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大湾区专精特新资源生态协同创新|WISE2023新风向
编辑|庄泽欣 许璧端 廖尧
9月22日,“WISE2023 新风向-36Kr × 金苗行动专精特新大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大会由36氪、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特别支持。
经过了12年的发展,“专精特新”已迈向全新的时代,一个生态重构的时代,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在实际发展中能够实现资金支持、创新协同、市场拓展、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破题、让“专精特新”不再受困的新生态。
去年,我们针对“专精特新”的发展机遇、转型难题和融资堵点进行深入共创讨论;今年,我们以“筑基服务生态,链接产投风口”为主题,与政府、券商、投资机构、律所和各企业代表一道,解读专精特新新政策,探讨大湾区商业资源的流向,深度助力“专精特新”新生态构建。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机遇已经来临,但同时也面临着金融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国际竞争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如何汇集大湾区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生态赋能?为了解答这一问题,36氪邀请中科科创副总裁何国勇、盛景嘉成创投董事总经理刘迪、普华永道中国广州审计合伙人湛宇丰、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副总经理胡纯共同探讨。
圆桌现场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何国勇:各位领导和现场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中科科创的何国勇,也是这次圆桌的主持人。今天我们圆桌的主题是“大湾区专精特新资源生态协同创新”。在座四位嘉宾也是来自于不同领域。
中科科创副总裁 何国勇(左边) 、盛景嘉成创投董事总经理 刘迪(右边)
我们今天围绕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协同创新,一起来探讨分享一下。刚才刘总在台上做了介绍,下面我们也请新上台的来自国际企业孵化器的胡总自我介绍。
胡纯:大家好,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是一个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隶属于广州产投集团和科金集团。我们位于广州黄埔科学城,2002年开始运营,迄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整个园区总占地85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公里,现有企业27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6家,专精特新企业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国际企业孵化器副经理 胡纯
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是一个有历史的孵化器,同时也是在广州产投集团、科金集团的领导下,专注于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园区。
何国勇:谢谢胡总介绍。下面有请来自普华永道的湛总。
湛宇丰:好的谢谢。我是来自普华永道中国广州审计的湛宇丰。可能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普华永道是国际上比较知名的专业机构之一,我们的业务涉及传统的审计、IPO、企业投融资、税务等各方面。我个人主要是为企业投融资、IPO这一块提供服务。
普华永道中国广州审计合伙人 湛宇丰
最近普华永道和我个人的团队也一直在参与国家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画像工作,多番走访了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成果。今天也很高兴能带着对这些企业的调研成果来跟大家进行一些分享和碰撞,谢谢。
何国勇:谢谢湛总,那我也对自己做一些补充介绍吧。我来自中科科创,中科科创是在广州已经扎根了14年的一家股权投资机构,主要围绕整个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来进行投资。我负责数字经济方面的一些项目投资,投了十多个企业,其中有70%是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下面第一个问题想先请教一下刘总,因为我们其实也投了不少的专精特新企业,而且大家也能看到,这两年IPO不断在收紧。有句俗话叫“上帝关了一扇门又开了一扇窗”,北交所现在是打开了这个大门,迎接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往上市走。但是原来这些企业都是埋头干活,自己做好自己的产品业务,所以叫“专”嘛。但是他们对IPO这条路要怎么走,怎么去规划自己的企业,其实很多时候是不懂的。作为培训咨询出身的投资机构,你们如何指导这些专精特新企业走向IPO之路呢?
刘迪:谢谢主持人,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个从专精特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或者从国内资本市场来看的话,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定要进入资本市场。不管是从新三板、A股还是现在的北交所,其实都是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条必由之路。
刚才我在演讲里面也提到,现在很多的机构在进入两端的资金竞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卷”。大家在早期投资的时候都在“卷”,甚至很多的大家认为应该去投VC阶段的GP,已经把触手伸到了高校;而投后端的基本上是非Pre-IPO的项目不看。
但在中间过程,是不是可以通过北交所、三板甚至说四板这样的体系来去完善企业融资的资本赋能?对于现在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这是可以持续经营、获得资金的一个好手段。
单纯从一级市场来看,以人民币作为主要投资币种的投资形式在未来三到五年,可能会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人民币基金相较于美元来说,其退出路径更加单一。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尽量争取北交所提供的机会,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
另一方面,已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从自身的合规性、信息公开程度来说,也能得到更多产业和地方资源的关注。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来说,资金只是一方面,资源其实是更大的补充。企业如果更多数据能被市场获取到,就能被更多客户和资源方关注,这是企业快速跨越“死亡谷”的重要资源补充。就盛景来说,我们目前也在积极推动被投企业向北交所冲刺,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善自身“资金+资源”两方面的扶持。
何国勇:谢谢刘总。所以也能看到,我们投资机构不只是“卷”,而且对我们已投企业所做的服务必须要“更卷”,才能做到更好。
下面请教下湛总。有很多企业在审计时为了方便,会找相对便宜一点的会计事务所。但如果企业未来想上市,到北交所、A股,要成为一个公众公司,财务必须要合规,财务体系必须要健全。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有不足,老板重视度不够。普华永道作为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在这一方面如何给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具体服务呢?怎么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未来上市以及合规化运作路上走得更远?
