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为何如此赚钱
年轻人越没钱花,这家银行可能越赚。
中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近年屡次都因其强悍的钞能力,吸引大众关注。背靠腾讯的它,一家的净利润就比其它18家民营银行的利润总和还多,是深圳特区独角兽排行榜的NO.1,估值2478亿元。扩大到大湾区,其估值也仅次于900亿美元的SHEIN,排名第二。
全国至少有3.6亿人,用过微众银行的小额消费贷款等来支棱日常生活所需。左右腾挪之间,它为何这么能挣钱?
#01 3.6亿客户拼出近90亿利润
微众银行成立于2014年12月16日,系全国首家民营银行、数字银行。
它出身“显赫”,腾讯持股30%,另外两个大股东分别是百业源投资集团(1999年成立,主营实业投资)和立业集团(1995年成立,综合产业控股集团),各持股14.29%(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在民营企业左冲右突之际,微众银行凭一己之力拉高了民营金融界的挣钱水平。
据微众银行披露的2022年度报告,微众银行坐拥3.6亿个人有效客户数,营业收入353.64亿元,同比增长31.03%;净利润89.37亿元,同比增长29.82%,日赚2448万元。
这一组数据里,有两个令外界“咋舌”最多。
一是3.6亿个人有效客户数。因为被称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存款利率有竞争力)2022年个人用户数为1.8亿人,只有微众的一半。换算下来,中国差不多每4个人就有1人是微众银行的客户。
一是它一年89.37亿元的净利润。这个概念,可从“超越自己”和“超越众生”两个概念来理解。
2015年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还只有2.3亿、净利润为-5.8亿,到了2016年靠卖微粒贷实现扭亏为盈,当年微粒贷贡献了80%的利润。之后7年间,营业收入增长达到了原来的154倍,实现了自我的阶层跨越。
虽然和六大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022年日赚超过37亿元相比,日赚2448万元的微众银行还是个小弟,但却已经是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中的老大哥。
与同行比,这89.37亿元的净利润相当于2.5个网商银行、8.9个江苏苏宁银行、13个新网银行、13.6个百信银行、25.5个众邦银行,甚至比除自己之外18家民营银行的利润总和还要再多2.45亿。
舆论称之为“互联网银行也存在贫富悬殊”,其发展差距是由各行先天禀赋、经营能力等诸多原因造成。
其实,据微众银行披露,2022年该行户均利润贡献仅约 26 元,虽然不大,但“怎奈”客户基数庞大,形成了可观的规模化收入。
具体到微众银行的业务,主要由个人金融、企业金融两大板块构成。它诞生的2014年,正值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之时。早期政策支持,监管相对宽松,这都给初出茅庐的微众银行,创造了发展环境。
2015年,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面向个人金融的微粒贷上线,这是一款基于社交数据风控的移动端自助式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正是这款产品打通了微众银行赚钱的任督二脉(后文会讲)。
此后,微众银行又于2017年之后陆续推出微业贷(面向小微企业主)、微户贷、微车贷等服务,在个人消费贷服务中又有小鹅花钱、We2000等产品。这些构成了微众银行覆盖个人和小微企业端的产品矩阵。
目前,微众银行的利润,主要还是来自于息差。
年报显示,2022年营收353.64亿,由利息净收入(70.61%)和非利息净收入(29.39%)两部分构成。
尽管年报中没有过多提及微粒贷在利息净收入中的占比,但截至2022年末,微粒贷已经累计服务超6000万借款客户,年内日均发放贷款超90万笔。如果按照年报中显示的微粒贷笔均贷款金额7600元来测算,微粒贷仅是日均放贷总额就有68.4亿元。
微众银行的个人贷服务发展亮眼,而面对小微企业客户的相关业务,目前块头还不大。
行业排名第二的网商银行成立于2015年,走的是和微众银行的差异化路线,主要解决的是小微企业、个体户、经营性农户等小微群体的金融需求。
图 | 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总部
截至2022年末,网商银行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客户超过5000万户,相较之下,微众银行企业金融累计提供授信服务的小微企业为110万家,提供账户服务的企业为40万家。
微众银行也看到这种差距,2020年起(疫情发生之年),微众银行就开始有意将资源向小微企业主倾斜。
不过,放贷躺赚也有隐忧。一方面,近年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从2020年、2021年的1.2%增加到2022年的1.47%;另一方面,规模增速也在逐渐放缓,微众银行2022年资产规模为4738.6亿元,同比增长跌至8%,相比于2019年-2021年的32.36%、18.95%、26.65%,增速呈下滑态势,这一趋势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微粒贷流量见顶的结果。
同时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日益规范严格,这让微众银行的发展需要更精细化操作。
#02 微粒贷咋成就了微众银行
说起微众银行的“成功”,不得不说它业务的奠基石之一——微粒贷。2015年5月15日,微粒贷上线。很多年轻人都用过它,来支棱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地方上来北京的打工人袁智,人生第一笔2万元的培训费,是由度小满的借贷款来周转。半小时的到账效率,让他一下子入坑。
后来做外贸工作的他,由于行业回款周期较长,工资常常几个月打一次,他就从微众银行、美团金融的美团借钱、抖音的放心借等来借钱,主要用于应付日常开销,成为消费贷亿万用户中的一个活用者。
消费贷产品如此被年轻人熟悉、甚至卖座,可以借用时下几个热词来概括其成功秘诀。
一是踩对了风口,成就了自身起飞;
二是业务下沉,深耕五环外群众,自己活成了金融界的“蜜雪冰城”;
三是背靠大佬,来自大股东腾讯的神助攻、功不可没。
第一点是趋势。做生意要看市场预期、市场增量。
2015年微粒贷上线时,微众银行可以说踩对了当时消费升级的风口。这个词据说是由财经作家吴晓波于2016年较先提出;2年后的2018年,新华社指出,“消费提质升级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在全民财富增长的渲染下,全民消费热情被点燃。尤其年轻人的信用扩张与消费主义观念,为消费贷的发展,准备了用户市场。
