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维持高位与人工智能狂飙:关于2024 年 的24 个预测

神译局·2024年01月23日 07:06
《黑镜》的情节快要变成现实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2023年已经过去,2024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有哪些变化呢?要想预测靠谱一点,我们必须找到一些基础性的趋势作为预测依据。比方说,利率很可能在很长时间内维持高位,比方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迅猛依旧等。基于这些基础趋势,我们可以推演出很多的二阶效应,然后就能对未来豁然开朗。文章来自编译。

作为这一年的收官,我们对 2024 年的前景做出了 24 项预测……

1) 颠覆约会:一款新的app将会走红

TikTok 上有一个新的热门标签:#DatingWrapped2023。

受 Spotify Wrapped(编者注:Spotify 每年一度推出的用户听歌报告和盘点)的启发,单身人士也开始为自己的约会生活制作一年度总结报告,内容包含PowerPoint演示文稿、饼状图表、以及与往年的比较数据等。这个正在走红的话题标签在TikTok上已经有了1870万的浏览量,而且大多数这些“Dating Wrapped”的内容都是比较令人沮丧的。

YouTube 上的一个Dating Wrapped

过去 20 年来,在线约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过去十年的情况更是如此:随着 Tinder、Bumble 以及 Hinge 等app的兴起,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移动app的变迁。 Tinder 去年的收入为 18 亿美元;这款app约占 Match Group 收入的 60%。 (Match 旗下还拥有 Hinge、OKCupid 以及 Plenty of Fish 等app。)Match 的市值为 90 亿美元,而 Bumble 的市值为 20 亿美元。

然而用户对约会已经厌倦了。

Savanta 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 90% 的 Z 世代表示对约会app感到失望。 《卫报》十月份的头条新闻写道:“我们再也不爱约会app了,因为这东西相当的枯燥乏味”

Tinder 首创的“滑动”概念十年来一直都没有创新。约会仍然是孤独的,单人的。这种情况将会改变。今年秋天我投资了是一款人工智能型的约会应用。这款app由精明的 Z 世代团队领导,这帮人清楚 Tinder 为什么会失败。新的支持技术 (LLM) 应该会加速约会的颠覆,我预计 2024 年将会推出第一款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约会app - 一款懂你并相应优化匹配的约会app。

2) 零利率政策不再:利率将保持不变

由于利率上升,美国政府今年将要支付 6590 亿美元的国债利息。这跟美国的医疗保险或国防支出大抵相当。

《大西洋月刊》出过一篇好文章,就像那篇文章指出那样,自乔治·W·布什担任总统和泰勒·斯威夫特上小学以来,利率从来都没有这么高过。高得离谱。我预计 2024 年利率仍不会下降。美国央行最新预测 2024 年的利率将会基本持平,2025 年仅又小幅下降。到 2025 年利率大概是4%,是 2019 年末利率的 2 倍多。华尔街预测利率可能会在十年内保持在高位,他们的股票研究报告用了“更高更久”的字眼。

制造了有史以来最软的软着陆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更应该当选《时代》年度人物?

今天的利率水平其实不算异常;过去 15 年的低利率才是。零利率政策(ZIRP)也是战后美国史上最严重的财富不平等加剧的原因所在。美联储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9年间,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的净资产增长了46%,而底层那一半人的净资产仅增长了8%。

ZIRP 推动了过去十年风投与创业融资的繁荣。由于利率没有下降的迹象,风险投资的融资环境依旧艰难……

3)2024年融资会很艰难

2023 年前 9 个月,融资额仅为 2022 年前 9 个月融资额的 24.7%。对于风险基金来说,现在入市会很艰难。

2023无论是融资额还是数量都大幅萎缩

这种情况会持续到 2024 年。

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有限合伙人)正遭受所谓的“分母效应”的困扰。斯坦福大学捐赠基金或加州教师退休制度等有限合伙人既涉足公共市场,也涉足非公开市场。随着公开市场陷入低迷,公共资产价值在下降;所以,有限合伙人的私募股权资产的相对比重过高。简而言之,他们现在不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

4)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变小

到 2024 年,风险基金的规模会变得更小。这并不是件坏事。早期投资应该属于小众领域,应该跟家庭作坊差不多。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它以风险投资的形式膨胀到了资产管理领域。

我们现在将看到基金规模回归到更合理的水平。 PitchBook 与 Sante Ventures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规模小于 3.5 亿美元的风险基金带来 2.5 倍回报的可能性比规模大于 7.5 亿美元的风险基金高出 50%。

基金规模变小

可是,在2023 年的前三季度,46.8% 的美国风险投资投入到超过 5 亿美元的基金。 而在2022 年,这个数字更是高达 63.6%。

不难理解为什么风险投资作为一种资产类别会不断膨胀:(1) ZIRP 推动大量渴望回报的资本涌入到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领域,(2) 激励推动基金扩大规模。来自 Sante 报告:“那篇回报率为 4 倍,10 亿美元规模的基金其管理费和提成也能超过 2 亿美元。”普通合伙人选择靠收费致富。

我预计 2024 年基金的规模将会缩小——不是因为激励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有限合伙人不再投钱给大型基金了。

