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重新校准市场的坐标 | WISE2022 新经济之王大会

兰十一·2022年11月30日 14:36
重新校准市场的坐标
如是金融研究院
股权融资北京市2017-12
管清友创办的金融研究院
我要联系

11月29日-30日,36氪WISE2022 新经济之王大会顺利举办。

今年,36氪将大会主题定义为“Long China Long Innovation 守望中国 保持创新”,大会将聚焦新能源、SmartEV、新消费、投资人、硬核科技、数字化、XR与元宇宙和机器人八大热门赛道,汇集数字化、企服、新能源、新消费、双碳、二级市场、商学院、创变者等10大分会场。重磅推出“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人物”、“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企业” “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焦点产品”三大年度名册。全方位展望新经济领域的趋势动向,探索新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

大会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先生为大家带来了《重新校准市场的坐标》 的主题分享。管清友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适应百年变局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下为管清友的演讲实录(经36氪编辑发布):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块交流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创新投资的问题,我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来做一个分析。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短期的维度看还是长期的维度看,中国经济增长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抛开这些情绪化的判断和分析来真正理清中国增长的挑战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未来的机会在哪里,趋势是什么。

我们先从短期来看。

中国的增长在2022年确实跌宕起伏,原定的5.5%的目标看来无法达成,原因很多,既有外部供给的冲击,当然主要还是对于内部需求不振,需求不足、需求萎缩,疫情防控的冲击还在持续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2023年,中国会遭遇到外需的下滑,欧洲的衰退已经开始了,美国的衰退也正在路上,所以中国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这个稳增长的措施分为两段。

一段就是今年3、4月份疫情防控升级以后,一系列的措施、组合拳。主要是希望把经济下滑的这种压力减缓,支撑住经济的这种恢复。

这种情况在三季度基本告一段落,该打的子弹已经打出去,该用的政策基本也用上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这种调整,我们看到三季度的增长要比二季度明显好转,但是这还很不够。

10月份中央会议以后,我们看到经济增长其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面我们既要持续进行疫情防控的优化,同时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目前中国稳增长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稳住房地产,所以针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稳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先是全局性的疫情防控优化工作的20条,这个至关重要,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优化20条的落地,以及对于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优化肯定是相对于之前工作的一个升级,尽管会有反复。

同时,我们看到金融支持地产政策的16条措施出台了,各大商业银行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支持也陆续开展。也就是说从融资端不但是保交楼,而且对于房地产政策的融资已经是开启了闸门。这个至关重要,也可以说房地产从企业主体这个角度,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从金融对于房地产支持的这个角度来讲,那么事实上整个房地产金融政策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其实房地产政策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已经在陆续调整,因为当时已经发现有一些问题,一些房地产企业陆续出现爆雷、出现风险,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系统。

可能我们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点说,似乎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房地产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这种影响,目前应该说对于过去的一些政策在进行调整、纠偏。转折点实际上发生在今年三季度,就是由去年四季度以来支持各地因城施策,也支持金融机构针对于需求端放松,转向了中央管理部门整体的调门转换,整体协同。表现在政策的层面,就是金融支持地产的16条措施。

可以这样说,中央管理部门整体的转换调门、调整政策,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对于整个经济的企稳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来看,供给端开始调整,最坏的时候确实可能过去了,但是需求端的恢复可能还需要时间。

因为这一轮房地产的调整确实是多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最后导致一个长达2年时间持续的低迷,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见到底这么一种状态。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房地产它不是一个完全的产业部门,其实它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管理具体产业的思路去管理房地产。

需求的恢复需要时间,需求的恢复又需要很多其他因素的配合,主要是疫情防控优化能不能继续升级,人们信心的恢复、情绪的恢复也需要时间。总体而言,房地产即便是需求恢复,我们看到和过去20年我们经历的这种高歌猛进的时代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的了。

那么对于2023年的增长来讲,目前供给端的这种调整、调门的转换,我觉得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这个对冲明年外需的下滑企事业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看到短期我们遇到的情况。

总体而言我们会遇到外部需求的下滑,内部动力不足,现在房地产开始企稳。2023年的增长,其实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对比。实际上外需下滑在今年下半年我们已经观察到,不仅仅是中国,像韩国、越南、日本也都出现外需下滑,这是一个趋势性或者是全局性的状况,对此中国其实已经看到这个趋势,也在做各种准备。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适应百年变局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这样说,我们选择一条创新之路、创新驱动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经济模型,我们不能永远只是在产业链的低端,我们一定要实现产业逐渐的升级。

当然了,这个升级过程困难重重,这里头其实机会也非常多。现在我们总体上处在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当中,这个里面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很多企业、很多机构会被淘汰,无法适应现在这样一个局面,一些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机构又会如雨后春笋般生发出来,这个我们不用怀疑。

困难重重要冲破确实非常不容易,可以这样说,未来10年中国就像我们说一个人一样,他要实现惊险的一跃,是要实现自己所谓的蜕变。要同时解决产业升级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要跨进去的问题、要解决产业链的碎片化问题、要解决脱钩的问题、要处理好中美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等诸多问题,确实挑战很多。

