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送你一篇黑鸡汤
大家好,我是老李,从事金融行业超过20年,一个世俗意义上还算「成功」的中年人。
六一到了,Kindergarten Green邀请我聊聊作为井井有条的大人,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和感悟。我觉得他们找错人了。
我不是个井井有条的大人。事实上,成年之后,我始终行走在混乱中,努力摸索规则和边界。我不知道这些对别人来说有什么意义。
但他们很坚持,我决定讲讲我的故事。
短暂的高光时刻
从哪里讲起呢?要不从看上去一个很辉煌的时刻开始吧。
十来年前,我在香港做投行。这是我拿了全部家当读了MBA,又花了几乎一整年时间做全职实习后争取到的工作。但金融危机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香港五年,我从来没有周末,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加班晚了、困了,就去公司厕所眯一会儿,醒了继续干。第一年下来,我胖了10多斤,因为每天加班就吃肯德基、喝可乐,要把加班餐补用尽了才罢休。我太害怕被裁员了,因为我需要工作,需要赚钱。
当时我的工作是帮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那会儿这个领域的项目刚起步,很多同事还没建立起信仰,老板也一度想拉我去做传统行业,但我不愿意。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关注互联网,我坚信这才是未来,才是属于我的机会。
我在等着证明自己。那一年,总算等到了。
我成功pitch到一个比较大的互联网项目,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帮助它顺利发行。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最终定价和融资额,截至发行时刻,它是美国市场规模最大的IPO,甚至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也排得上号。认购阶段,投资者极其踊跃,我们甚至在上市前上调了发行价。
敲钟仪式前,我一个人飞回了香港。登机前,手机里塞满了祝贺短信。我看着舷窗外的一切,心里涌起一种非常复杂和惆怅的情感。我多牛逼啊,主导了这么一个大项目,一切都如此成功,每个人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以后可能很难再碰上这么大规模和影响力的项目了吧。
落地后,我迫不及待掏出手机,发现股价破发了。高光时刻只持续了短短十几个小时。手机一堆未接来电,还有很多来自投资人的短信,想象一下里面的语气和用词吧。
此后数年,公司股价都再没回到发行价以上。
也是在那一年,我辞职了。
一方面,我已经把一个TMT banker能做的工作都做了。8年,从上海到香港,重组、上市、上市后再融资、收购、分拆……我可以毕业了;另一方面,我真的很困惑,价值评判体系开始崩塌。
说起来可能很少有人信,做投行的时间里,作为「卷王」,我大部分时候非常快乐。
我在一个熟悉的话语体系和评价机制里做到了最好。我出差都是飞公务舱,住的都是五星级酒店,做的都是1亿美元以上的融资项目。我和其他banker一起做项目总是能赢,只要公司布置了任务,我一定不睡觉,赶在对家投行之前,把材料发出来。
没有客户不喜欢我,没有老板不喜欢我。
我是真心相信这些很重要且有价值,就像认为每天睡三个小时很有意义一样。如果世界有一套既定的运行规则,当时的我对它的理解是非常扭曲和狭隘的,忽略了很多真正重要的事情。
看似辉煌的时刻,成了一个转折点。作为banker,什么东西最重要?当时我觉得帮公司发行最高的股价、融最多的钱最重要。我也做到了。但公司业务没有越做越好,投资人都亏了钱,只看股价、融资金额,真的有意义吗?
关于人生的困惑,在辞职那年达到顶峰。
别人家的孩子
学生时代,我一直都是井井有条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初中学习成绩特别好,基本都是年级第一,拿过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最神奇的是我当时挺胖的,竟然还有文娱特长,唱歌特别好听,号称小版尹相杰。不仅人缘好,老师们也都很爱我,让我当了学生会主席。
我觉得自己简直是天选之子,每天走路都生风。
因为拿了数学奥赛奖,一所市重点高中免试录取了我。犹豫很久之后,我还是决定去更好的平台。
市重点牛逼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一下子压力很大。记得第一次考试,全年级200人,我是6、70名。这世界上怎么忽然多了这么多学习好的人啊?一下子没了好学生光环,之前初中一起过来的同学也跑去跟别人玩儿了。
原本外向的我开始慢慢不爱说话了,歌不咋唱了,活动也不愿参加了,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
卷嘛,卷啊。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就又是年级第一了。
高三的时候,我被学校保送推荐到了上海的一所重点大学。也不懂选专业,我爸帮挑了国际贸易。我老家那边外贸生意挺发达的,想毕业后能回当地找个相关工作,收入待遇和发展前景都很好,当时挺流行的。
我没去过上海,连省都没出过,对职业前途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特别兴奋,这是人生意义上第一次远行。我要独立了,要当大人了!
