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 万买二手废铁,为什么还抢着要?

唐韧·2023年10月16日 08:54
现象背后的逻辑

所有的产品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

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有供给,有供给的地方就一定有价值增量,这部分增量就是利润。

为什么说很多产品解决的是伪需求?

其实要么是需求不存在,要么是供给不满足,又或是缺乏价值增量。用直白点的话说,就是没人要、没人给、没钱赚。

供需成立的产品不一定能活下来,因为价值增量不存在的话就脱离了商业逻辑。

毕竟,商业世界里靠爱发电本身就不成立。

今天想跟你们聊的一个案例对我启发挺大的,所以也拿出来分享一下。

你是否能想象,一堆 70 年前的废铁竟然被争抢拍卖出了 187.5 万美元的天价,折合人民币 1400 万左右。

这堆价值不菲的废铁,就下面这样。

细心的读者应该看出来了,这是一辆车,有大灯、有发动机舱、有轮胎孔。

的确,这堆废铁是一辆事故车的残骸。准确说,是一辆 1954 年的法拉利500 Mondial Spiders。

这辆车在当时只生产了 13 辆,这是第二辆,由法拉利创始人法拉利 · 恩佐直接卖给了意大利米兰的一个跑车经销商。

后来,这位经销商组建车队并带着这辆车参加了很多赛事,并在 60 年代中期发生比赛事故,车辆被大火烧毁且损伤严重。

自此,这辆车就以废铁的姿态在仓库中存放,至今已经快 70 年了。

原车在出事故之前,它长这样,车身是法拉利经典红色。

可能有读者会好奇,买家拍下这堆价值 1400 万的废铁想干嘛?摆在自家仓库欣赏么?

显然不是。

一切出价都是为了换来更高的利润,对废铁的需求是为了转化为价值增量更高的需求。

大概率来说,买家一定会修复这辆车,并且通过其本身的稀缺性和故事色彩转化为收藏价值。

有人估计,完全修复这辆车可能还需要花上百万美元,可以说价格不菲了。但是,从废铁转变为收藏品之后,它本身的价值也会水涨船高。

当然,这种收藏需求不是一般人能够去触达的,一定是有钞能力且对法拉利极度热衷的狂热玩家。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干脆重新打造一辆,反而要用一堆废铁去修复呢?

要理解这种不同,其实可以试想一下,在景区纪念品商店买到的复刻文物和摆在展示柜里的真品能一样么?

同理,修复一台 70 年前的经典赛车废铁带来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是不可取代的。

对于其中的需求,既有对法拉利本身的情绪诉求,也有对不可回溯历史的占有性需求。

作为供给,重金拍下这辆车去修复就能获得基于需求的价值增量。假设有一天真的被修复,我相信这辆车会重新登上拍卖会的现场,而且会以更高的价格被收藏家买下。

当然,修复重建只是一种可能性,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原物收藏,把这堆废铁当成法拉利经典历史的一部分。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需求,其实就跟我们去参观破损古迹是一样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花门票去看破壁残垣呢?

所以说,需求并不一定出于实用性考虑,还有那些通过时间和特定事件加成的情绪价值。

随着这辆车一起被买下的还有原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总成,满满的历史痕迹。

需求、供给、价值增量,这三个要素在产品中同样是成立的。

有需求没供给,要么受限于规则,要么供给成本太高。比如线上买彩票,比如用大巴车去开滴滴。

有需求有供给但没价值增量,充其量靠爱发电靠情怀买单。简单说,就是没有商业模式。

没需求有供给,这是瞎折腾。

对于这台废铁状态的法拉利来说,正因为它是一台法拉利才产生了需求,进而有了供给,还能延续出价值增量。

可如果要是一台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车的残骸,那也只是一堆废铁。

在客观物理角度同样是废铁,但它们的价值却截然不同。可想而知,人类的需求有多么的奇特。

本质上,这是一种基于共识的双向奔赴。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存在想象力,而基于想象力的共识会把原本在物理世界缺乏使用价值的东西变得价值连城。

比如说,钻石。

所以,如果把那三要素再附加一个定义,那就是共识。

需求、供给、价值增量、共识,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一个产品,你会得到很多有意思的启发。

你觉得,这堆废铁值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公众号「唐韧」主理人,《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