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已过半,这些教育公司扎堆冲刺上市
2025 年刚过半,教育科技公司已经掀起一波上市小高潮。
布鲁可在港交所高开高走,软云科技带着亏损登陆纳斯达克,优蓝国际转道 SPAC 上市,美股再添一员。老牌玩家视源股份启动港股新动作,核桃编程、Adda Education 也在暗中备战。六个月,六家公司,动作密集,节奏精准。
和以往动辄讲「概念」「风口」的打法不同,这一次,企业更实际,资本也更挑剔。靠真业务、真客户、真数据讲故事,成为能否走得进 IPO 通道的分水岭。
靠IP狂飙,布鲁可想讲一个教育新故事
2025 年 1 月 10 日,布鲁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上市首日便上涨超过 80%,似乎为其后续的资本动作定下了高调的基调。
布鲁可成立于 2014 年,前身为葡萄科技,2015 年确定了以「积木」为核心连接器的产业生态路线。公司主营拼搭角色类玩具,IP 布局包括儿童益智类的「百变布鲁可」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无限」,同时拥有约 50 个热门IP的非独家授权,如奥特曼、变形金刚、火影忍者等。
3 月,布鲁可发布上市后的首份财报,2024 年营收暴涨至 22.41 亿元,年增超 155%,却仍陷入近 4 亿元亏损。
财报显示,布鲁可的营收结构极度依赖「拼搭角色类玩具」,2024 年该品类收入占比达 98.2%,同比增长 186.2%。截至 2024 年底,其授权 IP 从 27 个扩展至近 50 个,包括超级战队、机动奥特曼、哈利波特、DC 超人等全球热门形象。
从渠道分布来看,布鲁可仍高度依赖线下端口:2024 年线下渠道收入达 20.85 亿元,占比超 93%。经销商模式在短期内保障了布鲁可对终端的渗透力,但长期而言,渠道成本与价格体系稳定性都将是挑战。线上部分虽然仅占 7%,但增长迅猛,在天猫、抖音、京东等平台持续布局的同时,布鲁可也推出自有小程序「积木人 CLUB」,试图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
尽管主营业务聚焦在拼搭角色类玩具上,但布鲁可却不愿被单纯归类为「儿童玩具商」。其围绕「积木+IP」展开的品牌生态,早已延伸至早教启蒙、动手能力培养、认知建构等多个教育相关维度。
布鲁可近年来的产品 SKU 迅速增长,尤其是在 6-16 岁这个核心受教育人群中,其产品已不再局限于娱乐消费,而是试图通过内容与设计的教育功能化,搭建起儿童认知发展的陪伴系统。未来的玩具,不只是「卖产品」,而是「卖故事、卖文化、卖科技」。玩具不再只是儿童消遣工具,而是承载情绪价值、家庭关系与审美认同的「媒介」。在激烈内卷的母婴与玩具赛道上,布鲁可能否成为中国版「乐高」,仍需时间验证。
从教室走向全球市场, 视源股份冲刺「A+H」
如果说布鲁可是从消费端走向教育场景,那么视源股份的路径则反过来——它从教室出发,走向全球市场。2025 年 6 月 18 日,视源股份公告称已向港交所递交H股股票发行申请,并于同日在港交所网站刊登本次发行申请材料。
视源股份成立于 2005 年,主营液晶显示主控板卡与交互智能平板,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硬件的关键参与者。作为全球 IFPD 领域的重要玩家,视源股份旗下希沃(seewo)和 MAXHUB 品牌分别在教育与会议智能平板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数据显示,2024 年视源股份在教育 IFPD 市场全球份额达 17.5%,会议 IFPD 在中国市场份额高达 25%。
教育曾是视源股份的核心战场。「希沃」品牌凭借交互智能平板产品,在智慧校园与教学数字化热潮中迅速崛起。然而随着国内IFPD市场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视源股份的教育业务连续三年下滑,毛利承压。此番赴港上市,正是其试图打破教育业务瓶颈、重构增长路径的一次重要尝试。
招股书显示,2022 年-2024 年,视源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209.9 亿元、201.73 亿元、224.01 亿元。年度净利润分别为 21.21 亿元、14亿元、10.36亿元,两年时间利润遭腰斩。2022 年到 2024 年,公司教育业务营收分别同比下降11.24%、8.81%、8.75%,企业服务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8.84%、+2.34%、-2.60%。此外,视源股份毛利率逐年下滑,由 2022 年的 26.2%下滑至 2024 年的 20.9%,主要是受产品结构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影响。
面对国内教育业务增长乏力,视源股份选择押注「出海」。据 2024 年年报,公司已在印度、泰国、美国、荷兰等地设立子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仍徘徊在 23%左右,尚未形成压舱主业。
从「教育信息化先锋」到「全球会议智能终端拓荒者」,视源股份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跃迁。但当教育硬件红利渐退、会议场景被大厂蚕食,龙头企业必须在「技术演进、市场全球化、业务多元化」三大变量中找寻平衡。赴港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一次被动中主动求变的起点。视源股份能否在新战场中突围而出,仍需关注。
