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踩中近10年A股美股最低点之后,他又看到了什么?
在华尔街,评价机构投资业绩的标准就是三个词,“Record,Record,Record”,对于业绩评价来说,过往记录是惟一重要的事。
如果从上述角度去观察,接下来梳理一份在过往行情的重要节点高频命中的“记录”。他不仅踩中了近10年A股和美股的最低点,而且在消费股最鼎盛的时期,预警了消费股和科技股的此消彼长。
以下是节选的部分记录:
2018年12月18日,他认为市场出现了难得的买入机会,10个交易日之后,A股见到了最近10年的最低点;
2019年1月11日,他注意到指数基金申购资金的明显异动,提醒投资者关注指数基金,此后两年指数翻番;
2020年3月23日,他结合美股龙头公司的估值和ROE,明确市场对于指数进一步下跌的恐慌毫无根据,当天美股创出2016年以来最低点后止跌上扬,至今最大涨幅超过两倍。
2021年1月17日,他认为到了和消费股说再见的时点,19个交易日之后,消费股行情结束,调整至今。
2022年1月29日,他认为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带给行情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明确建议降低预期,控制仓位,此后沪深300指数最大跌幅超过30%,目前依然在当时点位之下。
……
其实这份记录清单并非来自于投资机构,而是来源于《价值投资慢思考》一书的作者。集合整理了作者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信息。作者孙善军不仅把握了行情趋势,也精准预警多家公司泡沫的破灭。
2020年11月13日,一家总市值600亿美元的中国造车新势力成交金额超过270亿美元,登顶全球成交金额的榜首,他预警市场情绪已经极度高涨,此后最大跌幅超过90%
2021年1月24日,他预警美股上市的电子烟龙头显著高估,此后最大跌幅超过95%;
……
浏览上述记录不难发现,时间的力量让人叹为观止!历次“狙击”的背后,是什么样的认知和逻辑在鼎立支撑?
投资者个体的资金在市场面前很渺小,但并不妨碍投资者的内心可以很强大。如果说有什么点石成金的“魔法”,那就是在《价值投资慢思考》中聚焦的内容。一方面,其中涉及的十个要素每一个都很重要,重要性远超具体的投资标的。因为随便一家超级牛股,都会有至少几万、十几万股东,但最终赚到大钱的却凤毛麟角,所以起决定作用的一定不是标的问题;同时,大部分投资者距离“火眼金睛”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善如流”,就会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如果说投资是一场考试,很多投资者其实拿错了课本。为什么这样说?作者在接触证券市场的前10年,就是拿错了课本。2003年到深圳工作,是认知出现转折的开始。在那里作者幸会了康晓阳,杨骏、赵丹阳、但斌,刘明达以及刘明、朱平、江作良等诸多顶流,也耳闻目濡了国内最优秀的一批上市公司的发展;等到2009年回北京,和赵军、江晖、王亚伟、邬传雁,刘文动,胡建平等等很多顶流也多有交流,以前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被逐渐颠覆。现在回头去看接触证券市场前10年拿的"课本″,确实错得离谱。
在《价值投资慢思考》这本书中,作者写到:
投资者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
一方面感觉股票投资触手可及,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开户,可以买卖股票,也大都有过赚钱的经历;但是长期下来算一笔账,真正能实现持续盈利的人却凤毛麟角。
那么盈利究竟难在哪里呢?
有人觉得是自己消息不够灵通,也有人觉得是运气不好,还有人认为是缺乏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不足等等,其实从每个人的解释大致可以看出在他们眼中影响盈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与超过万名投资者有过交流,感觉很少有人真心觉得投资是一项高风险、极具挑战的工作,反而大部分投资者对其充满憧憬。
先来看两组数据:
(1)查理•芒格曾经引用过一项调查结果:瑞典90%的汽车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线之上。
(2)2023年,我国脑外科医生的数量大约有13000人,和A股市场中千万元以上的账户数量基本相当。
我们能从这两组数据中得到什么启发?如果将调查场景切换到高考前的高三学生,问他们是否有把握考入“双一流”高校,大部分人的选择估计是不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确定的,就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对高考有足够的敬畏心。此外,过于乐观的预期也很容易被证伪。但是在股票市场当中,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很显然,投资者对于未来的盈利预期更类似于对瑞典汽车司机的调查结果。
关于第二组数据,一提到脑外科医生,人们首先会觉得这是一个极为专业、门槛很高的职业;再来看千万元级的股票账户。中国股市已经存在了30多年,其间有过两轮大牛市,深圳成份指数最大涨幅为40倍,创业板指数曾经两年多涨幅接近6倍,两市的百倍股更是层出不穷。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2023年时的估算,在过亿的股票投资者当中,1000万元以上的账户只有13000个左右,和国内脑外科医生的数量基本相当。对比来看,投资盈利远没有普通投资者想的那么简单。
我曾经在国内头部券商从事资产管理工作,通过了第一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后来进入媒体,长期在深圳负责资本市场的报道,是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见证者,也与众多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有过充分的交流。整体而言,大部分投资者的业绩不理想,主要根源在于没有认清价值投资的本质。希望通过本书,分享一点长期以来对于价值投资的观察与思考。
我把价值投资的过程看作一段旅程,其中包含了十个重要的要素。首先,目的地在哪里?理想的目标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低估、成长和时间。简单来讲,好的标的取决于足够便宜的买入成本、公司业绩的持续成长以及足够长的持有时间。
其次,推动投资者实现目标的动力是什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自律、持续学习和聚焦。自律是敬畏边界,自我驱动;持续学习可以让投资者走得更远;而聚焦就是咬定目标不放松。
此外,还有四个要素是投资者顺利抵达目的地的重要保障,分别是问题解决机制(实事求是)、外部环境要求(不期待牛市)、控制风险以及容错机制(留有余地)。
以上这十个要素贯穿于每一笔成功的长期价值投资的始终,我将其称为价值投资的十要素。在本书当中,我将详细介绍自己对于这十个要素的理解,希望去伪存真,将我在长期观察和思考中沉淀下来的这些感悟与读者分享。
最后强调一点,投资并没有正确答案,最有价值的是投资者的积极思考,越思考,越接近于事物的本质。书中设置了很多具体的场景,也引用了不少真实的案例,都是希望将投资者带到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在不同的真实氛围中去推演自己的思考和决策。
在目前时点,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对未来又有什么样的判断?关注《价值投资慢思考》,一起探究市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