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缝隙里的“投资局”:一人,一股,三年四个亿
三年,从八千万元升值到四个亿,这是一名个人投资者在中国人保身上实现的投资收益。
而他的投资也可以给普通人太多启发。
当金融股被认为是“傻大笨粗”,涨得太慢时,他在出手买入。
当保险股的股东名单被国家队、国内外主权资金和大型指数ETF充斥和占据时,他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兀。
他中国人保从底部开始回升,太多人打平出局时,他在坚持。
于是,一个惊人的结果就出现了,孔凤全,一个此前从未现身的名字,在短短几年间,从不被人看好的保险股身上赚了四个亿。
而且这还不是最终结果——因为他还在持有,而中国人保们还有机会上涨。
这是一次低调的大户实验?还是隐藏在蓝筹股背后的一场耐心博弈?
罕见的自然人股东
2022年秋天,一位名叫孔凤全的自然人股东第一次进入中国人保的大股东名单,彼时他的持仓市值“仅”有数千万元人民币。
此时距离上一轮牛市结束尚不到一年,我们不知道他的千万身家从何而来,但可以晓得,此前他还未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出现过。
此后数年间,这个“孔凤全”悄然间不断加仓,把筹码越攒越厚,并在保险板块“大爆发”前持续同样的动作。
这个买入——持有——继续买入——坚持持有的投资动作并不难,但能坚持不动摇却觉不容易。
最终,当时间推移至今年6月末,孔凤全手中的中国人保股份已达到5095.7万股。一个简单的计算式显示,这位自然人股东所持中国人保A股的市值膨胀到4.4亿元,并位列该公司的A股第六大无限售条件股东。
持续加仓,从未“抛售”
华尔街见闻·资事堂梳理公告发现:孔凤全在2022年三季度末第一次出现在大股东名单之处。
而且一“上手”,他就使用了融资杠杆。
(如上图)上述报告期末,股东孔凤全通过信用证券账户持有中国人保1535.6万股A股,彼时他亦与中东主权基金阿布达比投资局、保险行业指数基金、主动权益策略的基金,一同身居前十大股东。
时隔一年后的2023年三季度末,孔凤全将持股量增至5095.7万股。此时,中国人保的股东名单发生变化,除了长期驻守的财政部、香港中央结算、社保基金理事会等股东,出现沪深300指数基金、量化基金以及另一位自然人股东。
上述时点后至今,孔凤全保持着上述对中国人保的持股量。
复盘这家险企的股价,从2022年9月末至2025年6月末,这段时期内中国人保股价累计涨幅超过90%。
杠杆魅影
从孔凤全第一次显露于中国人保大股东名单时,他就是通过信用证券账户进行持股。
上述信息,披露于中国人保定期报告的“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股东参与融资融券及转融通业务情况说明”部分。
据悉,投资者“通过信用证券账户”持有股份,就意味着这部分股票并非单纯放在普通账户里,而是带着融资融券的杠杆属性。
专业层面来看,信用账户的核心功能就是可以“借钱买股、借股卖出”,因此即便不是每一股都是融资买来的,也意味着股东手里的筹码至少具备了加杠杆的可能性。
形象地说,这就像日常生活中用信用卡购物:同样买一部手机,用现金支付就是普通账户;而用信用卡支付,看似拿到手的东西一样,但背后其实多了一笔欠账——花得快,风险也随之放大。
孔凤全通过信用账户持股的披露信息,一直持续至中国人保2025年一季报披露信息中。
不过,在2025年半年报中,中国人保的股东榜并未再出现前十大股东的融资融券信息披露。
隐藏在后面的是两种可能:
其一、孔凤全此前的杠杆持股已部分了结,将仓位转回普通账户,从而不再出现在“信用账户”栏目中;
另一种可能,是孔凤全在券商端的融资余额下降、未达到需要单列披露的标准。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这位自然人股东的持仓方式出现了调整,也证明了他的身家实实在在达到了4个亿。
换句话说,他或许在经历了数个季度的杠杆持股之后,选择回归更稳健的仓位管理。这一变化,在中国人保股价年内不断刷新新高的背景下,这位大户是否正在从“借力加速”的进攻姿态,转向“顺势而为”的长线守仓?
谁是孔凤全?
纵观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几家同业龙头,最新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清一色都是机构型资金,并无自然人身影。
唯独在中国人保,孔凤全这样一位自然人投资者赫然在列,显得格外“突出”。
大型金融蓝筹股体量庞大、股权高度集中,股东榜单历来几乎被各类国内大型机构投资者、海外主权基金、公募指数基金所占据。
过去几年,中国人保的财务表现大体呈现出“低谷—修复—回升”的轨迹。
2022年在市场与利率环境承压下,净利润显著下滑;但自2023年起,盈利能力迅速恢复,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428亿元,同比增长逾四成,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长势头,净利润已达265亿元。与此同时,公司自2023年起保持稳定分红。
此外,中国人保并非市场追逐的风口题材股,而是一家偏向稳健的蓝筹公司。在缺少短期炒作热度的背景下,自然人股东仍能集中资金、持续增持,这种存在本身就弥足罕见。
外部的自然人投资者极少能闯进前十大股东行列,更不用说稳稳待上几个季度。
一位自然人股东——俗称的“大户”——能够在蓝筹金融股中杀出一席之地,至少意味着两点:
其一,资金实力。中国人保股价常年在低位区间波动,要想攒出足够冲进前十的筹码,起步就需要相当体量的资金,而这位自然人股东不仅买得起,还能在几个季度里持续加仓。
其二,投资耐力。保险股向来不是市场的热门题材,缺乏短期爆炒的故事,但它的长期价值在于现金流稳健、分红率可观。一位投资人敢在2022年行业承压时切入,并在之后几个季度不断增持,显示出他押注的并非短线波动,是投资眼光与耐力的体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事堂”,作者:孙建楠,编辑:袁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