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见底的港股,叠加了数据要素的buff

时氪分享·2023年01月12日 10:00
曾经叠加的数据要素buff,现在也未冷却

没能在古巴比伦看到汉谟拉比法典,但却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看到了数据确权。

数字经济,一个单靠名字就足够诱惑的概念;政策与核心公司,如万花筒般出现;红头文件用印章刻下了永远,似乎在告诉港股TMT投资者,不必再去查找作古的历史高点2021年。

因为,港股龙头科技公司的春天不必像A股一样,等它回到3700点。

我想去了解数据确权,60%的政务端数据作背景,无形资产重估做铺垫,企业端放量如连绵不绝的草甸。这样的画面,应该配得上政策层的心愿,比如在土地和税务之后,成为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来源。

如西方资本市场的价值链重估,手握定价权登上祭司神殿,拉满刻着数据要素的弓箭,这便是港股金融SaaS公司探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01 曾经叠加的数据要素buff,现在也未冷却

自从去年底开始,AH股信创、数字经济、互联网等相关板块,就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推动下,出现了久违的大涨。从本次上涨的大背景来说,政策对于数据作为资本要素的认定,也重塑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而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蕴藏了巨大的价值。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45万亿,其中数据要素目前占比超过1%。自从2022年1月“十四五”数据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到2025年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之后,有关数据要素、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便接踵而至。

直到2022年12月19日重磅政策文件中,明确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初步搭建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提出20条政策举措开始,场内资金对数字经济产业压抑许久的热情,终于达到了最高潮。

在资本市场,数据价值更是被无限放大。比如拥有消费者购买记录的百货公司,虽然还处于电商取代线下的衰退趋势中,但投资者还是兴奋地给了“估值重构”的机会,2013年7月份曾有过股价快速涨一倍的战绩。而最“得势”的当属金融IT公司,当年通过收购信息服务公司的方式,每年为企业用户发送量超过100亿条短信。而这每一条短信,在投资人眼里都是金碧辉煌的“数据资产”,叠加2015轰轰烈烈的杠杆牛buff,行业中甚至出现涨幅百倍的大牛股。

根据申万宏源测算,如果全行业1%的数据能够交易一次,则直接带来的净利润超过150亿人民币,其中银行及非银金融占比将近20%。

而在交易中心可供交易的数据当中,征信、企业经营画像、数库产业链图谱、风险模型、AI盈利预测等和金融机构相关的数据要素,必然是数字经济板块中,最受资金关注的分支。而在去年12月9日出台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及对于符合条件的数据资源,企业内部使用确认为无形资产,外部交易确认为存货。这就将在经营层面降低原有记表带来的费用端支出,增厚上市公司业绩。

而在产业链层面,由于政策规定除1级数据有公共传播属性之外,2级数据通常在组织内部、关联方共享和使用,需得到相关方授权后才可向组织外部共享;3级数据仅能由授权的内部机构或人员访问;而4级数据仅能在受控范围内经过严格审批、评估后才可共享或传播。

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的产业及投资重点,将会集中在数据确权以及隐私计算方向。

02 更成熟的港股,没有任何公司的上涨只因“人情世故”

作为投资人,行业逻辑终归要落实到盘面的K线波动,才能在交易层面赚到钱。而决定这个传导过程的关键,就是场内资金“认不认”。尤其是在机构化程度更高、外资边际影响更大的港股,所有的大幅反弹上涨都一定是有原因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轮港股反弹的主要参与资金以北向(外资)为主,其不像A股的公募基金,会时不时受到窗口指导等。

(来源:Wind金融终端)

因受到互联网监管、疫情、美元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此前港股市场风险偏好及贴现率持续受到打压。自2021年高点至去年10月31日最低点,本轮恒生科技指数的跌幅高达75%,上市公司股价普遍遭遇“脚踝斩”。

如果一家港股公司此前跌幅小于恒生科技指数均值(75%),并且在底部区间进行了回购,后续在本轮反弹中跑赢指数,大概率说明——场内资金认可这家公司属于当下最热主题中的核心标的。毕竟做投资,画图的人要远比看图的人重要,此处无需赘余。

根据此选股标准,为数不多的港股公司中出现了百融云-W(6608.HK)的名字。而在交易软件中,“金融SaaS、数据要素、金融信创、回购概念”等关键词赫然在列。

根据公告显示,这家垂直型金融SaaS龙头公司自2018年以来,已经实现持续盈利。2022年三季报显示,百融云创实现营收14.87亿元,同比增幅25%。经营上的成绩源于公司自主研发的AI技术平台释放的数据要素价值。

其中,百融云创第一大业务“智能分析与运营”的核心客户数达到180家,同比增幅13%;核心客户留存率达到95%,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核心客户平均收入为325万元,同比增幅达到26%。

智能分析与运营业务,是指百融云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帮助银行等金融业客户,对风险进行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发展,以提升普惠金融的经济效益。此业务贯穿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包含贷前信用分析、贷时审查控制、贷后监控管理直至贷款安全收回。

金融机构在数据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大量个人用户信息,受到的监管严格要求;二是机构自身业务积累的数据资产和商业机密容易泄露。而利用隐私计算来进行数据要素确权,金融机构可以在不泄震源始信息的前提下对客户进行联合的精准画像,在信息评估、产品推荐等场景下有效控制违约风险,提高业务效率。

在以联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路径,逐渐取代密码学路径和硬件路径,成为隐私计算的主要方向之后,百融云创自主研发的隐私计算平台Indra便成了护航隐私、助力银行数智化的关键。Indra的整体架构由基础资源层、中间件服务层(管理单元、计算单元、联邦学习)及应用层组成,包含基于OT的PSI和联邦学习两大部分,其支持最大的求交数据量集达到10亿*10亿。

那么关键来了,港股毕竟是流动性相对较差的离岸市场,所以找到放量后的右侧底进行交易才更安全。毕竟商业模式再清晰、业务和业绩再出色的公司,也一定要落实到交易层面来挣钱,这样好公司才能是好股票。重点是场内拥有决定权的资金——认不认。

(来源:通达信金融终端)

上图可见,放量、反弹阶段内跑赢大市,均已实现。交易层面已经确认。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