能不能实现呢?我想从内外两个角度和和大家一块探讨。

我们从中大家也能看到我们会遇到哪些风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这种国际板块对撞,一个大国经济模型经济结构在调整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机会,从外部的情况来看,官方层面的判断是百年变局这个已经发生了,无论是中美关系出现质变还是在2022年大家看到的俄乌冲突。世界在变而且变得面目全非,我们都不太清楚、不太认识,冲突加剧、市场波动加剧,经济学家们判断整个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从过去所谓的大缓和、大繁荣的状态逐渐过渡到高波动、多冲突的状态,我想这个趋势可以形成共识。

所谓脱钩论,产业链的重新布局论,产业链的碎片化问题怎么看,脱钩论我觉得是一股强有力的思潮,一些西方大国的国内确实有这种跟中国产业脱钩的思路也有很多实际的举措,甚至这对中国企业,对一些特定技术产品“卡脖子”的政策也已经出台了。

那么能不能脱得了钩?一部分是能脱钩的因为它会有限制,当然能不能彻底脱开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应对,比如说芯片、光刻机,大家知道这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可以独立完成的,它是人类工业文明的智慧结晶。它需要多个国家、多个产业、多个产品的合作。

所以这里面对我们而言面对“卡脖子”技术的问题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可以撬动这些板块,尽可能的减缓甚至消除各种“卡脖子”的压力,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卡脖子”技术只要我们应用的得当,我们是可以出现很多从底层到中间环节甚至到最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创新,这是一种倒逼、一种压力、一种挑战,当然也意味着是一种机会。

我想在这些领域,大家熟悉的军工、半导体这些领域已经出现了,中国现在缺的不是核心零部件,我们缺的是时间,而且我觉得时间是站在我们这里的。那么脱钩论能不能做成,我觉得是很难的。

全球化形成的产业链确实还是依照整个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做的布局,中国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产业生态比较好,这确实是优势,环顾全球似乎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达到中国这种产业链生态。这个话不是妄自尊大,我们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我们要看到压力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

越南也好印度也好,短期之内想完全替代中国的产业链生态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条件,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觉得我们无所谓,脱钩就脱钩,而且我们看到以有些国外政要访华为案例,这些国家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有不同的观点,很多人也不希望脱钩,这也是中国可以做很多中国的地方,也是目前重要的国际空间的缝隙。

所以可以这样说,脱钩能不能成既取决于他们也取决于我们,总体而言想实现脱钩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逆全球化、脱钩论出现这几年,整个世界经济已经承受了脱钩之苦,当产业链碎片化,当生产、运输经常遭遇所谓的梗阻,你会发现通胀成为西方经济体不可承受之重,这是打破原来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重要副产品,虽然不是全部原因。这里头也是我们可以做很多工作的,我们是可以有机会去撬动不同国家板块来维护我们的产业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而这里面从投资的角度讲也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空间和缝隙。

所以以长期的历史眼光看,现在确实是百年变局的时代,中国和其它大的经济体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其实也有博弈和较力的状态,现在实际上是处在双方开始拉锯战,开始吃劲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做法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的优势我想毋庸讳言,市场大、韧性强,我们还有很多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只要应对得当,我想我们的潜力能够得以释放,中国经济在这一轮的国际竞争当中在这一次的大国关系的博弈当中,我觉得是可以胜出的。

这可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都在这场百年变局当中重新校准自己的历史坐标,我觉得我们的投资机构、投资者也应该去校准这种市场坐标,一些国家其实在过去的历史上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助国际板块发生变动的时候迅速的卡位抓住机会实现经济的崛起。而中国这次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应对方式去实现自己惊险的一跃。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特定的机构、特定的行业、特定群体的投资者,现在的风险多了,挑战多了,那么对于每个机构抗风险能力要求高了,挑项目的要求也高了,可以说很多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折戟沉沙,灰飞烟灭,当然我相信也有一批机构、投资者会如雨后春笋般生发出来。

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无法选择时代,我们只能逐渐的适应并且在时代变迁当中抓住自己的机会,再次踏上上升的电梯。

从文化和民族性格来讲,我觉得长期来看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以中国人的韧性,我们在这轮的国际变动和国际竞争当中,我们是可以跨过所谓的鸿沟实现自己经济的升级、产业的升级,我想我们的机构也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抓住机会。

简单总结,短期我们遇到很多挑战,我们需要迅速的调整稳增长的措施来对冲外需的下滑以及国内疫情的冲击,长期来看,在这个世界格局大变动的时代,我们需要趋利避害,敏锐的抓住机会卡好位,实现惊险的一跃。

最后祝福我们的祖国能够在这轮的竞争当中顺利跨过去,也希望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同事们能够审时度势,抛开情绪化的判断,拨云见日,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管清友创办的金融研究院

下一篇

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金属加工、汽车、建筑、航空航天、船舶、维修、采矿、个人防护等领域。

2022-11-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