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割不动,SK-II会成宝洁“弃子”吗?

聚美丽·2024年05月05日 09:00
北上广撤柜17家、双11 跌出天猫美妆前十,SK-II卖不动了?
线上线下
定向增发江苏省2012-09
移动互联网运营支撑服务商
我要联系

作者|飘飘 

长期以来,SK-II一直都是宝洁旗下高端线中的一员“猛将”,曾凭借明星单品神仙水及“相亲角”广告等出圈,成为了高端美妆的连涨“神话”。据宝洁2018财年财报透露,SK-II连涨15个季度,年销售额增幅高达30%。 

然而,过去一年,SK-II频频登上热搜榜单,撤柜、卖不动、涨价、日本产地涉嫌核污染……

更为糟糕的是2024财年Q2-Q3,宝洁在电话会议上透露,SK-II不仅销售额持续下降,而且大中华区连续暴跌34%和30%。

业内人士表示,在失去中国消费者信任后,SK-II的日子似乎并不太好过。部分网友发出灵魂拷问,SK-II卖不动了吗?加上近年宝洁持续“瘦身”下,SK-II会失宠吗?

北上广撤柜17家,SK-II向下辐射?

4月中旬,多家媒体报道,SK-II在上海频频撤柜,其中包括巴黎春天浦建店、五角场店、久光百货店和伊势丹百货店等。

据聚美丽不完全统计,SK-II在部分地区的专柜数量有所下滑,特别是上海和北京两大一线城市的专柜数量锐减严重,均关闭了近50%的专柜,广州则减少了1家专柜。此外,新一线城市中,直辖市天津市撤柜3家。

不过,深圳是SK-II唯一扩店的一线城市,专柜数量由2家涨至6家。聚美丽还发现,SK-II的线下渠道逐渐向杭州、南京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辐射,且大部分地区都是专柜数量呈增长。

可见,在一线城市美妆市场相对饱和成熟,其高端美妆竞争更为激烈。近年来除SK-II外,雅诗兰黛、资生堂、茵芙莎IPSA、雪花秀和莱珀妮La Prairie等高端美妆出现业绩持续下滑或是在华低迷、撤柜等负面舆论。

反倒是入华不久的伊索、LE LABO等凭借特色的线下模式和强烈品牌感而逐渐出圈。

在此之下,SK-II出现了割不动高端女性的端倪。同时,百货渠道的缩减也加剧了闭店的进程。今年,日本伊势丹百货连关上海和天津两地3家店,SK-II的专柜也随之撤柜。

由此看来,SK-II的线下销售现状呈现向新一线城市入驻的趋势,尤其体现在南京、杭州和西安等地专柜数量的上涨。这一现象SK-II是否自降身份,亟需吸引新一批的消费人群。

淘系大盘下滑,SK-II线上“割不动”?

目前,淘系电商是SK-II的另一大主要销售渠道。早在2013年,SK-II便入驻天猫,如今已是11年的老店,粉丝数达1643.2万。

不过,从数据上来看,当下SK-II在淘系为主的传统电商份额逐渐下降。

从历年天猫双11美妆类目Top10来看,2017年-2019年,SK-II赶上了传统电商的红利,连续3年稳坐第5名,2020-2021年跌至6-10名区间。

尤其是2023年,在核污水事件的影响下,SK-II也和一众日系品牌同样面临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电商平台销售额暴跌。

据用户说了数据显示,核污水事件发酵后(2023年8-9月),SK-II在淘宝天猫和抖音业绩受影响最严重,分别暴跌为67.84%和83.81%。

这一情况延续至2023年双11大促,直接跌出天猫美妆类目榜单前十,位列13名,创历史新低。

更甚的是,SK-II的颓势影响到2024年至今,宝洁发布的2024财年Q3财报显示,美容部门增收不增利,SK-II 大中华地区销售额暴跌30%。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SK-II的线上销售显露低迷的端倪。欧特欧国际数据显示,2022年,SK-II在天猫、京东和抖音等平台零售额同比下跌1.3%。

