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闷气之“乐”

神经现实·2023年07月31日 07:18
“生闷气”,一种无声但激烈的交流方式,充斥着不被明说的“潜规则”和似是而非的表现。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开场,就描绘了一场发生在古希腊的生闷气行为。

特洛伊战争时期,阿伽门农在一场胜仗后俘虏了祭司的女儿克律塞伊丝,但随后却被迫将其释放。不服气的希腊国王转而抢走了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战利品”、一位名为布里塞伊斯的女子。于是,阿基里斯怒斥阿伽门农所作所为的不公,大声宣布自己要回家不干了,最后愤怒离场,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无所谓——阿伽门农回应——要回就回,反正我也不曾喜欢过你这个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永远不会遇到“自己的人类战利品被一名国王截胡”的经历,但是阿基里斯的境遇里,的确有我们熟悉的部分。和他一样,你很有可能生过闷气;你也很有可能遭受过其他人对你生闷气。

可是,生闷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为什么生闷气?我们又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别人生闷气?

01

让我们来细细解析一下生闷气的步骤。

人之所以生闷气,首先是因为感觉在某事上受到了委屈。有时,他们是真的受到了不公待遇;也有时,他们只是在光明正大地对自己的损失闷闷不乐。就拿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举例,2020年总统选举中落选后,他在新冠疫情危机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直接退出公共生活,开始凭空编造阴谋论、声称选举黑幕夺走了自己原本的胜利。特朗普或许并没有受到什么不公,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生闷气。

生闷气的下一步,便是拒绝交流、退出社交。阿基里斯退出了战争,特朗普退出了自己当时仍应承担的总统义务,我们一般人则有可能拒绝和生闷气的对象进行交谈。不过,在感到委屈时放弃交流,并不一定就是生闷气。只有满足了两个前提,放弃交流(withdrawal)才代表着生闷气。

第一个前提,便是沉默的惩罚意味——生闷气的人意在用自己的沉默给他人带来负面的效果,比如输掉战争(如阿基里斯生闷气时,阿伽门农的遭遇)、被疾病折磨(如特朗普生闷气时,美国民众的遭遇)、或者被人冷漠对待时的心理压力。若是没有了惩罚效果,生闷气的人便不会觉得痛快。正因如此,对一个压根不想要和你交流的人生闷气毫无意义。

放弃交流能够被称为“生闷气”的第二个前提,便是和生闷气对象进行沟通产生的效果。这乍一听可能有些奇怪,但是一个成功的生闷气的人能够向对方传递信息,告诉此人自己不高兴了,不高兴的原因怪他,他因此有义务作出弥补。

- James Kenison -

既然生闷气的人通常拒绝和生闷气的对象沟通,那他们真的能向对方传达这些信息吗?能,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其实,我们的日常交流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通过话语进行的。举例说明,说“谢谢”时,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可以表现出极其不同的含义,让这句话显得真诚或不真诚;充满善意或充满愤怒;真情实意或充满讥讽。

类似地,在被他人询问“怎么了”的时候,生闷气的人常常闷闷地回一句“没什么”——虽然他们并不明着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他们的身体语言和整体的行为却很明显在告诉旁人,有事情让他们不高兴了。要想这种非语言形式的沟通真正成立,真正让生闷气的人将自己的不满传达出去,被生闷气的对象需要能够发觉生闷气的人的异常。这也是为什么生闷气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

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被生闷气的对象究竟是如何破译信息的?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沟通的原理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20世纪的英国语言哲学家保罗·格莱斯(Paul Grice)认为,人们的交谈和对话都是“合作的过程”,交谈和对话的参与者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或者起码的一些共同的方向”。当我们将对话的彼此视为合作的对象,便可以理解一些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对话内容。

比如,在我问你“明天和我一起去喝咖啡吗?”的时候,你回答“不好意思,我女儿明天要去医院”——乍看之下,你的回答和我的问题没一点关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句对话的意思;因为我将你视为完成对话的合作者,明白你的回答是为了回答我先前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并不会认为你突然莫名其妙地开始谈起自己女儿的健康状况,而是能够从你的话语中接收到多重含义:你不能和我去喝咖啡;你不能来是有原因的;你对此感到遗憾。如此一来,一句看上去顾左右而言他的回应实则能够表达多重含义,比一句直接简洁的“不”要丰富得多。

-Yin Weihung -

02

生闷气就像是一道咒语,如果被挑明,就丢失了自己的魔力。

生闷气同样也是一种间接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非要让生闷气的人直白解释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那么大概会是这样的:“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我不高兴,只有你把自己造成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安抚我的情绪,我才会好起来。”对于生闷气的人来说,像这样把所有话都说明白是有潜在风险的。其中一个风险,便是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生气的点,并且就此展开讨论——生闷气的人并不乐意这么做,尤其当这个过程可能暴露他们本身的不合理性时,比如他们其实并没权利不高兴、没权利对对方生气、没权利要求对方既解决问题,还安抚自己的情绪。因此,完全避开语言交流可以让生闷气的人只向对方暗示自己不高兴,从而回避对事情的讨论;若他们成功了,便可以在完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促使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当然,整个过程非常需要对方正确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这便和格莱斯的“会话合作”概念有关了。哪怕生闷气的人保持沉默,他仍旧是双方对话的合作参与者——在接受这个前提后,对方必须解读生闷气的人用“假装不说话”的方法“说”了什么。

