪着英伟达干了票大的,拉上台积电开展AI超级计算机项目。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指向了富士康试图从“代工”迈向“协同研发”的果决,但结果是否如愿,还需要富士康历经多重博弈。
01
大模型内卷,富士康“躺赚”
全球大模型领域的激烈竞争,正成为英伟达AI芯片业务持续爆发的核心驱动力。OpenAI、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为争夺技术制高点,不惜投入巨额资源训练超大规模模型,直接拉动了英伟达高端GPU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AI芯片制造概念图 | 源Byte制
即便遭遇对中国大陆禁售等事件的负面影响,英伟达靠着手上一串海外科技巨头的订单,都赚得盆满钵满,GPT-5的训练需要3-5万片H100 GPU,仅芯片成本就超过7亿美元;谷歌Gemini Ultra模型参数达1.56万亿,其训练过程消耗的算力相当于全球中小国家全年用电量;即使是Meta开源的Llama 3,虽然降低了准入门槛,但企业级应用仍需要大量H100/GB200芯片来支撑其推理任务。
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在2026财年第一财季营收391亿美元,同比增长73%。游戏和AIPC业务营收3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2%。此外,专业可视化业务和汽车业务也保持稳健增长。
作为英伟达AI硬件的“御用代工厂”,富士康也能分得一杯羹,富士康几乎包揽了英伟达H100 GPU系统90%的代工订单,同时也是GB200(Blackwell架构)和GB300 AI服务器的主力供应商,代工份额高达40%。
况且,大模型内卷的态势并没有收手之势,OpenAI CEO奥特曼最近在采访中表示,如果能通过公司内部基准测试的话,GPT‑5有望在今年夏季发布。他强调,GPT-5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性能升级,还可能标志着OpenAI朝着全面智能体迈出了真正的第一步。
API调用量付费模式遭遇瓶颈,OpenAI、谷歌等云服务商被迫降价50%以换取市场份额,但企业客户更关注模型质量和长期稳定性,导致“以价换量”效果有限。订阅制同样面临挑战,用户因模型快速迭代和同质化竞争频繁更换平台,长期续费率不足30%。
Gartner预测,2023-2028年全球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18.8%,2028年规模达3328.7亿美元,其中AI服务器占比近70%。中投顾问预计,2024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达671亿美元,2025年将突破900亿美元。
对于富士康来说,AI硬件代工这条业务线,或许将成长为比肩苹果代工的业务条线。英伟达的重要性,或许将压过苹果。
02
“躺赚”的精髓
作为代工龙头,富士康深知“躺赚”的核心,是在于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判与提前卡位。
因此,富士康正将目光投向英伟达的下一个业务增长点——机器人技术,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试图复制其在AI服务器领域的成功经验,继续保持“躺赚”的优势。
人形机器人制造概念图 | 源Byte制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明确表示,除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将是英伟达未来最大的潜在增长市场,总体市场规模可达数万亿美元,他预计全球不久后将拥有数十亿台机器人、数以亿计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数以万计可由英伟达软硬件生态技术驱动的超级机器人工厂。
为了抓住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英伟达正通过Omniverse、Cosmos、Isaac Sim、NVIDIA DGX Cloud以及NVIDIA人形机器人硬件计算平台,构建基于物理世界进行全方位动态化模拟与仿真能力的机器人AI大模型软件以及关键零部件硬件生态系统。
富士康敏锐地捕捉到这位“甲方金主”的动向,积极与英伟达展开合作,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制造业方面。据知情人士爆料,富士康与英伟达正就人形机器人在休斯顿新工厂的应用进行谈判,该工厂将生产英伟达的AI服务器,有望成为英伟达产品首次在人形机器人辅助下生产的基地。
若部署计划在未来数月敲定,将标志着这类有望变革制造业的人形机器人应用迈入里程碑。富士康正与英伟达联合开发自主人形机器人,并已测试中国优必选的产品。上述知情人士称,休斯顿工厂将采用何种机型、外观设计及初期部署数量尚未明确。
据悉,两家公司目标是在明年第一季度实现人形机器人上岗,届时富士康休斯顿新厂将开始生产英伟达GB300 AI服务器。虽然具体工作内容未披露,但富士康5月的公司演示显示,其已训练机器人完成物品取放、线缆插接及组装作业。
通过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合作,富士康希望能够将其在AI服务器代工上的“躺赚”模式复制到机器人制造领域,借助英伟达在机器人核心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和训练模型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富士康期望在机器人制造领域占据先机,成为英伟达机器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从而在未来的机器人革命中继续分享技术红利。
03
富士康想要的更多
相比代工AI硬件,参与机器人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明显更高,仅仅是代工厂的生态位,不值得富士康陪着英伟达一起梭哈。
实际上,富士康试图通过布局AI、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进而摆脱纯代工身份的意图早有端倪,富士康在墨西哥投建的全球最大GB200 AI芯片工厂,表面上是扩产能,实际上是一场技术绑定的豪赌,即英伟达的芯片设计能力加上富士康的制造规模,让双方的合作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生态级的共生。
在NVIDIA GTC 2025上,富士康展示了与英伟达共同开发的次世代 GB300 NVL72 服务器机柜,目标直指兆级参数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这意味着,富士康不再只是“拧螺丝”的角色,而是深度参与了AI基础设施的设计。
与此同时,富士康的供应链优势正在辐射整个行业,从散热模组到PCB板,上游厂商的订单随着富士康的扩张水涨船高,这种 “以点带面” 的效应,让富士康在电子制造服务领域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
毕竟,富士康的野心不止于工厂内的机器人,其与英伟达合作的AI护理机器人,瞄准的是医疗和养老市场的巨大潜力,但这一领域早已被专业医疗机器人厂商占据,富士康能否凭借制造优势分一杯羹,仍是未知数。
甚至,富士康还陪着英伟达完了一把大的。在中国台湾,一座由英伟达、富士康和台积电联手打造的AI超级计算机正在悄然崛起。这座庞然大物以英伟达的GB200和GB300芯片为核心,目标发电量高达100兆瓦,一旦建成,将成为全球AI基础设施的新标杆。
从商业逻辑来看,富士康的算盘打得精明。通过与英伟达和台积电的深度绑定,它不仅锁定了高端AI硬件的订单,还顺势切入超级计算机和数据中心这一新兴市场。但问题是,这一领域的竞争早已白热化,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布局AI基础设施,富士康能否凭借制造优势分得一杯羹,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况且,这场合作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台积电的晶圆代工技术与富士康的制造能力看似互补,但三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技术主导权却暗流涌动。富士康能否在这场超级计算机的竞赛中分得一杯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技术协同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毕竟,台积电在芯片制造领域的统治力几乎无人能撼动,而英伟达则是AI芯片的绝对王者,富士康的角色固然重要,但最终能有多少话语权,的确存在变数,富士康利用AI风口实现生态位转变的套路能否成功,还不太好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源Byte”,作者:源Byte,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