随着淘系大盘的低迷,社媒流量向兴趣电商转移,SK-II等高端美妆也将渠道扩张至抖音(2022年10月,开设旗舰店)等平台,然而销售情况也并不如意。

飞瓜数据显示,SK-II在2022年-2024年至今的大促中表现平平,直播销售额均未突破亿元。另外,按年计算,2023年SK-II抖音直播销售额仅为1亿+,这与淘系的数据相差甚远(注:2022年上半年,天猫交易额达19.25亿元,数据来源解数数据)。

由此可见,SK-II不仅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收割不动,且在传统线上渠道也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同时新兴渠道的表现也不乐观。

SK-II“崩盘”背后的三大原因

从宝洁2020财年Q1-2024财年Q3业绩来看,SK-II在华“崩盘”显然也波及了整体的销售。那么,SK-II的低迷背后,透露出了哪些信息?

5年涨价4次,价比茅台?

财报显示,SK-II在2020财年Q1-2024财年Q3销售额屡屡下跌,其大中华区暴跌、疫情导致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停摆和旅游零售销售额大幅下滑是主因。

更甚的是,宝洁多次披露,SK-II单季销售额下跌影响了皮肤和个人护理有机产品的业绩。

在此之下,宝洁并未改变SK-II的品牌策略,仍是涨价“一招鲜”,通过扩大利润空间实现快速收割。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8年-2023年,SK-II四次提价,其中明星单品“小灯泡”2023年涨幅高达12.5%。

今年3月,SK-II又再次提价,在日本核污水事件的持续影响中,除“小灯泡”外的明星单品又涨涨涨,其中神仙水涨幅约3%-4%。

据了解,2018年SK-II神仙水230ml装售价为1370元,目前官方售价为1690元,6年来涨幅达23.36%。

终究是治标不治本,SK-II的提价并未奏效。有部分消费者评论道“这水卖得比茅台还贵”、“经济不行了,还能是啥原因”、“最近一年,买护肤品从SK-II神仙水改为黑绷带”、“主要是核污染水事件,同价位可选择其他产品”等看法。

产品老化,Pitera “卷不动”?

从品牌本身来看,SK-II当下面临产品老化、同类型产品崛起的困局,导致品牌既割不动原本的忠实用户,同时又没有效吸引新一批的消费人群。

不可否认,品牌成立之初,日本科学家的背书以及由年迈酿酒师拥有年轻双手(在清酒发酵中不断接触酵母)的故事,加上专利成分Pitera(一种酵母提取物),让SK-II快速占领了25岁以上的轻熟龄高端女性心智。

随着1991年日化老大哥宝洁收购了SK-II,商业化进程加速,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在国产高端护肤品牌较为空白的情况下,SK-II凭借科学叙事和明星单品“神仙水”成为百货渠道热销品牌之一。

只不过,多年来SK-II以专利成分Pitera为卖点,并未创研新的成分。而且据记者咨询天猫旗舰店客服后,了解到其当家单品“神仙水”诞生数十年来从未迭代升级。

目前,随着成分和功效的兴起,发酵类护肤品竞争格局升级,SK-II多年来的专利成分Pitera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一方面,在高端护肤市场,SK-II神仙水面临同类产品的挤压,如兰蔻小黑瓶、雅诗兰黛小棕瓶、馥蕾诗红茶精华水(黄金双酵)等均宣称含发酵提取物。

另一方面,部分国货也有布局发酵类护肤品该赛道,如BM肌活糙米焕活精华水、自然堂极地圣水(宣称喜默因成分:专利极地酵母)等。

“她力量”内容营销,乏善可陈?

