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实录丨XbotPark段誉:一个好的创业创意,往往来自“反共识”

房玲杉@36氪重庆·2023年12月12日 16:23
能一句话把项目差异说清楚,就值得深挖。

12月2日,在XbotMan—2023 明月湖年度创业者大会上,XbotPark机器人基地投资总经理段誉以《遥遥领先才能活下来》为题进行了分享。

段誉有多年早期和成长期科技领域的丰富投资经验,他表示,遥遥领先=找到反共识的想法+长期确定的‘东风’+高度聚焦,就像种地一样,找到合适的土地和种子,浇水、施肥、除草,然后期待丰收季节的到来。

XbotPark机器人基地投资总经理段誉

以下为分享实录(经编辑整理)

大家好,我是XbotPark段誉。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毕业之前我在顺为资本做了7年智能硬件投资,有幸其中一些企业已经上市了。在中信产业基金我呆了3年,投一些工业科技的企业。去年年初的时候,我来到XbotPark机器人基地,我们有8亿的天使投资基金,截至目前已投资超29家企业,可能是今年市场上机器人领域最活跃的天使投资基金。

我认为,2013年到2023年是一个完整的周期。2014年到2017年是一个大浪潮,网约车开始合并、打仗、烧钱,我们一天要谈3个项目,非常疯狂。2019年刚到中信的时候,因为我们偏中后期,每天做一些研究,一星期去调研一家企业。2020年开始,每周都在上会的路上,因为大PE平常一年投1个项目就合格,投3个项目就结束,但我们的团队在2021年做了7个项目。2022年,我跟同事开玩笑说是入行10年以来最冷的一年。2023年融资数量只有去年的30%-50%,说明我们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周期。

XbotPark机器人基地投资总经理段誉

为什么选择《遥遥领先才能活下来》这个话题?

我发现大家虽然都在说寒冬,但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意思,遥遥领先这个词突然变得非常流行,对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冲突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在过冬,有人在遥遥领先。反过来讲,只有找到一个新领域,成为遥遥领先才能活下来。2023年,有的人躺平了,有的人觉得自己是韭菜,有的人在拼命地卷。今天来参加创业者大会的肯定不是躺着的,同时我们也不愿意做韭菜。

2023年四类关键词

谁在遥遥领先?

大到电商平台,小到消费品牌,不同领域都有遥遥领先的胜出者。

去年,比亚迪就是新能源里面的第一了,今年4月又成为中国乘用车第一名,包括传统能源车,仅今年10 月份,就实现单月 30 万台(同比+38%),距离全年 300 万台的惊人目标又结结实实迈进了一步;拼多多三季度实现营收688亿元(同比+94%),市值达1958亿美元超过阿里巴巴,除了砍一刀外,他肯定还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今年茶也卖得非常好,东方树叶是农夫山泉的子品牌,经过10年不断地投入,2023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0%,在它的领域里独树一帜;我们自己孵化的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Liberlive C1 成为抖音爆款,月销售接近2万台。

不同领域,都有遥遥领先的胜出者

为什么需要遥遥领先

“遥遥领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在统计学上称为幂律分布,中国的城市群人口分布、美国的财富分布、AI平台的流量分布都说明了这一规律。

在人口的分布上,日本东京都的人口超过 3500 万,约占全国的 1/3。从横向来看,各个国家都呈现一样的趋势,2020年19个城市群已占到中国86%的人口。如果只看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以及西南地区,差不多也占到一半的人口,而且这个趋势是在不断提升的。

美国的财富分布也很有意思,前 1% 人口的财富在2020 年达到36.2万亿美元,超过前60%的中产总和。中国没有大范围的统计,但是招商银行的财报显示,2022 年招商私人银行客户13.48万户(户数占比0.7%),总资产高达3.8万亿,资产占比31%(2021 年只占 26.5%,一年提升 5% 很是惊人)。反过来,最底部的97%的客户,总资产只有19%。

今年大家都很关注的AI平台, OpenAI流量占前 50 名AI 平台流量的 60%,YouTube大V统计,实际应该占到了70%的整体流量。

还有一个统计非常好玩,Kindle下划线的分布统计,排名前10的小说占到了三分之一下划线的标注。

幂律分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

幂律分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大部分人都非常友好地呆在幂律分布的中间,实际上在很多地方都是非常残酷的,要么你在头部享有巨大的资源,要么在尾部什么都没有。疫情三年实际上是加剧了整个竞争,推高了幂律分布的强度。

第一,竞争加剧。机器人、新能源、电动车疫情三年普遍加大投入,其中2021年到2023 年中国锂电池总产能暴增8倍,细分到磷酸铁锂涨了13倍。

第二,资金减少。由于利率提高,进入创投市场的总金额减少,融资数量是去年同期的30-50%。这其中还融入了很多国企的大额投资,如果只看早期的投资,其实减少了很多。

第三,门槛提高。成熟行业整体集中度逐渐提高,例如清洁家电线上市场CR5 从57%进一步提升到59%。扫地机、洗地机、手持吸尘器是家电里最卷的,已经接近贴身肉搏了。

幂律分布的强度增加

概括一下,之前我们是在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夏季草原,草很多、鱼很多,你去随便打一只兔子也很活下来。近三年,竞争加剧,加上钱变少了,变成了相对严酷的寒冬。

在消费电子领域,不管是扫地机、洗地机都会进入相对严酷的幂律分布环境。去年同时出现了二十多家作户外割草机的团队,相信两年后,经过一轮洗牌可能只剩下两三家。

未来一两年就是一个快速出清的过程,长尾的项目和基金都将出清,资源会更聚集到头部的玩家,大家只有杀到头部才能“过冬”。

怎么做才能遥遥领先?