同时,2015年后,国家结束消费金融的试点期(见下图—我国消费贷的四个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将服务推广全国,因而2015年有“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之说。这一年起,许多互联网公司申请小贷牌照,互联网金融迎来发展契机。
数据是最令生意人们兴奋的。行业数据显示,仅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就从2014年的18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9.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0%。这种行业的规模扩张速度,可以说猪想不飞起,都难。
第二点,产品性质与目标人群的联动。
微粒贷这样的产品设计,核心客群并不是诸如企业高管、白领这样的中高收入阶层,而是瞄准袁智这样的中低收入阶层。这种小额贷款从几百到几万,利率并不高,对该类人群有吸引力。
以微粒贷为例,其给客户的授信额度最高为20万元。百度公开资料称,日利率为0.02%-0.05%,即一万元一天利息为2-5元钱。
只要想想拼多多的发展史就知道,五环外的人群是非常大的,产品如果戳到大众想消费又没钱的痛点,很容易做大规模。
第三点,微众银行背靠大佬,也给其发展添加了翅膀。
微粒贷再好,也还需要有销售渠道。作为持股30%股份的最大股东腾讯,旗下的QQ和微信,成就了微粒贷这一产品的起飞。
2014年,QQ的月活跃账户就达到8.15亿,而微信月活用户也有5亿。微粒贷的入口就在这两大社交软件中。而这两款产品的用户数,恰好就是消费活跃、但也比较缺钱的中青年。
产品+渠道+趋势=起爆。如此一来,从微粒贷的使用人数到贷款规模,都节节攀升,人群画像也十分吻合普惠金融的预期。
以下数据来自微众银行公开披露,每年其披露的信息量各有不一。如果只看结论:2017年,微粒贷借款用户突破1000万,到了2021年,个人有效客户数已近3.21 亿,在全球都居于前列。
一方面是贷,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也需要有较高的揽储能力。
作为互联网银行,出于竞争需要,微众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对比较高,开户流程也比较简单,理财产品选择也较多,这些优点让微众银行的存款余额增长较快。
据其披露,从2015-2022年,微众银行的客户存款金额,分别为1.45亿、32.9亿、53.4亿、1548亿、2362.9亿、2619.6亿、3017.7亿、3554亿。
可以看到,2017-2018年间,微众银行的揽储能力有了一个指数级的飞跃。据公开资料,2018年微众银行推出的“智能存款”被称作揽储神器,推出的当年年末,微众银行存款同比暴增2795%。
据披露,智能存款本质是一种存款产品,受到存款保险保护。利率比较高,用户可随时分笔支取或全额支取,无任何时间、空间及金额门槛限制。揽储能力的强化提高了微众银行的普惠金融能力。
#03 微众银行的幕后团队
微众银行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为顾敏,行长为李南青。这两个人有一点儿神秘,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料更新不多。
顾敏1974年出生于江苏省,有文章称他“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后来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曾在中国平安工作。
据说,中国平安创始人、董事长马明哲(1955年12月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银行学博士)颇为赏识他,在2000年前后把他从麦肯锡挖过来。在之后的工作中,马明哲评价他是“用方法论来做事情的人”。在平安期间由于他出色地搭建了电话销售体系等战绩,最后升任集团副总经理,一度被各界视为马明哲未来的接班人。
行长李南青1956年生,曾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室、四川省委研究室、招商银行系统工作。2007年进入平安银行,历任零售业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这段时间与顾敏在同一单位上存在工作交集。
有舆论称,李南青“性格沉稳”,与顾敏形成了“一前一后”的配合模式,一个负责前线业务;一个负责中后台业务。
图 | 左为顾敏,右为李南青
微众银行的成立与发展(2014年)赶上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窗口期(2013年有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之说)。受惠于政策的开放、中小微市场及广大草根大众的金融需求、以及金融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机逐渐成熟。
经过几年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走过当初的野蛮生长,开始进入规范期,这也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大众来说,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在普惠大众的同时,也对大众对自身财务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
很多年轻人从微众银行获得了周转资金,但也有一些人误入风险区,以至于遭遇催债等事件。
在豆瓣上,有一个超过5万名组员的“负债者联盟”小组。在这个小组中,逾期、协商、延期、催收等相关的经验贴常常出现在首页,但完成还款的“上岸之路”帖却寥寥可数。
有网友因此戏称,“负债者联盟”小组是凭一己之力推动经济发展的猛士,“这个小组的存在,能警示大家少用信用卡、少借钱、多抑制消费欲。”
不过,可能还用不着“负债者联盟”现身说法,一个更为现实的因素是,3年疫情改变了很多年轻人们的消费预期。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存钱奉为圭臬,节约型消费成为显学。
当没了消费的冲动,中长期来看,相关消费贷产品是否还能保持长足的活力,有待继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作者:郑思芳,编辑:龚正,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