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仕陷倒闭传闻,充电宝行业能挺住吗?
席卷电宝行业的风暴,还在引发连锁震荡。
据界面新闻7月3日报道,多名罗马仕员工表示,自7月1日起,罗马仕内部已陆续通知员工全面停工停产,员工工资只发放到6月。尽管当晚罗马仕回应称“公司没有倒闭”,但这场风波对其经营影响之深已不言自明。
这场行业危机,早已露出端倪。导火索可以追溯到今年3月罗马仕充电宝在航班上起火;6月中旬,多所高校禁用罗马仕产品;紧接着,6月中旬以来,罗马仕宣布因“电芯缺陷在极端场景下可能过热燃烧”,召回三款型号充电宝,涉及49万台产品。随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息显示,罗马仕多款快充移动电源的3C认证被“暂停”。
并非罗马仕一家公司中招。6月25日,另一头部品牌安克创新也宣布召回问题产品,矛头直指供应商的“电芯原材料未经批准变更”。据多家媒体报道及官方信息,安克涉事电芯供应商指向安普瑞斯。6月30日,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正对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电芯问题展开调查。
针对召回事件,安克表示已经与涉事供应商安普瑞斯终止合作,并全面采购ATL(宁德新能源)的电芯。安克副总裁熊康与自媒体“知危”7月4日对谈中指出,其实从去年年底,安克已经陆续发现部分产品热失控的情况,并陆续召回。
此次事件波及的不仅是厂商,机场、高铁系统也紧急响应。6月28日,民航局实施新规,全国机场日均拦截超千件无3C或属于召回范围的充电宝。7月1日,12306客服回应指出,高铁目前仅要求充电宝“标志清晰且额定能量≤100Wh”。消费者措手不及,“3C认证”充电宝搜索量激增180%……
从涉事品牌数量和持续时间看,这是国内移动电源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之一。更深层次看,事件折射出行业在“安全”与“成本”间的艰难博弈:长期价格内卷导致的成本极致压缩、多层代工模式下的品控失守风险以及现有3C认证体系的局限性,在此次风波中集中显现。
现在,整个行业正面临严峻拷问:厂商该如何重塑品控体系,赢回用户信任?
风暴中心的“安普瑞斯”
此次风暴的核心焦点,指向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
据科技自媒体差评6月24日消息,安克充电宝的召回事件起因于,安普瑞斯将两个批次的电芯外包给江西某代工厂生产。报道称,该外包工厂涉嫌违规替换了电池正负极间隔膜的原材料,这可能导致隔膜存在失效风险,一旦移动电源正负极因此直接接触,便可能触发热失控,进而引发起火或爆炸。
6月26日,安克创新相关负责人向媒体确认,供应商存在私自更换电芯材料的行为,该公司已经终止与安普瑞斯的全部合作,并于6月25日宣布与ATL(宁德新能源)达成电芯采购合作。
根据安克方面的描述,安克向电芯厂安普瑞斯采购电芯,而安普瑞斯又将部分生产(涉事的两批次)外包给其他代工厂,最终代工厂在生产环节中替换了原材料。
安普瑞斯是国内充电宝软包电池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据无锡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信息,截至2023年7月,其锂电池累计产量已突破1亿只。
除了安克,据电池交易网等公开信息显示,安普瑞斯曾是罗马仕、小米、绿联、倍思、电友等品牌的电芯供应商。
图源 / 电池交易网
6月28日,绿联、倍思均向九派新闻表示,在售充电宝均不再使用安普瑞斯电芯,已将电芯供应商转为力神、亿纬锂能等。
随后,监管重拳落下。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上,安普瑞斯的69项CCC认证中,20项状态为“撤销”,49项为“暂停”。涉及产品主要为“锂离子电池/电芯”。
据公司官网资料显示,安普瑞斯成立于2014年,由美国安普瑞斯全资子公司与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总投资2亿元(美方技术持股55%,中方资本持股45%),主要从事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销售。
安克公告中提及的代工模式本身常见,在手机、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多位锂电池供应链人士向「定焦One」表示,代工模式本身不必然导致质量下降,但委托方(品牌或上级供应商)对代工环节的品控管理负有首要责任。若监管不力,风险随之升高。
上游供应商透露,包括安克、罗马仕在内的许多品牌,普遍将生产环节(如电芯)生产外包,自身更侧重品牌运营、销售和售后。部分供应商为压缩成本,会进行多层分包。
江西某锂电池电芯厂销售经理陈杰对「定焦One」表示,“若转手层级过多(比如超过三层),产品质量一致性的管控难度将显著增加”。中间环节增多,不仅可能导致品控标准在传递中衰减,也增加了“二次代工”等非源头生产的风险。
为什么拿电芯隔膜“动刀”?