湛宇丰:谢谢何总。首先,四大(会计事务所)是不是很贵,能给企业提供什么,这些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咱们这个交流也不是说来卖我们的服务。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先从这几个月的调研感悟开始聊起。
我们知道现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1.2万家,广东省现在是1525家,这个是全国第一位的。然后截止到今年7月份,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申请到的专利一共有213873件。那这个数据是高于我们兄弟省份江苏和浙江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赛道上面,比如说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还低于江苏和浙江。在上市企业方面,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一共是238家,市值是9000个亿,比起江苏1.2万个亿要低出一截。那就证明我们在抢占先进赛道以及企业规模和质量方面,跟兄弟省份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会发现企业家朋友们还是有很多痛点。融资难,在座各位领导的嘉宾都提到了。我们上周调研了一家新能源赛道企业,其实它的技术是非常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营收每年都翻倍,但是目前还是依赖自有资金。对于怎样去找到战投,怎么样在市场上高效、精准地融资,以及包括他们都听说北交所应该是一个机会,但只是一个懵懂的听说。所以说企业在这些方面需要一个专业的引领。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企业家朋友非常迫切的需要。
那么说到这里,怎么样去赋能这些中小企业或者说专精特新企业?我们做的数据画像也有跟兄弟省份的对比,刚刚说过我们跟江苏、浙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差距,拿江苏无锡举例,无锡专精特新“小巨人”一共234家,已经上市了52家,上市比例22%,然后他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到15.2%,也是非常亮眼的成绩。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说白了就是他们走了叫做“链式挖掘”和“入库培育”的道路。
对于链式挖掘,我们都知道产业链是有龙头企业的,这些链主企业可以带动上下游,挖掘上下游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去走发展道路。这些企业被挖掘出来之后,通过部门领导,再进行滚动筛选,真正把有核心竞争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入库。
说到入库,其实融资不只是企业面临的唯一困难,比如我们在调研期间,很多专精特新企业产生大量数据,他们也想把数据资产变现,但真正落地很难,金山没有被开发出来。还有合规,以及后续上市路线的辅导等等。把入库辅导、入库培育的功课做好,投资机构、园区、会计机构等都可以切入,帮助这些有潜力、技术先进但在各方面都还需要培育的企业。
我们广东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没有理由不把这块做好,没有理由在其他指标上落后。我觉得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谢谢。
何国勇:谢谢湛总。刚刚湛总提到一点,最近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数据资产入表的相关介绍,我们投的企业也都很关心,未来企业的数据价值如何变现,要找什么机构做咨询,像普华永道也在积极探索这方面,其实也给我们专精特新企业做了赋能。
提到赋能,我们投资机构也经常说要给已投企业做服务,但其实很少时间能跟项目企业见面。实际上,跟企业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孵化器。那胡总这边,作为广州国际孵化器,你们园区有那么多企业,是陪伴企业时间最长的,你们是如何整合资源,帮助园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服务的?