5) 一群独角兽将被淘汰

2021 年的时候,每一天大概都会有两家新的独角兽公司(价值 10 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冒出来。 2022 年,这个数字减少了一半,相比之下, 2023 年的数字显得微不足道:

资料来源:Crunchbase

当然,这些公司里面的大多数本来就不应该估值在 10 亿美元以上。与历史正常水平相比,这些估值完全不正常。看看这张图表,告诉我哪些年份看起来是不正常的:

资料来源:Meritech

对此,我们再次可以归咎到零利率政策与资本流入私人市场身上。 (2000 年,私募股权公司管理的股权占美国企业股权总额的 4% 左右。到 2021 年,这一数字变成了 20%。换句话说,私募股权公司的增长速度是美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 5 倍。)

2021 年,初创公司以 50 倍甚至 100 倍于 ARR (经常性年收入)的乘数筹集资金的情况并不少见。大多数公司都很难以发展到这样的估值水平。正如Elad Gil在一篇好文章中所指出那样,一家以 50 倍 ARR 乘数筹集资金的公司需要连续9年的年增长率达 20%才能达到当前估值(假设退出倍数为 10 倍)。一家以 100 倍 ARR 乘数融资的公司,如果同比增长率达 85%,需要 6-7 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上一轮的估值。更不用说每到下一轮融资估值往往会提高 2-3 倍了。

由于过去几年资金充裕,意味着几年前就应该倒闭的公司得以生存下来。现在,钱不再充裕了,2024 年会出现很多的倒闭。据《纽约时报》数据显示,今年有 3200 家由风险投资支持的美国私人公司倒闭。初创企业关停数量同比增加了 50%,较 2019 年增加了 300%。

初创企业倒闭不断增多

这仅仅是个开始。很多在 2020 年、2021 年以及2022 年上半年的泡沫期间诞生的公司钱还没烧完。不过到 2024 年它们的资金将会枯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公司倒闭。

6) 2024 年对于早期阶段初创企业来说是好年景

尽管成长阶段的初创企业举步维艰,但 2024 年对于早期阶段初创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好年景——部分是因为员工离开了所在表现不佳的企业,开始了自主创业。

7) 关注单位经济与盈利能力

过去十年,在一波廉价资金的支撑下,催生了一批对资金如饥似渴但经济状况存疑的企业。 Uber 和 WeWork 等初创企业烧掉了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但部分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Uber 不断改善的指标支撑着其 1300 亿美元的市值,远高于其上一轮私募融资时760 亿美元的估值——但其他公司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

WeWork的浮沉

2024 年,单位经济将重新受到关注(还记得那些吗?),市场将继续关注盈利能力。实现盈利可以产生巨大影响:Udemy 是一家收入超过 7 亿美元的公司,在报告实现了盈利之后,公司股价在一天之内上涨了 38%。 Netflix 是去年标普 500 指数中表现最差的股票,市值缩水了 75%,但在经历了几个高利润的财季之后,今年它的股价上涨了 50%。许多 SaaS 公司已经停止为了增长进行大量投资,转向逐步创造出现金流。

2024 年成功获得融资的公司将是那些拥有强大指标与坚实基础商业模式的企业。

8) Temu 将引发折扣大战

说到单位经济,不得不提Temu。

本周二,苹果公布了 2023 年下载次数最多的app。中国的打折购物app Temu 位居榜首。 (前五名的其他app:CapCut、Max、Threads 与 TikTok。)Temu 的用户互动时间也表现强劲:日活用户每天在该app上平均要消耗 18 分钟,约为亚马逊日活用户 10 分钟的两倍。

Temu的统治地位始于去年年底。 2022 年 12 月,也就是上线仅四个月之后,Temu 的独立访客数量就超过了 SHEIN 和 Wish。 eMarketer 报道称,去年假日购物季期间,Temu 的客流量在美国零售商当中排名第 12 位,介于 CVS(第 11 名)与 Walgreens(第 12 名)之间,比 Nordstrom、Wayfair 以及 Kohl's 等主要零售网站都要高。

拼多多正在效仿字节跳动的做法,在用户获取方面大举投入,以赢得美国市场。计划的一部分包括超级碗广告(不是一支而是两支!每支广告花费了 700 万美元)。这个策略似乎奏效了:超级碗比赛当天,Temu 的下载量猛增了 45%,日活用户数增加了 20%。

整个夏天,安装量再次显著上升:

Temu 的每月安装量

Temu 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让单位经济发挥作用。

Temu 以销售 4 美元的耳机与 15 美元的连帽衫而闻名。配送大量廉价商品很难获利。但早期数据展示出希望(令人惊讶——至少对我来说如此):早期 Temu 群体的支出留存情况显示,购物者在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的支出约为首月 GMV 的 50%。而SHEIN 的数字为接近 20%。

Temu 今年将创造约 150 亿美元的收入,而拼多多也刚刚取代掉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电子商务巨头。 2024年,我预计拼多多会继续往Temu用户获取上投入大量资金。

我们还将看到美国初创企业纷纷加入疯狂的折扣购物行列。

Flip 上个月就起势了,他们为新用户提供了一些优惠——这款app给了我 100 美元的消费券(不过之后我就没在上面买过任何东西)。与此同时,YaySay 正在将折扣零售游戏化——有点像在线的 TJ Maxx(它本身就是一个每年 500 亿美元规模、正在健康成长中的庞然大物)。对于网上折扣零售商的经济效益如何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涌现。