社媒兴盛之初,SK-II以价值观输出的内容营销而屡屡出圈,从而带动销量的暴涨。但是,随着社媒流量的变迁,短剧、泛娱乐化短视频等成为趋势,内容营销想要有效出圈显得不容易。

多年前(2016年4月初),SK-II发布广告宣传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带动了大中华区销量的巨增。据彭博社报道称,自广告推出后,9个月(2016年4-12月)内SK-II的销售暴涨50%。

今年3月,SK-II再次发布新的女性短片《她们为什么不Zhuang了》,但是评论区有部分网友发表“这个创意多少年前的广告”等看法,该营销并未能有效的挽救大中华区的颓势。

加之,如今美妆市场中,情绪价值的消费需求逐渐凸显,在她力量等内容营销上,落实本土化情绪也变得尤为重要。

如伊索把“品牌+书店”作为营销模式,今年3月发起“女性文学图书馆”活动(赠送约2.3万本女性作家的书籍)之际,在小红书上浏览量超120万。

珀莱雅则通过短片、赠书和公益等形式为不同角色的女性发声。

在消费者越来越趋于理性消费的当下,特别在科学品牌时代之际,除了享有独家成分、打造明星大单品,摘取高垂之果之外,还需拥有叙述品牌故事的能力,优秀的品牌一定是研发和营销双驱动,以科研创新作为支点、营销作为杠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更多的份额。

结语

虽说SK-II业绩下滑、市场份额受到挤压,纵有日系丧失消费者信任的影响,但本身产品老化,当家产品神仙水数十年从未升级配方以及内容营销缺乏创新,是其市场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此情况下,SK-II母公司宝洁也并未发力调整品牌策略,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用涨价“一招鲜,吃遍天”。

宝洁作为全球最大的“快消品公司”,其主要营收源自日化产品,如飘柔、海飞丝等。因此在品牌运营上,宝洁以效率为先,并实行全产业链控制的模式,即生产到营销均由公司内部完成。在营销层面,宝洁以大渗透大人群大广告为主,实行成本综合领先战略。此时,宝洁在国内也有一系列出圈的大渗透内容营销,在2017年-2018年左右,有一批国货社媒红人营销、新锐品牌投放KOL以此为样本。

彼时,宝洁已经历由时尚杂志、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向线上社媒转移(一批DTC品牌)的变迁,因此它通过大渗透大人群的社媒营销打法,成功实现两大高端美妆SK-II和OLAY玉兰油的翻红,成为2018前后受市场欢迎的国际高端品牌。

只是,近7年来,SK-II仍在吃着原先的内容营销打法的老本,加之营销背后的操盘团队成员纷纷出走,创办了包括HFP、完美日记、溪木源等新锐品牌,对比如今多元化营销,宝洁“换汤不换药”的营销策略和品牌策略显得不痛不痒。

与此同时,如今市场大环境不景气以及消费降级,外资高端美妆在中国市场的生意承压,如近年来出现雅诗兰黛、资生堂、茵芙莎IPSA和雪花秀等品牌受挫,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频频爆出下滑、撤柜或是闭店等。同时,国货品牌的崛起和国际品牌接连“翻车”,也让新一代消费群体逐渐对外资品牌祛魅。

在此之下,高端美妆败走中国或是成为“弃子”(关停/出售)的例子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美妆巨头旗下品牌。

而这些高端美妆的挫败,多与SK-II有类似的原因,品牌实际的运营逐渐与消费市场的需求脱节,营销策略抓不住消费群体的心智,以及产品自身存在老化、品牌策略未奏效等问题。

基于此,在美妆巨头收购和出售交织的品牌策略下,是否可以设想,若是未来SK-II仍是陷在涨价“一招鲜”的囹圄之际,TA会成为时代的“弃子”吗?

不过,SK-II作为数十年的知名高端美妆品牌,有着较好的品牌基因,其眼下的危机警示着它需要自我革新。在追求功效成分的时代,国际美妆巨头纷纷加入技术、新原料等竞争,宝洁想重夺高端美妆市场,需夯实技术壁垒,重塑SK-II的品牌策略和迭代升级,才能穿越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高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飘飘,36氪经授权发布。

+1
4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聚美丽JUMEILI.CN是中国领先的化妆品新商业媒体。

报道的项目

线上线下
我要联系
移动互联网运营支撑服务商

下一篇

黄仁勋分享创业经历,谈AI未来与挑战。

2024-05-0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