对于生闷气的人来说,回避对事情的讨论并不是他们保持沉默的唯一理由。在2016年的书《爱的进化论》(The Course of Love)中,英国当代哲学家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将生闷气的魅力所在,解释为我们孩童时享受过的“不言而喻的承诺”,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解释、就能被他人预料到并满足。他写道: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亲密关系中的对象不能准确解读我们的时候,哪怕是最能言会道的人都会下意识地不主动说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有准确的心灵感应,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我们的伴侣是值得信赖的;只有不需要开口解释的时候,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对方懂自己。

不仅如此,不只是生闷气的人的感受需要被回避,就连他生闷气的这件事本身都需要双方避而不谈。生闷气就像是一道咒语,如果被挑明,就丢失了自己的魔力。哪怕被生闷气的人充满同情心的一句“我发现你在生闷气了,让我来做些什么吧”,都有可能激起新一轮的愤怒。生闷气的本人也不能直接挑明自己在生闷气——起码在他消气以前都不行。你不可能在生闷气前先进行一番预告(比如“你让我不高兴了,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要因此生闷气”)——其实,若能对回避进行口头预告,那么生闷气的麻烦必定就减少了很多,因为预告本身就是健康、清晰、直截了当的沟通。在狄波顿编造出来的故事里,生闷气的人消气之后,除了一封简短的消息“我刚刚有点生气,不好意思”以外,双方都不应该再提起生闷气的任何话题。

- Aysha Miah-Edwards -

对于被生闷气的人来说,生气的人回避直接沟通自己的感受,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然而,并不是所有沉默的场合都会带来困扰——有时,刻意回避直抒己见完全没有问题、甚至会带来正面效果。就拿调情举例,人们在暧昧中慢慢地了解心上人是否对自己也有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逐渐了解彼此时令人激动的一部分。在这类情况下,完全诚实地交流自己的意图——比如直接和对方说:“我中意你,我希望我们能尽快上床”——风险很大,可能立刻把萌芽的情愫扼杀在摇篮里。正如语言学家佩内洛普·布朗(Penelope Brown)和斯蒂芬·C·莱文森(Stephen C Levinson)在80年代所说,一般来说,社交礼仪需要我们用委婉一些的方式表达自己(让我们回到上文的喝咖啡邀请例子,你用‘不好意思,我女儿明天要去医院’来回绝我的邀请,比直接说‘不’要有礼貌得多)。

迂回的话术究竟应不应该被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想要得到什么。若你正在赶火车、向工作人员询问你的火车在哪个站台,你大概率想要听到清晰简短的回答,而不是一个风趣的谜语。其实,被生闷气的人更像是一个赶火车的人、而不是一个调情的人:对他们来说,因为眼前有一个(不被明说的)问题亟需他们解决,不清不楚的沟通方式很烦人、也并不能带来乐趣。

被别人生闷气的不愉快,不仅来源于亟需解决的问题。被生闷气真的会造成伤害。心理学家娜奥米·艾森伯格(Naomi I Eisenberger)和她的同事发现,“社会排斥”和“肉体疼痛”的经历激活的大脑区域相同——而社会排斥正是被生闷气的对象会经历的。艾森伯格的合作作者吉普林·威廉斯(Kipling Williams)花费了数十年研究放逐和排挤经历对人的影响,他曾表示,“沉默的冷暴力”能够“有效给目标带来负面感受”。被生闷气的负面感受可以进一步促使目标解决问题,这对于生闷气的人来说,十分便利。

因此,生闷气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为生闷气的人知道自己生气的对象会配合自己。威廉斯指出,这种冷暴力“带有支配意味,因为它不需要双方同意就可以开始……一个人决定对另一个人生闷气,而后者根本阻止不了他”。在生闷气的过程里,被生闷气的人必须在没有另一方的援助下解决问题。要想解决亲情、友情、爱情的亲密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如忿恨、嫉妒、不满),能够好好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因为亲密关系的对象最可能愿意配合自己,我们反而在亲密关系中最有可能用生闷气的办法解决问题——那些恰恰最需要沟通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具体情况越是允许一个人生闷气,他在意的问题就越难用生闷气的方式解决。怪不得我们这么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生闷气。

-  Dave Cockburn -

03

生闷气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策略,帮助弱势的一方达到目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生闷气的人很幼稚。孩童常常会遇到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水平无法解决的烦恼,因此生闷气的孩子常常可以招来反应迅速的家长,为自己提供安慰和帮助。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被鼓励开始使用语言表达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点上来看,生闷气似乎是仍旧在学习生存基本技能的人才会做出来的事。成年人不应该靠别人耐心地发掘自己的烦恼、然后还靠这个人替自己解决问题。