YaySay 将折扣零售游戏化

在我8 月份的那篇文章里,我们分析到 2022 年开店数量排前六名的零售商都是一元连锁店与折扣店,其中以 Dollar General、Family Dollar 和 Dollar Tree 为首。 2021 年,美国新开的连锁店中有近三分之一是 Dollar General 的。

2024年,网上折扣店的争夺战将会白热化。 Temu 的美国挑战者将会出现,这既包括初创企业世界的,也包括当地的既有企业。 (如果看到亚马逊和谷歌在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合作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

9) TikTok Shop推动社交商务的崛起

随着 Temu 在美国的爆发,另一家中国电子商务新贵也经历了同样强劲的一年。 TikTok Shop 今年的 GMV 预计将达到约 150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250%:2021 年,TikTok Shop 的收入为 4.4 亿美元,2020 年,TikTok Shop 的收入为 6 亿美元。

借助 TikTok,社交商务似乎终于在西方起飞了——这个时间要比它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的时间晚好几年。 TikTok 显然正在全力进军商业领域。

来源:TikTok

我认为 TikTok 面临的挑战是:用户的强烈反对。用户已经对 TikTok 给平台增加广告感到恼火(对于任何靠广告作为基础的消费者网络来说,这是可以预见的强烈反应)。现在,用户对创作者连二连三地兜售产品倍感恼火。

我最近看到一段视频就是嘲笑产品促销已变得有多么普遍的,视频取笑网红兜售“全世界最好的真空吸尘器”和“我最喜欢的唇彩”。视频的评论读起来很有趣。这是我收集的部分评论:

部分用户对TikTok Shop表示不满

随着 TikTok Shop 的崛起,大家的耐心显然正在耗尽——而且 Shop 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

如果我是 TikTok,我会密切关注这一点。向利润丰厚的新收入来源注入动力,与疏远那些在 TikTok 上进行被动内容消费而非寻找产品的高级用户之间的界限很微妙。 TikTok 能否在击败 YouTube 的同时,追赶上亚马逊和 Temu?

我更看好那些让创作者自己变成小企业的平台。比方说,Flagship可以让任何人开设自己的精品店,策展他们最喜欢的产品并从销售中提成。这是博主Caroline Moss的店面,店名叫做“Gee Thanks Just Bought It”。

当然,我这里是有偏见的——Flagship是我合作的公司之一——但我认为最终赢家是为创作者提供端到端工具,让他们管理自己的零售商业务的解决方案。在社交网络或内容网络之上加入商业层在短期内是可行的——毕竟这是眼球所在。但从长远来看,这会让平台降格。更加可持续的公司是面向创作者,独立于平台的公司,是能协调对购物者、品牌与创作者零售商的激励的公司,是能让在线创作者成为下一代夫妻店的公司。

10) Vision Pro 的销售会表现不佳

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将看到关于苹果 Vision Pro 销售令人失望的年终盘点。在 Vision Pro 发布前夕(可能在明年春季),媒体将宣称这款设备是“下一个大事物”——然后在今年晚些时候,同样的那批人会谴责它是一次大溃败。

出于某种原因——也许是因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被大肆宣传的缘故——媒体会期待 Vision Pro 的销量堪比iPhone。但 Vision Pro 的销量可能与 Macbook 或游戏机的情况更像。

没有理由指望 Vision Pro 会畅销。这款设备售价达 3499 美元,属于奢侈品。但经历了 2024 年的缓慢开局之后,随着苹果的降价以及杀手级应用的出现,销量将会增加。到 2025 年或 2026 年,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

11) 杀手级应用之年

说到杀手级应用,2024 年将是应用层之年。对于 Vision Pro 来说也是如此——苹果显然希望开发者在 Vision Pro 发布日期之前推出一些很酷的应用——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也是如此。

明年,关注焦点将从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层转向人工智能的应用层。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基于自身模型开发的突破性应用,比方说Midjourney,或者Character AI。但现在很多基础模型都可以通过 API 获得,而且开源模型也在快速改进。我预计下一个突破性应用将是建立在其他人的模型基础之上,而不是靠垂直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数据优势)或通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来获胜。

我们将看到大量人工智能应用的出现,就像我们十年前看到移动应用的出现一样。有趣的是,互联网和移动应用都集中在两个主要“集群”上。下图显示了 2008-2011 年如何为我们带来了 Uber、Instagram 与 WhatsApp 等应用,而 2012-2016 年又如何为我们带来了 DoorDash、Instacart 与 TikTok。

来源:Coatue AI Report

第一波的人工智能应用会是什么?聊天机器人似乎是早期的竞争者,但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我预计应用层的形成速度会比过去的时代更快——连续的平台转换其渗透时间一般都会减半。

来源:Coatue AI Report

尽管人工智能似乎已经成为主流(至少在初创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回声室里面是这样),但我们还处于早期阶段。虽然 58% 的美国成年人已经听说过 ChatGPT,但只有 18% 的人用过。我预计我们需要更多针对特定行业、用户友好型的大语言模型应用,这样这项技术才能真正取得突破。很多这样的应用现在正在开发或设想中。