首先,找到一个反共识的切入点。如果你的想法跟别人一样,要么继续研究,要么再观察,当你想到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idea,就有可能成为撬动整个市场的杠杆。如果你能用一句话把项目说清楚,你做的是什么,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这时候就值得进一步去挖掘。其次,找到对应的一个资源,给你自己加上杠杆,或者借到这个东风。最后是一个强落地执行。

怎么做才能遥遥领先?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走步机的融资,那时市场上都是家庭跑步机,而且越做越便宜,从5000做到2000,还送两个哑铃。但是创始团队发现,大部分人家里的跑步机最后都会变成昂贵的晾衣架,就迭代出了一个可以在家里慢慢走路的走步机。从跑步到走步的改变,你要解决可折叠的问题,跑台可能换一种材料,电机重新做适配,还有一些研发的事情。同时也借了微信运动记录的东风,让每个人都有了每天10000步的想法。遇到北京的雾霾天,这款产品可以在家里走,办公室里走,在哪都可以。一年高峰期能卖十三亿的销售收入。

再回来,在机械大狗已经有很多了的时候,明月湖科创基地的团队恒之未来,把大狗给小型化,让四足机器人进入家庭。

我们最近又参与了智能棉花打顶的项目,打顶就是一个掐尖的过程。以前是手工掐尖,后来用大疆无人机撒生长抑制剂,大部分人认为这已经足够好了,一亩地只要十几块钱。创始团队认为通过机器视觉,加上机械臂、刀头,理论上可以做到每亩地3块钱,他就勇敢地跳下去做了。因为机器视觉的成本是在快速下降的,机器人量产后成本也会下降。经过两年的研发,新疆建设兵团下了订单,这个事基本上跑通了。

切入点:找到反共识的想法

以上,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能够突出重围的公司一定是找到了一个反共识的切入点,然后所有的创业都是围绕这一个切入点来开展的

反共识的想法需要经过反复的调研。80%的调研都在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以陈列事实为主,大多数我觉得可能“是什么”都没理清楚。再进一步要调研“为什么”,把产业背后的逻辑讲清楚。在这个基础上,自然会提出“怎么做”。

反共识需要详实的行业调研

我非常熟悉的美团战投,他调研了一圈发现,餐馆里有百分之十几的客户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并且他又战略投资了一些充电宝的厂家。它的做法就是通过美团来地推充电宝,并且商家接入这个网,店家的广告就会加一个“电”字,排名就可以往前一点点。通过这样的手段,充电宝就变得非常广泛了。这是大厂的做法。

但是,小公司没有厂的资源,所以一定要挖鸡蛋里的胚芽,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做到跟大厂不一样,才能够突出重围。

第二,找到相对应的资源、完整的趋势、确定的“东风”,给创业加杠杆。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是长期非常确定的“东风”。

资源:长期确定的方向,顺势而为

从人口来看,现在20岁的人以后可能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的情况下,从日本的经验看,他会穿优衣库,并且花3000块钱看演唱会,精神自由度提升。50-60岁的人进入退休年龄,他们也有相当的购买力,并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所以今年我们开始做一些服务养老的机器人、老年智能出租车、智能轮椅,我相信未来五年对这块的需求是巨大的。 40多岁的人开始注意个人的运动,我相信到60岁也愿意在运动上花巨多的钱,来保持良好的体能。

还有一个数据展示了2020年各行各业的人口分布,农林牧渔排第一,这个行业65岁以上的从业人口已经超过60%,大概有800万人。未来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们就会从这个行业里退出。建筑行业也有大概500万人退出。这时候机器人的需求量就会大大提升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连续 18 年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GDP 约占全球 30%,这个比例其实还在提高。因为,中国智能化/电气化产业链优势明显,“AI+硬件”产生更大的机会。其实,我们也可以和芯片厂商的开发者来提这个需求,比如说本地化的一些模型能够做哪些事情。

从资源结构来看。3年时间,我们电池的产能涨了整整8倍,接近一个数量级的提升。未来,我们正在推进的机器人电动化、农机的电动化、船舶的电动化,是可以带来更多增长点的。如果电池价格降到三分之一,原来很多不划算的事就变得划算了。

第三,高度聚焦。当我们有了切入点、支点和一个大脑,最后的过程一定是非常聚焦的。

聚焦:专注也是一种生产力

前面提到的纬尔科技,就是从棉花掐尖这样一个非常非常细分的点切入,量产之后才去做大田间的除草,或者其他相对泛化的场景。目前,他们正在启动第三轮融资。

我们当时在投博鼎科技(BOTINKIT)的时候,他的一个投资人希望去做家用的炒菜机。到底要不要同时做商用和家用,要不要再开发一个酿酒的机器人,是不是还要做一个炸天妇罗的机器人?但实际上,最后他前三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这个看起来非常土的炒菜锅,而且已经迭代4个版本了。他们一直在做海外市场,每台3万美金左右,有大几千台的订单。在今年资本寒冬的情况下,也完成了接近1亿人民币的融资。

还有家激光公司,瞄准的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领域——激光热沉器,就是激光发光的芯片,其实中国人已经把这个的成本干到十分之一了。激光热沉器里最贵的是散热的陶瓷,他们瞄准的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千分之一的市场,很多厂商都进行了导入,还获得了超7000万的投资。

再展开一点,素士科技之前有自己的电吹风、电动牙刷和剃须刀,现在只保留了电动牙刷。他们表示要做一个有立场的企业,不追求普适性的清洁力和转速,而是专注在牙龈敏感这一类人群,提高了品牌的辨识度和产品的销量。

最后,硬科技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期。明月湖科创基地就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我们会精心挑选种子,给他浇水、施肥、除草,为丰收季的到来做好准备,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学会用“产品”与“资本”两条腿走路。

2023-12-0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