不过,有可能生闷气的人本来就在经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有时候,人们选择用生闷气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觉得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正如心理治疗师卡特里奥娜·罗特斯勒(Catriona Wrottesley)所观察到的,生闷气通常是一种防御手段,用来避免“直接表达自我感受和需求所带来的不好结果”。

生闷气同样可以防止一个人的自我感受被当面反驳否认。因此,它可以给没有独立能力、脆弱的人赋予权力。在心理治疗师温迪·德莱顿(Windy Dryden )1992年写的书《不可思议的愠怒》(The Incredible Sulk)中,作者描写了10位经常生闷气的女士(她们中的大多数是家庭主妇)。其中一位这样说道:“你会觉得自己像一个面对家长的小孩,小孩永远不可能吵赢。但是生闷气的时候,你反而获得了某种地位、某种力量。”对于没有经济独立和其他方面独立的人来说,生闷气可以被视为是达到自己目的的少数手段之一。

类似的逻辑在18世纪也被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起过:

在很多国家,女性被奴役着,和她们高贵的主人不同、她们不能独自拥有任何财产。虽然男性可以合作使用暴力维持这种恶劣的暴政,女性们通常可以使用充满内涵的话语和独特的魅力打破这种暴虐的同谋,因此和另一性别的人享有社会上相同的权力和优待。

生闷气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策略,帮助弱势的一方达到目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对生闷气的行为如此厌恶?我们从不会听到亲密关系咨询师或者相关的专栏专家建议人们用生闷气的办法解决问题。《华盛顿邮报》在1982年的一篇专栏文章倒是一个独特的反例,它的作者是礼仪专家朱迪斯·马丁(Judith Martin,也称“礼仪小姐”)——她将生闷气形容为“有效的社交工具”,“是弱势一方对抗强势一方非常理想的手段”。然而,文章虽然以一位年轻的不知名“生闷气专家”的口吻传授了很多生闷气窍门,整体的行文语调却像是在进行挖苦和讽刺。或许,生闷气的行为如此不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个事实:生闷气的人换取权力的代价很高。他们通过切断交流来获得谈判的筹码,但是在不交流的情况下,谈判本身十分难以进行。

- Eva Bee -

在上文中,我一直把生闷气的人描述为需要帮助来解决自己问题的人——但是在一些更邪恶的例子里,事情完全不是如此。生闷气可以强迫对方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因此可以被施虐者用来削弱对方的权力、利用对方。罗特斯勒指出,不论是在恋爱关系还是在亲子关系之中,生闷气都可能成为“强制性控制”的手段。“强制性控制”是在英国境内和最近的美国加州都成立的一种刑事犯罪类型,其在慈善团体“妇女援助”(Women‘s Aid)的定义中,意为“通过孤立、剥削、剥夺自主权、限制日常行为的方式,使一个人失去独立能力”的行为。施虐者生闷气时,目的并不是解决某个问题,而是控制对方、威吓对方。

生闷气能够奏效,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真正实现交流的目的并不只取决于交流的内容,也需要合适的方式方法——在更鼓励人们有话直说、直言不讳的文化里,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我认为,我们对于生闷气行为的厌恶,部分来源于它的隐讳,部分来源于它的高风险。不论人们怎么看待它,在关系不和的两方争斗时,总会有人选择生闷气来占据上风。

和其他间接的沟通方式一样,生闷气是很难被参透的。我们都知道生闷气这个概念,但是我们很难准确地描述它的定义、它的原理、它发生的具体原因等。我们对生闷气的了解实在太少,因此很难形成大众所接受的标准、来判定生闷气究竟合理与否。什么时候生闷气是正当的、什么时候生闷气是一种霸权?当生闷气的人拒绝说话的时候,他们生气的对象又该如何分辨自己在经受的是哪种“生闷气”?乖乖配合生闷气的人不仅需要非常多的耐心,同时也需要十足的信心、相信对方绝不是在利用生闷气的手段操控自己。可惜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做不到那么肯定——被生闷气时,我们总会担心自己被当作了出气筒。

04 后记

Dora:我算是个口齿伶俐的人,但也时不时会对周围的人生闷气——不过在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我从未对生闷气这个行为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原来生闷气的内在逻辑也涉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权力动态的体现,甚至会带来疼痛的感官体验。不知读者朋友们会不会和我一样,从此在自己生闷气/被别人生闷气的时候回想起这些内容呢?

光影:与生闷气相类似的,还有摆臭脸、说反话、指桑骂槐、讽刺、冷战等等,你中招多少?发生频率如何?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无声却激烈的被动攻击方式,也是掩盖真实诉求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亲密关系的初期,它们作为情侣“游戏”,或许彼此都乐在其中。但这个游戏,只要一方退出,就可能带来无法修复的伤痕。而若这种游戏无休止地进行,也容易构建起“脆弱”的相处模式,陷入重复过往举动的循环。作为究极直男,还是奉劝朋友们,不要畏惧冲突,更不要用回避绕开矛盾。彼此表达诉求,两相平衡,才能持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Rebecca Roache,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讲述产品和人的关系。

2023-07-3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