杀手级应用通常需要几个季度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出现。 iPhone问世时间是2007年6月;Uber早在 2009 年 3 月就成立了。

这是反映 iPhone 面世后美国智能手机拥有量情况的图表——我叠加了 WhatsApp (2009)、Uber (2009)、Instagram (2010) 和 Snap (2011) 的创立情况。

这张图表结束时——也就是2012 年 3 月——我们还处在早期阶段。那时候,美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仍徘徊在 40% 左右。

下面这张图表展示的是持续渗透率,以及其他主要移动公司的成立:Tinder (2012)、Robinhood (2013)、TikTok (2015)。这些应用分别在 iPhone 推出五年、六年和九年后出现。

资料来源:Zippia

2024年将是AI应用层形成的开始。我们将开始看到跨代际的企业初具规模。

12) Copilot热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2023 年我们对人工智能助理产生了狂热。这种情况将在 2024 年继续下去。我们将看到每一个可以想象的用例都会出现Copilot。

教师会有助理帮来批改作业(比方说,Class Companion)。建筑师会有建筑设计助理(SketchPro)。律师会有律师助理来处理法律简要(Harvey)。

我 99% 可以确定, Harvey 就是用《金装律师》(Suits)里面的角色 Harvey Spectre 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都会对日常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变得习以为常。人工智能会减少障碍,让更多人更容易地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想象一下,不用输入 Excel 公式,而只需提示及其“写条公式删除这一列里面的重复名称。”历史上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非常耗时的任务——数据清理、备忘录编写、单调的计算——将变得快速而简单。

许多助理会成为商品,没法利用其数据优势来产生复合效应或建立起护城河。但有些则会开始腾飞。

13) 大学入学率下降,技工重新吃香

从 2019 年秋季到 2021 年秋季,本科课程的总入学人数下降了 6.6%。当然,下降幅度变大也有新冠疫情的缘故,但这也是一个长期趋势的延续:美国大学入学率已经连续 11 年下降。

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就负担不起上大学的成本。学生贷款债务激增,从 2008 年到 2018 年翻了一番,达到约 1.5 万亿美元。

美国教育成本的增长速度是实际工资增长速度的八倍。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家庭收入的30%足以支付大学费用。如今,人们需要拿出家庭收入的 80%才能负担。自 1980 年以来,美国的学费上涨了 1184%。

美国学费通胀率远高于美国的通胀率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上大学的机会也更少:在美国出生收入最低四分之一人群的孩子在 25 岁时获得大学学位的机会只有 9%。

大学已经变得难以为继。年轻人正在意识到这个事实。因此,2024 年美国的大学入学率将持续下降,而技能教育(包括技能行业培训)将会有所有所增加。

ECMC 集团 2022 年 1 月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 51% 的 Z 世代希望攻读四年制大学,低于两年前的 71%。与此同时,56% 的人认为技能型教育在当今世界更有意义。我的观点(可能存在争议)是大多数人就不该上大学。上大学的投资回报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参加技能培训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有趣的是,Z 世代给予了水管工和电工等技术行业独特的高度评价。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73% 的 Z 世代表示他们尊重把技工当作职业,排名仅次于医学(77%); 47% 的人有兴趣从事技工职业。一个潜在的原因是:74% 的人表示他们相信技工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最近的另一项调查发现,52% 的大学生更加担心人工智能会抢走他们的工作。一位大学女生说:“这项技术的发展让我感到非常不安,甚至都看不到它的积极面。”

以下是高盛研究部对各行业自动化程度的预期:

人工智能对白领的冲击最大,蓝领相对安全

如果你从事维护、修理或建筑工作,那么你就相当安全。

我预计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技工工作——这是对人工智能自动化以及年轻一代对技术更普遍抵制的反应。

14)我们将看到第一个人工智能交易市场的爆发

交易市场是一种优雅的商业模式。从最简单的形态而言,经典的双边市场将买卖两方连接起来,提供产品或服务。通常,其中一方或双方都是人,比方说 Airbnb,连接的是客人和房东,或者 Uber 连接的是乘客和司机。

但当其中一方是人工智能时会发生什么呢?

仍然不如产品交易市场那么发达的服务交易市场尤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美国上市,市值超过 100 亿美元的 10 个交易市场里面没有一个属于服务业(你可以替 Uber 辩护,但也就只有这个了);私募股权市场的十大交易市场也没有一个属于服务业。正如 Faire 的Dan Hockenmaier 所说那样,“你可以在亚马逊上一键下单买到灯泡,但雇个电工仍然像 100 年前一样的困难。”

这是因为跟产品相比服务更加的多样化,因此更难以分类。服务还涉及到人类,导致会有大量的来回反复。任何人只要试过在 Thumbtack 上雇名水管工、在 TaskRabbit 上雇家具安装工或在 Handy 上雇过房屋清洁工的人都明白这一点:37 条消息之后,你还没法确定周四可以用100美元以下的价格替你做这项工作的人。

人工智能会首先通过为匹配过程提供帮助来重塑市场;经过这 37 条消息(乘以数百万客户)训练的大语言模型会变得很擅长,能够快速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提供商。这应该能解放服务交易市场的创新。

但我对将你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服务交易市场也很感兴趣。

如果交易另一方的“人”其实是人工智能会怎样?

