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销3000万辆,为什么是新的里程碑?

有驾·2024年01月26日 15:40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跌宕起伏,站上3000万辆,未来大有可期。

3000万辆什么概念?2008年,北京开奥运会的时候,中国汽车产销只有938万辆,那时候不少朋友还在上学,转眼间统计的数量级,已经从百万到千万,而且是3000万,这不仅仅是当下的成果,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多年发展的结晶。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信息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迈入“3000万新时代”,产销量分别达到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其中,出口汽车491万辆,同比增长57.9%。

从产销来看,我国已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而这其中有两点数据较为突出。其一,中国汽车出口接近50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而日本在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8年之久。其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900万辆,连续9年全球第一。

中国的这一成绩,受到国内外关注,表达了对中国汽车进步的认可,对中国汽车产品的接受。

实际上,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质量提升的表现,进入工业4.0时代,诸多智能化、网联化的应用,催生出新业态,世界汽车制造重新洗牌,中国汽车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技术创新和品质的提升。

中国自己的汽车始于1956年7月13日,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12辆解放CA10型载货车“披着大红花”,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汽车制造领域,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奠定了基础。

而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中国用了36年,1992年初,改革开放打开了很多人的思路,这一年,全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达到106.17万辆,同比增长49.7%。

(作为对比,1978年,日本汽车产量就已突破1000万辆,超过第二名美国800万辆的年产量,这是怎样巨大的差距。)

从100万到200万辆,又经过了8年时间,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了200万辆。随后,中国加入WTO,汽车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

中国汽车产品,从1到1000万辆,用了半个多世纪,走了53年,而从1000万到3000万辆,仅用时14年,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这背后是艰辛与希望。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工业取得这一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20世纪后期才发展起来,而技术水平也一直处于落后地步,但我们最终突破瓶颈,这不仅代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证明了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在实现3000万辆产销之前,中国车市经历了阵痛,从2018年开始便出现下滑,对于汽车这样的支柱产业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甚至很危险。

在现代化生产生活中,汽车工业是顶梁柱,链接众多配套供应商,也养活了不少上下游相关行业,如果说房产能为国家经济撑起一片天,那么汽车就是第二条腿。

不过好在这一阶段的下降,是由于行业转型所带来的,随着智能制造、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

2023年,新能源车是国内车市增长的另一重要支点。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为886.4万辆,同比增长36.3%,渗透率为34.7%,较2022年的28.1%提升了6.6个百分点。

如果说原来我们是汽车大国,再出发之后向着汽车强国出发。最近两年,不少跨国车企的“老外”组团来到国内,当看到路上的大众汽车、丰田汽车越来越少时,他们慌了,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虚心向那些新型的中国品牌讨教经验。

中国汽车从原来靠“多生孩子”,靠低价这种万金油策略打天下,那么如今则开始拼硬实力。

自从国家出台了多项工业4.0相关政策后,产业协同发展、技术创新、资金支持,都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说句白话,我们再也不用“靠搬砖”来实现增长。

目前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其中比亚迪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之一;蔚小理是中国新兴的电动汽车品牌,推出了NOP等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供应商,其行业地位也跑在国际前列。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国汽车有望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并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

3000万辆和2000万辆的发展路径不同,到了3000万这个体量,国内汽车消费的需求基本可以完全满足,而剩余产能则需要出口海外。

实际中国汽车“走出去”的话题贯穿2023全年,根据工信部信息显示,2023年全国乘用车车企出口表现优秀,其中奇瑞汽车923,931辆、上汽乘用车685,018辆、吉利、长城、比亚迪则分别为274,101辆、267,756辆、242,765辆。

都知道“老三样”, 冰箱、彩电、洗衣机,实际在原来,外贸领域的服装、家具、家电占据着主要角色,但用脚趾头就能想到,他们的产品价值低,可代替性高,并没有科技创新优势,有点风吹草动,别人很容易找到平替。

如今外贸讲究的是“新三样”,这主要就是高新技术,包括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

中国新能源汽车首当其冲,它的溢价能力变高,国外售价直接起飞,拿比亚迪海豹举例,约合人民币35万元,直接比国内贵一倍。蔚来ET7、EL7以及ET5三款的海外价格也“吓哭”国内用户,45万的车普遍能卖到60万。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的崛起,也推动行业进入新的合作模式。原来都是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现在反过来了,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小鹏汽车将协助大众,基于小鹏G9的平台,联合开发两款B级纯电产品,并且将注入小鹏的车机互联和ADAS软件。

奥迪与上汽集团这边,2023年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通过共同开发,快速、高效地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根据内部消息,目前奥迪方面有400余人派驻在上汽总院驻场。

当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3000万产销以及491万辆出口,实际也包括了海外品牌在中国制造返销世界的情况,所以不仅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依旧需要奋起直追。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擦亮眼睛选择高质量产品也尤为重要,不可否认,3000万辆当中,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的,它虽然解决了一部分用车刚需,但实际以更高标准来看,部分车型还停留在多年前的制造水平,用户如何避免上当受骗,是需要考虑的。

除此之外,国内外也有不同挑战,我认为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随着产销规模的扩大,如何保持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023年的价格战让人记忆犹新,不少车企赔本大甩卖,短期来看有益于消费者,但从长期角度来看,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当一个企业不赚钱,他就会想方设法从其他地方扣利润,最终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影响的依旧是消费者利益。

其次,虽然我们产销数量居全球之首,但考虑到我国14亿人口基数,实际汽车人均占有率并不高,在21%左右,而美国人均汽车拥有率达到85%,也就是说平均一个人有0.8台车,而我们只有0.23辆。

所以这样来看,我们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家大型汽车集团都不敢忽视中国的原因。

但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随着人均拥有量的提升,我国的交通问题、农业种植问题也将成为凸显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表示,当中国人口达到14亿,如果4个人中有3个人拥有汽车,那么停车场、充电网络等配套设施所需要的土地达到2900万公顷,具体来说,这将跟水稻的种植总面积一样大,如何平衡两者生态,将成为难题。

最后,国际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也不乏某些敌意,我们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汽车企业需要更多的在核心技术上进行创新,具有更前瞻、预见性的国际化战略,这样才能提升抗冲击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是未来的起点。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产业是个励志的故事,有心酸、有血泪、也有辉煌。

展望未来的机遇,技术创新依旧是关键词,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点,不管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企业,将提供更多新型产品,如果说百年前的汽车产业是从纺织机、机械制造发展起来,那么如今汽车厂正在向移动出行企业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中国汽车有着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在世界舞台上也慢慢成为主角,赢得尊重并具有话语权,未来如何参与全球产业链,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将是探索的方向。

文 | 任宏斌

编辑 | 王歆

出品 | 有驾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驾”(ID:youjiabaidu),作者:任宏斌,36氪经授权发布。

+1
3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让生意更好做

2024-01-2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