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后期,“努力”可能会将我们锁定在平庸之中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在职业生涯前期,努力就有回报。然而当你的努力让自己得到一定程度的晋升之后,光靠努力就不行了,此时“努力=回报”的等式已经失效,这就是“努力天花板”。要想打破这个天花板,你需要重新定义成功,学会委派任务,学会成就他人。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划重点: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投入的努力将使我们获得成功。
当成功地将努力转化为成功后,你的职责范围会越来越大。
此时,你所承担的工作将不是靠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
他每天午餐后小憩,晚餐后常常打盹。他每周有三到四个下午待在家里,打高尔夫球、打理花园。他有时会休几个月的假,去国际度假胜地旅行。他以避免“忙碌”为荣。
领导大师会对这样的人投以异样的目光,认为他的职业生涯碌碌无为。事实上,这个人是约翰·D·洛克菲勒,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之一。
无论你对洛克菲勒有什么看法,很难否认他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怎么可能呢?
虽然洛克菲勒的处境中有几个因素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体现了一条我们都应该熟悉的重要轨迹。
当他16岁开始职业生涯时,是一名助理记账员,日薪50美分,他所能付出的就是努力。他努力工作,长时间工作,并投资学习新兴的石油行业,希望有一天能得到提升。
像洛克菲勒一样,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在开始时接受“努力=回报”这个古老的等式。这也是我们教给孩子们的道理,对实习生、初入职场的员工和大学生,我都会宣扬这样的理念。对于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这是个很好的建议。通过加班、承担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和超额完成任务,我们可以让自己成为高绩效者。
这是因为,在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早期,责任往往是以任务为导向和个体化的。一个人的成就水平通常是其投入努力的线性函数。
1. 努力的天花板
然而,成功将努力转化为成功的人,也会看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在扩大。他们会被赋予领导责任和更复杂的项目。
在这之后,工作的要求将开始超出个人能力范畴,我们所有人都有多任务处理和应对认知负荷的能力限制。用“努力=回报”等式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更糟糕的是,这可能导致倦怠和工作质量下降,因为你的心理和情感资源被摊得很薄。
要突破这个“努力天花板”,我们必须从执行者转变为领导者,必须采用一个不同的等式:有效性=回报。我们需要从执行模式转向委派模式。这一转变需要心态的改变:成功不再仅仅通过我们个人的成就来衡量,而是通过我们有效地使团队协作、处理复杂项目并最终交付成果的能力来评估。
就像洛克菲勒的例子一样,回报不再仅仅通过努力来衡量的心态,可能会让人感到反直觉。这是因为,我们的直觉是将回报与努力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表明,人们更重视那些他们投入了努力和资源的事物,也更欣赏那些付出努力的人,而不是那些不付出努力的人。这些都是在我们职业生涯初期,且可以说是最艰难的阶段,健康且有用的直觉。
2. 如何知道何时需要心态转变
没有警示灯会亮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放弃“努力=回报”想法。这更像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然而,有几个迹象可以留意一下:
内部指标:工作对我们的影响从积极转变为消极。以前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能从中获得能量,并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而现在我们开始感到疲惫、无精打采,并且持续感到沮丧。
外部指标:我们满足他人期望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影响。以前我们习惯于达成目标,并沉浸在领导和同事欣赏的光环中,而现在,当我们只能满足领导和同事的部分期望时,会感到一种陌生的不适。对我们时间和精力的要求始终超过自身的能力。我们会感觉自己总是处于滞后状态。
我们面临挑战的性质:我们的责任越来越复杂,逐渐地,我们不再处理任务,而是开始处理问题。答案并不容易找到,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其他人曾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经历了同样的困难,这就是他人向我们求助的原因。
转向这种新心态还涉及改变我们对工作感到快乐的来源。我们主要的满足感不再仅仅来自于独自完成任务,而必须重新定义成功,并通过使他人成功的能力来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学会委派任务,学会成就他人。
这正是洛克菲勒和许多其他人优秀的领导者所学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成功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在职业生涯中成就他人,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Hogan, R., Curphy, G. J., & Hogan, J. (1994). What we know about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nd person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9(6), 493-504.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orton, M. I., Mochon, D., & Ariely, D. (2011). The IKEA effect: When labor leads to love.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2, 453-460.
Thaler, R. (1980).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1), 39-60.
译者:Ter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