从本质上讲,很多数字服务都很容易受到自动化的影响。比如辅导,网页设计,翻译,动画片,网站创建。今天,在 Fiverr 上,我可能会找一位标志设计师来替 Daybreak 制作一个新logo。如果交易市场能为我匹配一个可以廉价而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的人工智能的话,结果会怎样呢?需求方仍然是人,但供给方变成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交易市场,我预计销售数字产品的交易市场——Fiverr、Preply、Upwork、Cambly 等——会是第一批受被颠覆的。

2024 年将出现第一款突破性的人工智能原生交易市场。

15) 虚荣心继续盛行

有一个投资理论是我长期坚持的:“自拍论”。

自拍论与另一个论点是相关联的——一切出色的消费公司都建立在七宗罪(编者注: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七宗罪里面最严重的是虚荣,严格来说,它并不属于公认的“传统”七宗罪之一,但虚荣是嫉妒的亲密姐妹。 15 年前,手机摄像头与社交媒体的兴起让虚荣尘嚣日上,共同为任何让我们的自拍照看起来更好看的业务推波助澜。

凯莉·詹纳(Kylie Jenner)这张自拍照我最喜欢的一点是手机壳遮住了她自己的脸

自拍论意味着我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外表——一开始是自拍照,最近是 TikTok 特写视频。任何可以帮助我们在自拍时看起来更好看——或者只是让我们显得更好看——的产品都可以说是一项不错的投资。在 2010 年代,这样的公司可能是 FaceTune 的制造商 Lightricks; Curology,一家定制护肤初创公司;或 Instagram 本身。

2010 年代社交媒体那种在 FaceTune 的助力下、用美颜修饰出来的完美已经不怎么流行了。 Z 世代与千禧一代现在更喜欢“率真”(尽管往往带有一些表演性质)。

FaceTune 是苹果应用商店 2017 年最受欢迎的付费app,2018 年下载量达到了 2000 万次,付费用户有50万。

然而,尽管包装过度的动态消息已经消失,但虚荣仍然继续其上升轨迹。以前浓重的彩妆已经被看起来更自然的“素颜彩妆”所取代。但别搞错了,虚荣的发展依旧,只是时髦变了。 2024年,虚荣将达到新的高度。那么有哪些新领域值得关注呢?

我发现 Medspas 的兴起就很令人着迷。Medspas提供的是不用做手术的美容治疗——比方说肉毒杆菌、微晶换肤术或激光脱毛。这些业务都发展得很快。

美国医疗水疗市场情况及预测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预测,未来十年美容师的就业人数将增长 29%。这并不奇怪。这方面的初创企业包括 Moxie 等医疗水疗中心垂直 SaaS,我们将看到更多镐和铲子的出现。

男性也没有理由需要飞到土耳其去做毛发移植。我预计修改公司会不断涌现,让此类治疗在美国做也具备成本效益。任何美容治疗都会变得更容易获得、更加实惠,而且最重要的是更容易被接受。做整形手术与其他美容手术的羞耻感正在迅速消失。

飞机上一群去土耳其做植发回来的人。来源:Twitter

其他值得关注的主要门类:睡眠、美容与护肤。尤其是抗衰老,我们看不到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

是人就会有虚荣心。自拍论在 2024 年及以后仍将盛行。

16) Z 世代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到 2024 年初,Z 世代全职工作的人数将超过婴儿潮一代全职工作的人数。

Z 世代会把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带到职场。 Calm 曾在 2022 年进行过一项调查(虽然这个来源带点偏见,但仍然属于一项调查)发现,58% 的 Z 世代经常或始终有焦虑感。德勤对 22000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发现类似的结果:一半的 Z 世代表示焦虑感和压力几乎一直存在,而千禧一代有焦虑感和压力感的只有 39%。盖洛普也发现 Z 世代在工作当中受到的压力最大:

Derek Thompson最近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好文章,标题叫做“焦虑是如何变成内容的”,他认为网上关于焦虑的大量讨论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对心理健康的去污名化如何改变了所报告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很难解析。一方面,讨论抑郁或焦虑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了。另一方面,被心理健康语言包围意味着日常挑战可能突然就会被归类为心理健康状况。

2024年,心理健康危机将达到新的水平;我们将面临一个转折点。届时,将会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比方说 Woebot)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而在这些聊天机器人是有助于缓解危机(更多支持和陪伴)还是加剧危机(用反乌托邦在线连接取代离线连接)的问题上,社会将会掀起争论。

17) 游戏的复兴

游戏正在渗透到更广泛的文化之中。今年票房第二高的电影是《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The Super Mario Bros),仅次于《芭比娃娃》。其中全球票房的收入高达 14 亿美元。

与此同时,改编自 2013 年电子游戏的《最后生还者》(The Last of Us)则打破了 HBO 的记录。该剧每集的平均观众人数为 3000 万,第二周那集打破了 HBO 保持 50 年之久的最大周增长率纪录。