蓝领市场的破圈尝试, 优蓝国际赴美上市
与 K12 和高等教育不同,蓝领职业培训往往是资本最难切入的领域。但优蓝国际选择了逆势而上。在 2024 年初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后,该公司正式启动与 SPAC 公司 Distoken 的合并流程,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直到 2025 年 2 月 6 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优蓝国际通过 SPAC 合并方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优蓝国际的上市过程显得更为波折。早在 2022 年 12 月,该公司就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并未成功。转而在 2024 年借壳 SPAC 方式进军美股,于 5 月 20 日与 Distoken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签订最终合并协议,未来将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YOUL」。
优蓝国际成立于 2014 年,定位为蓝领人才的终身服务平台,覆盖职业教育、人才招聘、用工管理及市场服务等环节,为政府、学校、企业及用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其服务对象集中在技术型工人群体,是少数在「非K12」细分赛道中成功破圈的代表。
而「终身服务」的关键抓手,正是职业教育。自 2014 年成立以来,优蓝国际已逐步搭建起以「职业教育+人才招聘+雇员管理」为核心的一站式蓝领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职业教育网络已覆盖全国 16 省 46 市,拥有 23 所委托管理职业学校、1 所自营学校、37 个专业共建项目、9 所技能培训学校。数据显示,平台注册蓝领人才超过 1900 万,数据库内简历超 2160 万份。
从商业模式来看,优蓝不同于传统教育机构,它面向的不是单一 B 端,也不是付费 C 端,而是构建了一条贯穿「人才成长生命周期」的链条式系统,这也解释了为何其在 2021 年以 6.7 亿元的蓝领终身服务收入,占据中国该领域的头部位置。
与其说优蓝国际借 SPAC 模式登陆纳斯达克是一次简单的资本动作,不如说是中国蓝领职业教育的一次产业出海表达。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技能红利」的案例样本,也是一个关于职业教育价值重估的资本信号。站在全球化、产业升级与教育融合的交汇点上,优蓝国际的上市,既是平台的升级,更是蓝领教育话语权走向世界的一步。
从 AI 自习室到美股敲钟,软云科技的 K12 突围
在教育数字化的洪流中,AI 教育公司是最容易被资本「神化」的一类。软云科技便是这波潮流中的代表者之一。作为江西南昌本土 AI 教育企业,软云科技的上市路径历时多年,从 2021 年最初递表,到 2025 年 4 月 8 日,其控股公司 Ruanyun Edai Technology Inc. 在纳斯达克上市,拟募资 1500 万美元。
公司成立于 2013 年,主营智慧作业与智慧考试解决方案。近年主要与 K12 学校、教育局、企业合作,其中智慧作业是其最大收入来源。2024 财年,公司营收 915.4 万美元,同比微降,净亏损扩大至 210.4 万美元,毛利同比下降 9.4%。智慧作业解决方案贡献了超 93%的营收,而智慧考试解决方案占比不足 10%,同比还出现大幅下滑。
除了 To B 业务,公司也在向 To C 端延展,开发个性化服务、智能学习终端等产品,期望提升用户转化率、拉动平台付费规模。
在 AI 全面渗透教育场景的风口下,软云科技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 AI 学习室——一个由电脑、扫描仪、平台系统组成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上传作业、获取反馈、下载学习建议。截至 2025 年初,全国已落地超 1000 个 AI 自习室,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江西本地,且由学校或学区承担费用。
这一模式虽为智慧校园提供了线下触点,但也暴露出几个问题:落地区域集中,平台拓展受限;成本结构偏重,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缺乏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深度整合的生态体系。若不能将 AI 学习转化为「可复制、可扩展」的产品方案,AI 自习室更像是营销型展示,而非规模化增长的抓手。
软云科技的赴美 IPO 确实为中腰部企业提供了一个范本:如何在「非头部、非一线」的位置,用场景创新与技术标签撬动资本认知。但归根结底,教育是一门慢生意,真正决定企业走多远的,不是「AI 有多酷」,而是「服务是否扎根场景、产品是否打动人心」。
软云上市了,资本买了它的「可能性」;接下来,市场将拷问它的「确定性」。受制于客户结构过于集中、地域依赖较强、核心营收增长乏力等问题,软云科技能否在资本市场讲出一个完整而持续的增长故事,仍需时间验证。
编程教育的下一跳,核桃编程在等待什么?