我当时特别渴望长大。我文学作品看得很多,初二就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看完了,中国先锋小说,什么莫言、王小波、苏童、叶兆言,都看完了。虽然还没能实践,但可以充分幻想。
大概因为我属于应试教育里的「优胜者」,安全感很强,认为自己和读书时候的规则是高度契合的。时间长了,反而幻想打破规则,幻想生活变得更加戏剧化的各种可能性。
去上海读大学,是成为大人的起点。
初入社会的尝试
大学竞争比高中更激烈。我花很多时间上自习,无法忍受进不了年级前列。但除了读书,我开始发现一些别的好玩的事情。
我当时有个爱好是攒电脑。把芯片、显卡、内存放在一起,点亮、装系统,和升级打怪没有区别,特别好玩。而且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遨游很奇妙,我很多时间都花在学校BBS上严肃讨论和灌水上,就觉得信息才是未来。
但攒电脑特烧钱,所以得赚钱。我英语挺好,就帮人做翻译,出书,出了3-4本书,还当过家教。
我就在琢磨,有什么事情,能把几个爱好结合到一起。如果能通过互联网赚钱养活自己,应该是件挺牛逼的事儿。那会儿是千禧年初,我幻想自己成为下一个新浪、搜狐、网易,实现财富自由。
我做了一个在当时很离经叛道的决定——毕业后不找工作,自己创业。
但我压根没接触过社会,得先去看看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大四我翘了一年课,去了一家国际知名电脑公司实习,看人家怎么工作,怎么画PPT之后,我觉得我可以了。
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想做一个语聊产品,类似今天的YY。那时甚至都没有什么风险投资,我一个亲戚认识杭州一个磁带厂厂长,我们就准备了一份BP,兴冲冲跑去找人家。厂长请我吃了顿饭,看了看重点大学的学生长啥样,听完了融资计划,就让我们回去了。
画PPT、融资、被拒绝……剩下的时间,我每天泡BBS,疯狂灌水,基本就是个社会闲杂人等的状态。持续了三个月,我觉得这样下去实在不行,就开始找工作。
我发现了一个校友做的to B公司在招合伙人,主要工作就是写商业计划书、介绍公司和找客户。这活儿我行啊,去聊了聊,大家一拍即合。第一次领工资的时候,我特别开心,终于不用再花我爸的钱了。
谁知公司做了一年又倒闭了,因为想要把B端业务互联网化,需要烧钱了。我又变成了融资负责人,但融资不顺利,最后烧钱烧不动了。在风险投资不发达的年代,开公司做生意还是要赚钱的。
为什么连续失败了两次?回过头看,我不认为当时的自己懂商业。我只是读过几本商业书籍、写过商业计划书,会吹吹牛,完全不知道商业的本质、价值、PMF……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毕业后晃荡了两年,我发现社会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我非常习惯学生时代二维的分数体系,但在没有明示规则的三维社会里,我感到十分混乱,不知该如何立足。而彼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但我很感激那个时代,它给非常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者保留了一席之地,现在可能会比较难。
两次创业,给了我一个启示,也许画PPT、写商业计划书才是我的长处,而我能想到的通过画PPT赚最多钱的地方,就是咨询和投行。
我开始找这方面的工作。应聘过麦肯锡的「PPT组」,但人家没要我;后来尝试了一家投行,顺利入职了。干了几年之后,我攒了一些钱,希望能去到更大的舞台,于是去读了MBA。
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不井井有条的大人
离开投行后的很长一段日子,我是迷茫的。投行依然是个二维世界,有一套让人熟悉的评价体系。而当我再次回到当年创业的社会上,依然需要奋力寻找和适应新的规则。
之后我做过很多和投资有关的事情,一级、二级都有,也加入过自己觉得非常优秀的公司。赚过钱,也亏过钱,有过新的高光,也有过更惨烈的低谷。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
★了解这个世界是相对容易的,但改变、说服和影响他人接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很难。比如让所有人承认「地球绕着太阳转」可能就需要两百年的时间,而先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会成为先烈
★ 努力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不是充分条件。很多时候你付出100%努力,也无法获得希望的结果,可你仍然要努力
★ 做投行经常是悲观的,在存量博弈里面卷,希望在某一个时间点做优化,并希望尽快完结项目;而做投资需要永远乐观,相信增量,愿意等待
★ 你可以为投一个公司分析出很多逻辑,但需要接受经常会出现新的变量,变量会改变原来的投资逻辑,让过往的分析一文不值
★ 成为大人是在混乱之中寻找规则与属于你的定位。在社会话语体系下获得权力,就意味着你对别人有更大的影响力,但需要谨慎使用。强者的权力要以弱者为边界,使用影响力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
★ 你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很多理由,也确实会有很多理由。但没什么用,因为大部分人只看结果
40岁之后,我开始滑雪了。我问自己:如果没玩过,会后悔吗?答案是会。我是先系统调研了一圈「滑雪适合什么年纪」「摔伤了该怎么办」之后,才开始玩的。这是个非理性的决策,但我希望在理性范围内,尽可能保证它可行。
我也喜欢看电影、骑车、跑步……都是些和自己较劲为主的爱好。这也是年龄增长带来的「礼物」——用更小力气,获得更大力量,因为不得不对体力斤斤计较。但没关系,没准儿生活质量比年轻时更好了,也更能享受过程的乐趣了。
时至今日,我也称不上一个井井有条的大人,每天从睁开眼的那一刻起,几乎都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混乱。但我越来越确信,这就是大人的世界:在混乱中寻找模糊的边界与规则,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尽力生存下去。
End
老李是我们虚构的一个人,但他的故事里融合了周围不少朋友的真实人生。不必追问老李是谁,因为每个中年人身上,可能都会有他的影子。
成为大人,就意味着你拥有了井井有条的人生吗?
恐怕,小时候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井井有条,规则和反馈机制都非常明确。你知道考60分和拿年级第一分别意味着什么,只需要按照规则行事就可以了,这始终是二维的。
成年后进入社会,你会发现单一反馈机制不再奏效,要考虑的事情变多了,努力未必就能成功。你需要寻找新的规则、理解如何在三维的社会里更好生存。这个转变过程很痛苦,可能每个人都会迷茫,走过弯路。这没什么。
再往前走,你会接受大人的世界大多时候都是混乱的,你主动适应它,可能有机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存下去,并有机会产生影响力。你甚至有机会和其他参与者一起,创造新的规则。整个体系也因此变得更多元化了。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它并非要井井有条。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你能意识到单一规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长大之后也许会更快乐,或者,更早快乐。
六一快乐,长大快乐!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Kindergarten Green”(ID:KindergartenGreen),作者:绿色幼稚园,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