此次事件的根源直指电芯材料。
业内分析认为,表象背后,和充电宝行业惨烈的价格竞争有关,迫使供应链各环节在极限压缩成本中寻找空间,但这并不是企业降低品质的理由。
在深圳从事充电宝研发的赵宇坦言:“充电宝行业的成本压缩空间已极其有限,常以‘分’甚至‘厘’为单位计算。”
对于媒体报道中“安普瑞斯外包电芯,代工厂违规替换隔膜”的说法,安普瑞斯未作公开回应。不过,“为什么换的是隔膜?”,我们通过业内人士的分析试图找到原因。
充电宝主要由主板、电芯和外壳构成。综合业内人士的说法,以售价百元左右的充电宝为例,外壳成本可能低至约1元,主板成本也已被压缩至7-8元的低位。因此,电芯成为成本控制的重点。
深圳某锂电池厂市场销售徐彬表示,市面上常见电芯价格普遍在12-15元左右。
电芯核心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赵宇解释,电池容量是消费者的核心关注点,大厂对电芯容量要求极为严格。更换电解液或正负极材料会直接影响容量,因此成本压缩通常不会首选此处。
图源 / Pexels
隔膜负责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作用关键。但从规避检测角度看,替换隔膜相对不易被发现。赵宇举例,假设一台企业称其电芯隔膜“耐温300度”,对应GB31241-2022标准,最高温度是130度,送审的样品只需达到130度即可。据他分析,理论上,存在选用实际性能仅略高于认证下限的隔膜以节省成本的空间。
赵宇同时指出,现行3C认证测试通常在标准恒温室进行,达标即可生产。但现实使用环境复杂多变(如剧烈震动、强冲击、高温高湿),认证测试难以完全模拟这些极端场景下的风险。
不过,从成本角度看,隔膜并非大头。真锂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墨柯指出:“隔膜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每平方米仅几元,平摊到单个充电宝上约几分钱。”单纯从隔膜节省成本,收益微乎其微。
在锂电池电芯材料中,正极成本占较高,通常达30%-40%,其余的负极、隔膜、电解液大约各占10-15%不等,还有铜箔、铝箔、壳体包装材料等辅材。
从性能趋势看,行业追求更薄的隔膜(薄隔膜可提升能量密度),价格反而更高。若为省钱更换更厚的隔膜,会挤占正负极材料空间,影响设计容量。因此,要在低价前提下维持“薄隔膜”和高容量,安全性可能受到挑战。
墨柯补充道,隔膜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合格率高,次品通常被回收处理,流入市场的可能性低。“有些供应商为了节约成本,优先从占大头且材料价格差异大的正极入手。”
无论问题具体出在哪一环,“抠成本”都是核心驱动力。而混乱的代工体系,又埋下了隐患。
行业“地震”还在继续
这场由电芯引发的“地震”,其冲击波已从企业蔓延至行业监管、消费者日常生活层面。
监管层面反应迅速。目前,安普瑞斯有超70款电池和电芯产品的3C认证均已被暂停或撤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显示,2025年4月至6月,绿联、倍思、品胜、小米均有部分型号的移动电源3C认证被暂停,原因包括“工厂监督检查不通过”、“严重不符合项(如产品一致性问题)”或未按期整改。
5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发布了更严格的移动电源和锂离子电池强制3C认证新规:飞行检查增至一年两次;取样方式由“企业自主送样”改为“指定实验室赴工厂现场随机抽样、封样”;并强调量产产品必须与认证样品严格一致。这旨在堵住过往认证中的漏洞。
然而,有供应商向媒体透露,仍有工厂能做“虚标容量”的充电宝,并暗示“等过了这阵子”。
消费者端受到了最直接的影响。
6月28日起,民航局新规明确,禁止携带无3C标识、3C标识不清或属于召回范围的充电宝。多地机场的严控,源于频发的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据统计,今年已发生15起旅客携带充电宝起火事件。
就在机场新政实行“禁携令”第一天,冯婷因携带召回型号安克充电宝被拦。她表示,部分机场只看型号,并且机场内的快递点表明:“只要是安克和罗马仕的品牌都不允许寄运。”最后她只好把充电宝丢弃。
图源 / ROMOSS罗马仕
有些消费者为过安检,不得不临时购买新充电宝。
安克对于有乘机需求的消费者给出了变通方案:消费者保留好登机牌和产品照片,通过官方售后(输入“机场安检”)可退款或换新。
召回本身也困难重重。顺丰等多家快递公司将召回品牌充电宝列为“高风险电池类物品”拒收,众多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寻求解法。对此,罗马仕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户将充电宝电量耗尽,用盐水浸泡24小时后自行丢弃,拍摄视频报备客服可申请退款。过程繁琐且存在安全疑虑。
风暴中心的罗马仕,被曝自7月1日起全面停工停产,有员工对媒体表示,员工工资发放至6月,可见事件对其经营的巨大冲击。但官方回应称,“没有倒闭,感谢关心。定将努力解决所有朋友、用户及合作伙伴的一切问题。”
安克则终止与安普瑞斯合作,并主动进行召回。截至6月30日,安克称已发放超8万个防火保护袋,召回率约10%。相比之下,截至7月初,主流品牌中仅安克和罗马仕发起了正式召回。
当数百万台产品被召回,头部供应商安普瑞斯疑因违规替换材料等事件,迫使行业正视长期低价竞争对安全底线的忽视。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重建安全和信任。这样,充电宝才能回归其作为可靠便携能源的本质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定焦One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