随着内容激增,知识产权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会看到更多游戏内容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打起精神来吧。

游戏的规模和吸引力是数字原生代的常见话题。有篇文章叫做《游戏如何成为新的社交网络、主题公园和音乐节》,这篇文章距今已有 3.5 年的历史了,文章开头就是这幅可视化:

游戏产业规模庞大

不过,随着游戏成为主流,游戏行业却一直在苦苦挣扎。

2023 年对游戏来说并不好过。风投资金大幅下降。游戏用户的互动已从疫情的高点回落,iOS 隐私政策的改变也给游戏发行商带来了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大家似乎更喜欢听音乐会和去度假,而不是玩电子游戏(参见下面的体验经济章节)。

游戏的风投融资情况。资料来源:VentureBeat 和 Konvoy

我预计这种情况将在 2024 年扭转。游戏不会回到新冠疫情时代的高点,但这个行业仍然是媒体与娱乐业最具吸引力的领域。游戏是一种货币化机器,全球有超过 30 亿的游戏玩家。对于许多人来说,游戏会让人想起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孤零零躲在地下室里的形象。现实情况是,美国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 35 岁;近一半 (45%) 的游戏玩家是女性;而且游戏具有很强的社交性。

人工智能会给游戏带来独特体验,我预计将会出现新的工具,供游戏开发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来开发游戏。比方说,Inworld AI 为人工智能的非玩家角色 (NPC) 提供支持。这些 NPC 会具有复杂、细腻的个性,并根据游戏玩法而飘忽不定,会开始给人感觉越来越像真的人。

人工智能还将消除创作的障碍。在 Roblox 中构建体验的过程依旧很痛苦;不是每个人都知道Luau。人工智能将拓宽游戏创作的渠道,我们很快就会拥有无限的游戏可玩。

风险投资对游戏行业早期阶段的投资应该会有所增加,人工智能+游戏将成为热门的交叉领域。

18) Humane会变成一次巨大失败

上个月,科技初创公司 Humane 披露了其大肆宣传的 AI Pin。 Pin 是一款售价 699 美元的可穿戴设备,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方形设备以及一个可以磁性吸附在衣服或其他表面上的电池组。除了 699 美元的硬件价格之外,Humane 还要每月收取 24 美元的订阅费。

Humane 由的负责人是 Imran Chaudhri ,他的名声是靠设计了 iPhone 的用户界面与交互打出来的。这款设备的定位是手机的替代品:你可以用语音与设备进行交互,投影仪可以将内容投射到你的手掌上。

我认为Humane会是一个巨大失败。

关键是这一点:大家喜欢屏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与内容互动的方式都是通过屏幕。 100年前,电影就出现在大银幕上。然后电视将屏幕缩小到可以放进我们的客厅里。而计算机则让屏幕变得更加便携更易于访问,手机又把这两件事情往前推进了一步。

我不认为Humane的设计方向不是正道。除了产品设计有误以外,Pin 还与当今的文化格格不入。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人工智能设备监听自己在说什么。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本来很高兴能与朋友闲聊,但他们身上都戴着Humane Pin。突然间,你变得疑神疑鬼,再也不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预计Humane以及相关的硬件会首先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

Humane 的 AI Pin 的前景更有可能像 Google Glass ,而不是 iPhone。

19) 体验经济卷土重来

2023 年是泰勒·斯威夫特年。我想我们会是不是回想起 2023 年 12 月,这是斯威夫特的名声走向巅峰的月份——荣获《时代》杂志的年度人物、《The Daily》为她安排了整整一集、《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电影投放到流媒体服务上。这一切都是在几周内发生的。话又说回来,我之前也以为斯威夫特在 2015 年夏的《1989巡回演唱会》已经走上巅峰了,但现在她又攀上了新的高度——所以接下来她还会又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拭目以待。

时代巡回演唱会已经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巡演,而且这次巡演还没结束呢。 2023 年,斯威夫特在 24 个城市做了 60 场演出。2024 年,她还会有 83 场演出(!)。这次巡演的总收入将远远超过 20 亿美元,是历史上收入第二高的巡演的两倍多。

(这张图表里面漏了碧昂丝的文艺复兴巡回演唱会,这是挤进史上巡演收入Top 5 的新秀,也是 2023 年文化的中流砥柱。)

时代巡回演唱会与文艺复兴巡回演唱会是一个更广泛趋势的体现:“体验经济”的复兴。新冠疫情期间这方面的需求受到了压制,2022年疫情结束后,包括音乐会在内的体验在 2023 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创下了历史新高。

资料来源:Pollstar 和 Dan Frommer

StubHub 的一份新报告(另一个有些偏见的来源,但仍然算是来源)发现,如果能够坐到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家的演出的前排的话,60% 的 Z 世代宁愿错过重大的事件——比如朋友的婚礼、新家庭成员的出生。与此同时,Experian 6 月份的一份报告发现,63% 的 Z 世代与 59% 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宁愿把钱花在从音乐会到旅行等的“生活体验”上,也不愿攒下来为退休做准备。

花钱买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我写过:

