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未来与技术趋势的25年展望

36氪领读·2025年07月24日 15:24
塑造未来,是预测未来的唯一途径

我相信中国将是未来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这一信念基于我在中国数十年的游历,我曾去到过中国最偏远的地区,也游览过其最具未来感的城市,同时也基于我在世界其他谷地的旅行。毫无疑问,中国的未来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我们都难以做出确定的判断,这让我对中国未来影响力的确定程度大打折扣。此外,技术将把我们带向何方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在技术前沿的长期工作经历使我确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也成为塑造全球社会的主要力量。我确信这些强大的力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它们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可能预测出它们的确切路径。

从过去25年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正飞速奔向未来。我们不应该完全盲目地向前冲。任何关于我们将走向何方以及将会发生什么的暗示,对于优化我们的未来,甚至对于我们的生存,都将产生极大的帮助。尽管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规模和长期的趋势来揭示其总体路径、大致方向。这些大趋势并不精确,也并非绝对可靠,但它们就像在山谷中随意蜿蜒的河流,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整条河流向的指引。可以说,它们是帮助我们了解未来走向的第一个工具。在本书中,我们将探讨贯穿技术、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发展的一些大趋势。

帮助我们了解未来走向的第二个工具是构建未来的场景。这里的场景就是对某个未来的想象进行足够详细的描述,使这种想象看起来更合理。在标准的场景构建方法中,你要生成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略微不同的视角,尽可能涵盖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或是更多可能的未来。场景构建的目的不是预测某个特定的未来,而是为可能的未来进行预演,让我们不会对未来感到惊讶。如果我们今天构建的一个场景在后来被证明是真实的,那么当想象成真时,我们会觉得熟悉。这会使我们更容易应对届时发生的事件,因为我们已经在想象中预见了其后果。

在本书中,我聚焦于构建乐观场景的方法。我没有考虑文明崩溃、在战争中自我毁灭或因自身的放纵行为而沉沦的众多可能的场景,而是专注于描述我想要置身其中的未来的场景。这并不是说我描绘的是没有贫穷、没有伤害、没有痛苦且一切都完美运行的没有现实可能性的神奇乌托邦。我所展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合理的未来。这些场景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益处。它们并不完美,但总体上是理想的,比现在更可取。

一些批评家认为我构建的关于未来的乐观场景是盲目、天真、一厢情愿,甚至是危险的,会误导他人,因为它们忽视了现有的重大问题。但在我看来,对未来的乐观愿景对于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至关重要。现代生活如此复杂,各种因素相互关联,有数百万个变量,所以一个真正美妙的世界不会偶然或不经意地出现。我们想要置身其中的那种未来必须首先被想象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朝着它努力。我们必须在脑海中看到它,并且相信我们能够构建它,才能开始构建它。我们不可能在没有预先想象的情况下突然闯入一个宏伟的、运转良好的复杂世界,就像你不可能在没有计划和草图的情况下构建一台强大的复杂机器一样。为了创造出一个我们想要生活的高科技世界,为了构筑一个人们渴望生活其中的中国,我们必须首先详细地想象它们。这就是我们在本书中进行场景构建的原因。

在本书中,我试图想象一个由技术与创造力驱动的高科技社会,它包含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数据收集……这是一个我想要生活的世界。我还想象了中国在这个技术世界中运作的方式,以及它在这个世界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我给自己的想象设定了25年的期限。25年足够遥远,可以产生足够强大的新技术的力量。作为参考,我可以列举出25年前还不存在的一小部分事物:短信、比特币和区块链、约会软件、Zoom远程会议、智能手机以及它们包含的数百个应用、微信、流媒体视频、电动汽车、Siri/Alexa 语音助手、人造肉、Fit bits、智能戒指和手表、网红、优兔(YouTube)明星、众筹、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VR(虚拟现实)游戏、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自动驾驶,当然还有AI(人工智能)。

接下来的25年肯定会产生巨变和创新。某些创新现在在实验室或初创企业商业计划中已经可见,但如果根据之前的经验来做判断,我认为25年后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创新现在还依然没有被发明出来。我们现在恰恰有机会想象它们,从而构建未来。

25 年后,也就是 2049 年,也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这是思考中国未来的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25年是勾勒各种可能性、想象中国与技术突破的关系、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以及中国可能创造的全新未来的完美时长。

