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难怪你们退出困难

J姐·2023年04月21日 12:52
走一步看一步,永远退不出去。

最近几篇标题党的文章广泛传播在整个投资圈,“我们现在只投能上A股的项目”、“如今上不去的港股,是他们曾经所看不上的”、 “投项目的人走了,投后怎么做”。

存量项目的投后退出,一直以来都是让基金头大的问题。这几个标题党文章瞬间又成功贩卖了几把焦虑,明明是道多选题,硬生生地被卷成了命题作文。退出的解决方案能IPO都不够,必须还得是A股IPO!GP们愁眉苦脸度日如年。

我们持续接触了很多PEVC,都表示存量项目退出问题亟需摆上日程但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管理人对于资本市场近期的形势都很清楚,IPO肯定满足不了,大部分存量项目得走其他退出路径,但是具体怎么做,基金管理人也不清楚,毕竟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投资和并购重组是两个不同细分专业领域

我们看到太多的文章,都是从基金本身角度在谈退出问题,此篇,J姐从FA的角度,闲聊一下大部分基金在投后问题上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

IPO 不等于投后退出的能力

先说个数据,投中统计2022年1-11月,共有432家中企实现IPO上市,其中335家上市公司身后有VC/PE机构背景,渗透率为78%。国内头部的15家机构,平均都有超过10个以上的IPO项目退出。从PE/VC通过A股IPO退出的渗透率上来看,已经达到了近几年以来的最高点了,但大量被投项目仍然面对严重的投后退出问题。

头部投资机构在国内股权投资市场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集中,他们确实不需要过多担心退出问题,一年十几个IPO退出,可以覆盖整个基金其他存量项目的收益。问题是,非头部的基金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2022年,设立新基金的机构就有3500多家,大部分的机构不具备头部基金在IPO项目上的渗透率,那么对于这些非头部机构,在投后退出问题上,更多的要考验他们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和随机应变能力

能够投中可以IPO的项目,展现的是GP团队在投资领域的专业能力、以及机构在龙头项目份额上的话语权,这个并不能说明投后退出的能力。就好比德州扑克中,拿了AA或者KK , 手牌能帮你提高赢的概率(当前市场情况和德扑一样,AA KK都不能稳赢) ,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拿到的并不是顶端范围的牌力,这时就要考虑位置、对手、牌面发展以及自身筹码情况,随时作出应变策略。真正考验基金退出能力的,是需要在非IPO的情况下,通过多种交易方式,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最佳时机对接资本市场。

GP的核心决策者,对资本市场的认知能力,是关键。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既要又要。。。

事实是在我们接触的很多机构中,基金管理人可能是个很好的投资人,却未必是一个好的资本市场操盘手。他们对资本市场认知仍然停留在过去时,对于这几年行业赛道受众市场的差异化选择、港股市场的变革、以及A股全面注册制后时代的变化趋势都存在落后的心态。这造成了其所管理的基金在面对存量项目退出问题时,是极其被动的。

前阵子接触了一家基金,沟通投后退出问题,他们的存量项目中30%是互联网软件,20%是新消费,20%生物制药。基金管理人对港股市场是完全陌生的,至少对于港股市场在2018年以后整个行业赛道的转变上,都没有太多的了解。仅从这个基金的配置赛道来看,都是这几年港股市场的核心行业,融资、流动性基本集中在这里, Saas平台、企服行业上市、并购、借壳案例有很多,反而在A股退出是困难的。这两年整体市场估值回归,行业赛道周期最佳窗口期都快过去了,仍然后知后觉,基金核心管理人自己的信息和认知受限,导致基金存量项目错失市场和时间窗口。

GP们在退出问题上,主观先行地给自己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我们是人民币基金,境外市场不方便退出”、“并购成功率低,估值溢价不高”、“港股估值低,还是等着上A股”、“美股不确定性太大,不能去”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具体的估值收益、市场环境等都是要根据单体项目设计相应的方案,也不要指望一次交易就获得所有预期收益。当GP们天天听到和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这些条框时,其实已经晚了,那些主动拥抱市场变化机会窗口的机构早就提前获得收益了。

如果人民币基金的策略局限在只能在A股退,那我只能说:Good Luck。现实是很残酷的。

比如2019-2020港股物业板块兴起,多少内地房地产企业做拆分上市,在高估值和流动性中获利的是最早嗅得先机的一批,越晚估值收益越小。后知后觉的,发现估值预期越来越低,开始抱怨港股流动性差、估值低,不去了。实际原因是你没有穷则思变,不要总拿市场找借口。人性就是这样,成功的话少,抱怨的话多,可怕的是你永远活在抱怨中。