Instagram 一开始是作为现实的过滤版而诞生的。这是展现精彩瞬间,展示你光彩照人的生活的地方。作为最早的移动原生社交app之一,Instagram 一直伴随着我们。社交媒体变成了24/7永不落幕的舞台。这款app促进了‘体验经济’——80% 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宁愿把钱花在体验上,也不愿花在物质上。身份的象征发生了转变:Coach 包变成了柯契拉音乐节(Coachella)上的 Instagram 照片。

但 Z 世代正在将体验提升到新的高度,比 2010 年代中期冰淇淋博物馆全盛时期的千禧一代还要高。 (还记得吗?🤳🍦)

我预计 2024 年在体验上将会创造出新的记录。体验的增长不会停止——部分是因为 Z 世代的虚无主义以及我们观察到的由此产生的“善待自己”文化。

除了喜欢去看音乐会以外,旅游业务也非常火爆:由于机票价格上涨的速度快于通货膨胀,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今年早些时候宣布,预计航空公司今年的净利润将达到 98 亿美元,是最初预测金额的两倍多。 2023 年,全球旅游业将达到疫情前水平的 95%,高于 2022 年的 63%。 截至 6 月 30 日结束的那个财季,Airbnb 收入为 2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截至 6 月 30 日结束的那个财年收入为 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

不过,体验经济主要被令人厌恶的既有企业主导。 Ticketmaster 让很多人愤怒,经历了泰勒·斯威夫特门票事件大家对它变得更加厌恶了,但这家公司仍然占据着这个市场。其母公司 Live Nation 是一家市值 200 亿美元的企业。与此同时,旅游市场属于 OTA(在线旅行社):Booking Holdings(旗下拥有 Booking.com、Priceline、Kayak 等网站)的收入达 200 亿美元,市值有 1090 亿美元; Expedia Group(旗下拥有 Expedia.com、Hotels.com、VRBO、Orbitz 等网站)的收入也有 120 亿美元,市值为 150 亿美元。

梅丽莎·麦卡锡 (Melissa McCarthy) 成为 Booking.com 的新代言人

(题外话:Booking 的市值远高于 Expedia 的原因是利润率——Booking 的利润率为 23%,而 Expedia 的利润率为 7%。大家业务类似怎么利润率怎么会相差如此之大?因为Expedia 主要在美国竞争,而 Booking 统治了欧洲。美国的酒店市场主导者是万豪、希尔顿等实力雄厚的连锁酒店,议价能力较强,所以Expedia能拿到的佣金没那么多;而欧洲的酒店市场则比较碎片化,主要由独立酒店组成,所以Booking的议价能力更强,机会更多,因此佣金也更高。)

回到正题:既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给颠覆者创造了机会。更多的体验 + 令人厌恶的既有者 =更多的创业机会。

一些老掉牙的庞大品类也开始有一些创新了。比方说,Alex Rodriguez 与 Marc Lore(Jet.com 的创始人)做了一家名为 Jump 的新票务初创企业,打算向Ticketmaster 发起挑战。而Safara 则是一家要挑战 OTA 的初创企业。

我自己发证每次上 Booking.com、Expedia.com 或 Hotels.com 的时候总是会萌生这样的想法:这感觉就像 2000 年代初期的互联网体验。一切都很笨重过时,对最终用户来说也不友好;我们被迫要浏览弹出广告,忍受那些垃圾邮件交易。显然,这里面存在创新的机会。 Safaria 将顶级酒店整合到一个直观、设计精良的app里面,还为用户提供 10% 的预订现金返还。我们的想法是用一款简单、对消费者友好的app来对抗 OTA 巨头。

人工智能显然会为旅行领域提供另一个机会——旅行社行业已经被 OTA 颠覆,但是如果你只需说一句“替我预订一周的巴黎旅行,每晚的预算要保持在 200 美元之内”,然后人工智能旅伴就能无缝帮你做好预订会怎样?我们已经看到像 Tripnotes.ai 和 Wonderplan.ai 这样的人工智能旅行规划工具承诺提供个性化的行程;其他公司则转向 B2B,比方说 Amelia.ai 为酒店和度假村的客人提供了人工智能旅伴。很快,每个人都将拥有一名助理来负责自己旅行的方方面面。

Ssi威富通可能会在 2024 年继续创造出更多记录,但我预计我们也会看到更多公司顺应这股体验的浪潮。

20)“持续在线”将突破50%的门槛

皮尤关于青少年上网习惯的年度报告一向深得我喜爱。这项调查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在网上得时间是如何消耗得。 YouTube 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遥遥领先。 TikTok 排名第二,Snap 击败了 Instagram 排名第三。

这些数据还有助于追踪哪些app失宠:Facebook 已经从十年前的 71% 一落千丈。

调查里面有一项统计数据始终让我印象深刻:自称“几乎一直”上网的青少年所占的百分比。今年,46% 的青少年(13 至 17 岁)表示他们“几乎一直”上网。这一数字与去年相同,但自 2014 年以来已经大约增长了一倍。

我预计, 2024 年将是我们跨过 50% 门槛的第一年,而且将从此一去不复返。

21) 我们搜索东西的方式将会改变

在互联网的最初几十年里,我们被教导要用某种方式搜索东西。比方说,我们可以输入“蓝色牛仔裤”或“黑色连衣裙”。

搜索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因为搜索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上下文相关。观察年轻人的浏览和购物,我们就能到实时的变化。比方说,搜索“going out outfit”之类的内容变得越来越普遍,以下是在 SHEIN上查询该关键字得出得结果。