虽然我经常游币亚洲,但我住在硅谷。为了想象中国的未来之路,我与吴晨合作,共同撰写这本书。吴晨出生于南京,曾担任《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2023年他采访我时与我相识,在对话中我对他提出的精彩问题印象深刻。我注意到他思维敏捷,能够想象多种甚至相互矛盾的未来 —— 这正是我思考中国未来所需要的理想伙伴。吴晨丰沛的想象力对构建未来的场景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一起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科技的未来。探究它怎样能以最乐观的方式展开,同时尽可能保持现实的合理性。我想强调的是,未来大部分事物仍会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世界上至少有95%的事物还会维持原样。所以我一直很小心,不做过于超前的预测。事实上,对熟悉科幻小说的人,或者一些乐观的幻想家来说,本书中的场景可能看起来平淡无奇。这当中有一个悖论,关于未来的想象,越接近真实,越是听起来不合理。如果你想象的场景听起来不合理,那么没有人会相信它;但如果让它合理,它又不太可能是真实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仍很难做取舍,但仍可以做尽量接近真实的想象。

我们用英语展开对话,吴晨用中文编辑了文本。吴晨还总结了我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提炼出关键词和关键概念。之后的章节展现了在我心目中未来25年世界的理想场景以及中国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在结论部分,吴晨会分享他从创作本书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在后记中,我会讲述我从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我之所以创作这本书不是为了25年后我可以公开吹嘘我做出了正确的预测。我已经承认,我在这里所说的大部分内容可能并不会真实发生。在我与未来学家交往的50年里,我了解到几乎所有的预测,包括我的,都是错误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做到的,是塑造未来,使其朝着某些方向发展。我想给中国和全世界的读者带来希望,即我们可以通过先来详细想象这样一个世界,来构建和塑造一个比今天更好的世界。我描绘了一个被人工智能和其他前沿技术引领的世界 —— 同时考虑到我们脆弱的环境、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持续存在的不平等 —— 以便为我们的创新者和技术专家提供一个可以引领他们前进的地图。就像《星际迷航》中无线通讯器的幻想引导创新者创造了智能手机一样,我也希望这些场景能够帮助中国更接近科技想象的前沿。

至少,我希望我初步构想的理想场景能够激发更好的未来。你可能会觉得我在本书中想象的未来不可取,或者不够好,那么如果它能激发你去实现更合理、更现实或更理想的未来愿景,我也会认为本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想象未来,坚信这种想象可以成为现实这是我们真正预测未来的唯一途径。

基本信息

作者:[美]凯文·凯利(Kevin Kelly)

编写人:吴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凯文·凯利(Kevin Kelly)探讨未来10000天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书籍。书中以2049年为时间节点,展望了人工智能、镜像世界、脑机接口、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如何塑造未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书中通过五大核心概念(镜像世界、AI助理、互见性、内容井喷、类人智能)和十大发展领域(AI、数字治理、组织变革、教育、医疗、机器人、自动驾驶、航天、生命科学、脑机接口)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未来图景。

作者通过构建乐观的未来情景,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角色,提出了“酷中国”的愿景,认为未来的中国将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输出,成为全球科技和文化的引领者。

书中还深入分析了教育、医疗、组织变革等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互见性” “定制化” “丰沛”等理解未来25年的关键词,描绘了一个由AI驱动的、信息高度透明的未来世界。

这不仅是一本未来之书,更是一份行动指南:通过构建乐观的未来场景,激发每个人参与塑造2049的勇气与智慧。

作者简介

[美]凯文·凯利(Kevin Kelly)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他还是《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科学》等的撰稿人。著有《失控》《必然》《科技想要什么》等。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K.K.被看作是“赛博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科技预言家”。

凯文·凯利被中国读者亲切地称为K.K., 他的代表作《失控》被誉为“本世纪对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曾影响了包括乔布斯在内的一代互联网人。

吴晨,《经济学人·商论》前主编。

+1
5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欢迎来到没时间读书治疗所,愿你找到一本称心的书。

下一篇

这波浪潮是必须要经历的,因为那些公司还在摸索什么行不通,然后试图找出什么能行得通

2025-07-2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