一边是中概股估值承压,一边是少儿编程行业赛道增速放缓。在少儿编程脱钩升学的政策环境中,核桃编程拟赴美上市的消息再度点燃市场关注。彭博社在 2025 年 4 月报道,该公司或寻求在美上市融资 1 亿美元。虽然官方「不予置评」,但其已上线投资者关系网站,信号不言而喻。
核桃编程成立于 2017 年,曾以 AI 驱动、课程产品力和投融资能力被誉为少儿编程领域的明星选手。截至 2024 年,公司累计学员超 800 万,代码行为操作数据突破 683 亿次。
成立之初,核桃编程便推出 AI 双师模式课程,课程形式包括「AI 互动课+真人辅导」,同时应用剧情闯关等游戏化机制,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其课程体系从图形化编程起步,逐步延展至 Python、C++ 等学科方向,形成适配4至12岁青少年编程启蒙的完整路径。
近年来虽受编程教育政策影响,但核桃编程凭借技术效率与课程体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若其成功上市,将是AI教育在少儿编程赛道的重要信号之一,也将重新点燃资本市场对「技术驱动型教育企业」的兴趣。不过在当前中概股风险偏好走低的大背景下,教育企业在美讲述「科技故事」的资本吸引力已今非昔比。未来,核桃编程的上市之路依然充满坎坷。
印度Adda Education的新布局
在全球教育科技进入盈利与上市窗口期的节点,Adda Education 作为印度考试培训领域的头部玩家,正押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虽然 Adda Education 尚未正式启动 IPO,但其明确表示,待年营收达 60-70 亿卢比后,将择机递表,目标是在 2028 财年完成上市。目前其已融资 6300 万美元,投资方包括 WestBridge 与 Google。
Adda Education 是印度政府考试培训领域的头部平台。不过创始人 Anil Nagar 注意到,受制于岗位总量、区域天花板及 Z 世代职业观念的多元转向,单一的「考公」定位已难以满足未来增长所需。
过去一年,公司围绕「职场技能跃迁」进行布局。2024 年,收购了科技技能平台与技能平台 PrepInsta,并推出面向 C 端的 Career247,提供数据科学、生成式 AI 等课程,构建从学习到就业的完整闭环。
2024 财年,Adda Education 实现收入 24.34 亿卢比,同比增长 88%,净亏损收窄至 10.1 亿卢比。但技能培训作为「重资产」业务,已在半年内投入超 30 亿卢比,主要用于内容研发、营销推广与线下基础设施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Adda 正深耕印度中小城市,与本地银行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在教育普及度和就业资源之间搭建可持续通道。
据印度媒体预测,到 2025 年,印度技能培训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 亿美元。Adda若能将技能培训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30%-40%,有望成为该赛道的又一资本化成功案例。Adda Education 的路径代表了新兴市场内部消费升级驱动下的本地化职业教育解法。它不是纯粹 ToC 的 App 平台,也不照搬欧美 MOOC,而是在「内容+服务+就业」之间找到规模与效率的平衡点。
结语
2025 年前五个月的教育上市观察透露出一个清晰的趋势:讲「技术」的企业想要靠教育找到确定性,讲「教育」的企业又需靠技术与资本完成跃迁。但不论是布鲁可的「积木+IP」,还是 Adda 的「技能+就业」,终局不会是「谁融资最多、谁讲故事更响」,而是「谁最懂学习者」。
教育科技企业不再盲目追逐资本神话,而是在调整节奏、修炼内功之后,才选择冲击 IPO。那些真正扎根教育场景、不断打造产品壁垒的企业,正在以更加务实的姿态走向市场。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深层挑战:盈利难题、监管波动、客户集中度高、区域依赖等问题仍在困扰行业参与者。但正是这种真实与复杂,才让今天的教育科技更具厚度,也更值得长期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思珞,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