胡纯:谢谢主持人。正如主持人所说,我们孵化器产业园区本身就是创新资源以及各种要素集聚的平台,我们作为广州产投旗下的国家级孵化器,我们也一直坚持“房东+股东+管家+合作伙伴”的理念运营园区。
房东不用说了,我们通过五期的载体建设和不断更新,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好的载体环境。我们给入园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全生命周期的企业管家式服务,通过一年近百场的活动,以及一对一的上门走访,把服务带给入园企业;同时我们自己做LP,参与到上级集团的基金中去,主要投我们园区的企业,投早投小投创新投孵化。
我们不仅是房东、股东和管家,同时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共同为行业以及产业的发展去赋能。国际企业孵化器在20年发展过程中,通过利用广交会、海交会平台,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的生物医药类企业以及人才回国创业,慢慢地就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园区特色。园区70%左右都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大健康领域的企业。
围绕产业特点,在园区运营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做一些产业生态的建设,比如说通过引进、与企业共建、利用企业自建等形式打造生物医药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我们联合园区的专精特新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相关产业领域的产业研究院、产业联盟等,举办产业论坛活动。
综合来讲,我们认为园区就是一个各种创新要素集聚的平台,我们通过“房东+股东+管家+合作伙伴”的形式,希望能够把政府、服务机构、投资机构、人才、技术、资金等各方面要素都整合起来,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的、全生态的服务。这也是我们作为广州产投旗下的产业园区,除了做房东之外,肩负的为广州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扩链的使命。谢谢。
何国勇:谢谢胡总。的确,有这样园区的资源,再有这样的企业整合,才能做更多事情。今天大家也听了很多嘉宾的一些分享,现在已经9月底了,还有3个月2023年就过去了,那么我想问在座各位嘉宾怎么看未来2024年?无论从你们自身的角度去看整个大湾区,包括整个行业的机会,对于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你们有什么样的一个建议?请刘总先讲一下。
刘迪:首先说面对2024年,我们自己是比较乐观的。今年我们预期到是受疫情影响,还有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形势几重叠加下来受影响最大的一年。在明年的话,可能会迎来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新契机和新阶段。所以我们投资机构也是在抓紧时间储备,从资金层面上给这些企业提供支持。从大的基本面来看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
至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给企业提供一些建议的话,我们也像普华永道一样做过一些产业分析,我们分析发现,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以及长三角、江浙沪地区,整个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分布更多还是偏向信息技术领域,这个和当地产业环境有一定关系。而在我们大湾区,更多还是偏向大健康和制造业。我们判断这些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要进行实体落地,要跟实体产业进行结合才能释放出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和潜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带来像制造业或者6G技术产业的提升,包括向下的降本增效。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走出去,跟其他地方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交流,比如北京、南京、苏州、无锡等一系列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企业,尽快以市场换资源,借助制造业的市场,围绕大湾区现有的优势产业,形成“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产业集群,降低制造业成本,进行产业到资本的多重赋能。这是我觉得可能在下一个阶段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何国勇:谢谢刘总。那么也请湛总谈谈怎么看待明年的发展,怎么看待产业形势以及你们企业的预期。
湛宇丰:刚刚刘总的分享我是非常同意的,广东有着非常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我们一定有信心走好智能化道路,有足够的韧性去走过经济周期。
就我个人走在一线的经验来说,从去年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的确是遇到了一定困难,这是毋庸讳言的,企业的传统业务受到了阻滞和出现了下降趋势,融资难等资金方面的困难也在凸显。但我也像刚才几位嘉宾所说的,对2024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我们有底蕴,有韧性,我们有这么多新政策,比如对北交所的大力扶持。即便现在深交所、上交所上市速度可能会变慢,但在资本市场上除了北交所之外,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比如说港股也是通过各种优化措施降低门槛,欢迎企业到港股进行融资,这也给我们企业家朋友提供了不少机会。
走在产业第一线二十年,我个人感觉经济一定是有上下周期的,比如说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也走过来了,何况当时国家的经济体系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我相信在各位企业家朋友和各方专业机构的努力下,我们是有能力走过这个周期的,我们一起努力。
何国勇:谢谢湛总,对未来还是非常乐观的。胡总,也请你讲讲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胡纯:我就结合我们园区在实际运营中的一些感受来说吧。
虽然过往几年,我们都能感受到周边中小企业的承压,但我们园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熟,过去几年平均出租率都是99%,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涌现出新的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
可以留意到,专精特新企业通常都是以技术驱动、创新驱动为主,他们自己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备市场意识,比如有计划地走资本市场,提前规划、接触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我们发现这些企业走得都比较好,所以说我也坚信在大湾区政策以及各方强有力的帮助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会越来越好。
作为产业园区,我们也很有信心,我们今年在园区扩建了新楼,提供了新的场地做加速器,现在已经开始招商了,有一大半园区企业都表示有入驻意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而且我们同时在广州市的其他区域,像白云区、南沙区、黄埔区,拓展新的产业园区,瞄准不同的产业赛道,瞄准广州市战略新兴的产业方向,我们会打造不同主题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从孵化、加速成长到产业园的全链条载体服务。这是我的一点个人感受。
何国勇:谢谢胡总的分享。的确,刚才几位嘉宾也是表达了对未来2024年发展的信心.我个人也很看好2024年的发展机会,通常都说黎明是在黑暗之后的,现在大家觉得未来看不清,其实反而不一定,就像股市一样,基金也是一样,它都是一个周期。
在周期低谷,大家可能会看不清楚,但一定会往上去走的。在座几位嘉宾,有提供资本的、技术的、顾问咨询的、场地的,大家也可以和他们积极联系。今天我们的这个圆桌论坛就到这里,也感谢各位的莅临和支持。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众号ID:gd36kr 官方微博:@36氪广东 抖音:湾区会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