基金管理人要打开和提升自己的认知格局,不要因为不了解而拒绝了所有潜在可能性,否则能够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少。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机会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先给自己的思维画个圈,那么你已经落后于别人了。

对被投企业的判断,过于乐观

去年整体股权投资市场,面临大部分的明星项目估值打折,LP GP都着急啊。当年也是抢着要份额才投进去的“好项目”,估值上不去,烧钱烧的严重,同样面临退出问题。投资人对自己的项目,多少带有“护犊子”的家长心态,说起来都是“我们根本不担心IPO”、“我们这个项目必须得是科创板”、“先拖着吧,等市场好点了,A股IPO肯定没问题”,实际情况往往存在较大的偏差,因为过于乐观,该出手时不出手,错失最佳时间窗口的选择。

泡泡玛特(9992.HK)于2020年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2020年12月登陆港股,首发融资50多亿港币,市值破千亿,在此我们先不讨论商业模式以及后续市值缩水问题,在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整体面临疫情压力的低谷时期,能够提前对接资本市场,融到足够的现金做储备,这个已经超越了大部分项目。但凡这个时间点再晚一些,首发市场也很难给出这样的估值,疫情三年的影响,没有现金储备,估计日子更难了。

基金的惯性思维模式中,主要是以IPO退出、一二级市场估值差作为核心收益目标,所有低于这个目标的都认为是难以接受的选择,所以会出现大部分机构宁可干等,拖着,也不愿意提前布局其他备选方案分阶段逐步实现收益。注册制时代的资本市场,IPO成为常态化,但是估值、发行质量都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如果还按照过去市场的预期作为参考,只会越来越被动。

其实和投资一样,赛道的估值也有周期,资本市场也一样,时间点的把握是关键。基金在面对投后问题时,需要客观、理性的梳理项目退出节奏,有些项目真的拖不起。

投后管理,和投后退出不是一回事儿

基本上机构都会有投后管理部门的设置,但大部分的投后管理部门做的还是政管理工作:处理、跟进和对接所有被投企业的发展情况、财务数据以及其他所有信息。看似每个基金都在做投后管理,但管理结果很差,项目依旧退不出去。

我们接触有不少基金,在持续的招聘能做投后退出、懂资本市场的岗位,可基金管理人自己都不知道要招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想想看,项目退出的解决方案里首先涉及到资本市场的选择。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市场,IPO以外的退出方式包括并购、借壳、其他重组方式,需要在资本市场有充分的买方、产业资源,具体到执行方案,需要根据每个不同项目做相应的交易方案、对接、谈判工作。这里面涉及到多少个细分的专业领域,细分到行业、细分到资本市场,又了解企业、又具备广泛的资本市场资源,以及过往并购实操案例。你说,这样的人,好找吗?如果GP决策者不能在投后管理环节扭转传统思维和方式,即使有这样的全能人才,也未必留得住、干得好。

基金和企业,在退出问题上,很难一致

结婚容易离婚难。一方是奔着婚姻美满过长久日子,一方是从结婚那天就想着何时离婚、并且离婚还得分一大笔财产。这样的关系是天然对立的,平静掩盖不住波澜。

基金的目标是在有限时间里,寻找最高收益的可能性,比如IPO后基金就撤了;然而对被投企业来说,他们要做的是一个极长周期的事情,即使IPO了,也仅仅是企业发展中的某一个阶段。因此,所谓的“项目退出”,对于被投企业而言,只是在履行一项“义务”,积极性和配合度会高吗?

很多基金在被投企业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尤其是明星赛道项目,基金所投份额比例不高,那么会更难磨合。我们见过很多情况,基金在退出方面的想法和被投企业很难达成一致。基金说现在就去港股上吧,被投企业说我们得上科创板,基金说现在寻找个并购机会吧,下轮估值困难,被投企业说,我们再等等可以去美股上。

所以,在投后退出问题上,基金最应该做的是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寻找多元化退出方式,不断和被投企业沟通,抓住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点和条件,对接资本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跨境J姐”(ID:kuajing_j),作者:J姐,36氪经授权发布。

+1
2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港股/并购市场、资本运作案例资讯

下一篇

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价格低廉的中国和韩国的厂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香

2023-04-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