与此同时,聊天机器人让搜索的对话变多了——关键词变少了,问题变多了。

2024 年,搜索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速度会加快。

22) 分发依旧为王

说到搜索:一年前,有人就说Bing将挑战谷歌。毕竟,Bing 有 OpenAI 的支持。时间快进到今天,Bing 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谷歌(当然,它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很强大)以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保持着对搜索的垄断。

这有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分发就是一切。

如果没有强大的分发能力,更好的产品可能没法获胜。在 2024 年的时候,生产力初创企业如何才能与均拥有10亿+用户的 Microsoft Office 365 或 Google Workspace 竞争?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如何与自己所在类别的既有玩家竞争?

答案是在分发方面要精明,要有创造性,进入 2024 年,这件事情会更加困难,但也更加重要。科技巨头的强大前所未有,会利用内置的分发来抵御初创企业。既有企业似乎非常清楚人工智能有可能是自己的丧钟,所以正在迅速采取行动。 2024年,分发之战将愈演愈烈。

23) 人工智能应用商店的崛起

这个预测建立在上周预测 2024 年将是应用层之年的基础上。来自上周的那篇文章:

明年,关注焦点将从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层转向人工智能的应用层。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基于自身模型开发的突破性应用,比方说Midjourney,或者Character AI。但现在很多基础模型都可以通过 API 获得,而且开源模型也在快速改进。我预计下一个突破性应用将是建立在其他人的模型基础之上,而不是靠垂直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数据优势)或通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来获胜。

我们将看到大量人工智能应用的出现,就像我们十年前看到移动应用的出现一样。

有趣的是,互联网和移动应用都集中在两个主要“集群”上。下图显示了 2008-2011 年如何为我们带来了 Uber、Instagram 与 WhatsApp 等应用,而 2012-2016 年又如何为我们带来了 DoorDash、Instacart 与 TikTok。

来源:Coatue AI Report

尽管人工智能似乎已经成为主流(至少在初创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回声室里面是这样),但我们还处于早期阶段。虽然 58% 的美国成年人已经听说过 ChatGPT,但只有 18% 的人用过。我预计我们需要更多针对特定行业、用户友好型的大语言模型应用,这样这项技术才能真正取得突破。很多这样的应用现在正在开发或设想中。2024年我们即将看到第一波 app “集群”成为焦点。

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某种人工智能应用商店来访问人工智能应用,就像我们当初尝鲜移动app一样。低代码工具可以让大家开发出自己的人工智能应用,然后我们都会被应用淹没。尽管如此,到2024年底,ChatGPT 的渗透率仍将低于 50%,而且大多数人对于突破性的人工智能应用仍然相对不了解。

24) 黑镜成为现实

《黑镜》最感人的剧集之一是《马上回来》(Be Right Back),里面讲的是一位丈夫在车祸中丧生的年轻女子的故事。处在悲痛中的这位女士注册了一项服务,后者通过消化她死去的丈夫过去的所有在线通讯和社交媒体资料,创作出她数字版的丈夫。她可以给“他”发消息,人工智能可以预测他可能的反应,甚至能模仿他的幽默:

玛莎(Martha)与人工智能聊天,后者以数字的方式重现了她已故丈夫的性格

可以预见的是,事情会向糟糕的方向发展:这位寡妇因为沉迷于已故丈夫的人工智能复制品的互动,变得再也没法继续现实生活。但这里面也有一线希望:她让自己年幼的女儿偶尔跟人工智能交谈,弥补她在成长过程失去父爱的缺憾。

这种故事情节在 2013 年播出不到十年后就会成为可能。像 You Only Virtual 这样的初创企业已经可以让大家制作已故亲人的数字复制品来跟自己聊天。

《黑镜》的其他情节也即将到来。在 2019 年的那集《瑞秋、洁柯与小艾希莉》(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理,麦莉·赛勒斯(Miley Cyrus)扮演了一位知名的流行歌星,在剧中这名个性被数字克隆成一个供粉丝玩耍的玩具机器人。

这股故事情节与 Meta 在今年 9 月推出的新的名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很相似——你可以通过 Messenger 跟 Kendall Jenner 或 Tom Brady 聊天。 但Meta 推出的这些聊天机器人引起了公众的沉默、困惑与不安。 (2024 年的二阶预测:Meta 将关闭这项人工智能计划。)

《黑镜》的其他情节也有一股像是其他即将推出的产品的味道。 《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讲的是记录一个人全部记忆的记忆植入物——这个东西对于追踪不忠或犯罪很有用。这个与Humane Pin里面的一些反乌托邦元素没有什么不同。与此同时,《绞死DJ》(Hang the DJ)讲的则是约会模拟技术,通过一种算法来找到你的完美约会对象——这个跟大语言模型在约会方面的应用类似。

这里我想说的是:到了明年,《黑镜》将逐渐接近现实。那些几年前还显得遥不可及的技术,现在似乎令人吃惊地只有咫尺之遥,到了 2024 年,科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

译者:boxi。

+1
20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