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潮起,看“徽骆驼精神”如何领航创投征程
新质生产力,正在叩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自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首次被提出,这一概念被政府、企业、投资机构反复提及并讨论,最终汇聚成共识:我们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格局”,以此破局中国经济转型难题。
面对“风大浪大”的复杂局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新质生产力概念,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并找到精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法。
藉由解答上述问题,同时为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6月18日,恰逢科大硅谷成立两周年,徽商总会副会长、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郑伟鹤先生做客科大硅谷大讲堂,以“新质创新 引领未来”为主题作精彩分享和答疑。
据悉,科大硅谷大讲堂第十四期由科大硅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科大硅谷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徽商总会、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科大硅谷全球校友事务部、合肥创新院科创企业成长管理学院主办,36氪安徽协办。
大讲堂现场,郑伟鹤以自己的投资案例,与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科创企业发展等命题的点滴思考。
科大硅谷大讲堂第十四期正式开讲!
中国的竞争优势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以及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国在大国竞争的湍流中,只能奋力向前,乘风破浪。
分享伊始,郑伟鹤通过分析中美经济指标来深度观察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环境。他认为,虽然中国面临国际竞争以及经济转型的挑战,但经过多年的稳健增长后,中国在大国竞争中仍拥有多个不可忽视的优势:强大的创新能力、高效的经济制度、换道超车优势以及工程师红利和资本市场红利等。
从“换道超车”维度来看,面对欧美传统汽车产业的巨大优势,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布局,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汽车出口量也在2023年位列全球第一,而这只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极。
郑伟鹤先生就“新质创新 引领未来”一题作深度分享
郑伟鹤在分享中指出,因为关键技术创新加速等影响因子的助推,“中国已经成为绿色能源、数字化、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的领头羊。除了高铁和半导体代工的一部分外,这些行业的发展都是民营企业主导的。从太阳能到无人机到工业机器人的安装,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都超过一半。”
产能的巨大释放也让中国企业积极“出海”,面对饱和及内卷的国内市场以及全球新兴市场的机遇,中国出口结构已经从传统的纺织、服装、家具的出口,转变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等技术性产品比例快速提升。
郑伟鹤认为,中国企业“不出海就出局”,中国企业需要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技术出海、服务出海。
好钢用在刀刃上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活跃稳定的资本市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长期引擎。
4月1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共九个部分,被称为新“国九条”。郑伟鹤分析认为,新“国九条”的实施将提高沪深股市IPO的门槛,同时降低了壳资源的价值,使得并购活动变得更加困难。对于国内的创新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的环境变得更加紧缩,融资渠道和机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现场听众积极参与交流提问环节
郑伟鹤进一步指出,“当前,非盈利企业的IPO机会窗口实质性关闭。”国内二级市场融资要为卡脖子企业铺路,让“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也对科创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及对科创企业的发展建议,郑伟鹤认为早期项目要做好技术创新,深挖护城河,突出“差异化”;成长期项目要明晰股权结构和市场定位,找到“增长性”;PE项目要做好公司治理和财务指标,做好“规范性”。
要瞄准“先进科技”
“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
现场,郑伟鹤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本内容,前者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后者包括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制造、未来网络、未来显示、新型储能。这些都是地方政府积极布局的前沿赛道。
在他看来,地方政府想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就要搭建“地方产业发展的‘3+1’生态”,即有为政府加人才、技术以及资本。此前出圈的“合肥模式”就是经典案例。
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院长吴仲城为郑伟鹤颁发科大硅谷大讲堂纪念证书
根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合肥市政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国有投资平台投资重大项目在合肥落地生根,吸引更多产业链上的企业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在这种“以‘投’带引”的模式下,合肥逐渐培育形成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现象级战新产业格局。
作为专注“先进科技”的科创平台,自成立以来,科大硅谷就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产业催化,仅今年上半年,科大硅谷就投资了乘翎微电子、中科科乐、梦克斯航空等科技型企业,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截至目前,科大硅谷片区已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只,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郑伟鹤表示,“安徽要放大科大硅谷效应,不仅仅是中国科大,也应该包括更多创新大学,打造更多科技型创新企业,把科大硅谷效应复制到更多的园区去发展。”
分享最后,郑伟鹤呼吁企业家们发扬“徽骆驼精神”,以敏锐的创业眼光、诚信的处世风格、超前的契约意识,适应时代变化,优化预期,匍匐前进,保本保命,韧性乐观。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