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CTO韦青:什么是21世纪新扫盲运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年09月26日 12:06
一个系统工程的观点

人类曾在科幻电影中畅想的智能时代,终究正呼啸而来。当我们在技术飞速演进的新浪潮中劈波斩浪但常感茫然无措时,不如先回到岸边,抛下对技术的恐惧或崇拜,回归人之所以为人的初心:我们是谁,我们终将去往何方?

本月在苏州举办的中欧思创会上,微软(中国)CTO(首席技术官)韦青以《智能落地的次第与挑战》为题的分享,是一个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温柔叩问。他跳脱技术层面,而是从系统的深度、落地的温度以及“以人为本”的本源出发,重新审视人与机器的共生之路,以及那份独属于人的尊严与智慧——毕竟,最美的智能图景,终将生长于人性关怀的沃土之上。本文由韦青的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作为一名长期身处技术一线的工程师,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与大家交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越深入这个领域,越感到自己所知有限,也越发觉得当前我们所见的种种AI现象,不过是新时代大幕刚刚拉开的一角。

如今,我们很难接触到真实、中立的信息。我常把当前对AI的认知称为“朋友圈AI”——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AI,不是被神化、妖魔化的,就是被拟人化的。事实上,今天讨论的绝大多数议题都不是新话题。技术本身并未出现所谓“突飞猛进”的突破,它一直在持续演进。更重要的是,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问题,真正的出路在于人与机器的结合,以及人类思想对技术发展的引领。

另外,随着机器能力的飞速提升,人类自身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我在内,我们都是被工业文明异化的人类,最常被要求做到“一是要听话,二是要勤奋,三是不能犯错误”。请大家思考:这三项标准,究竟是机器更擅长,还是人类更擅长?

我今天分享的重点,不在于唱衰或唱兴机器智能的进步,也不在于看好或看衰人类的未来命运,更不在于讨论工具化、拟人化或神化/妖魔化机器的对错。唯一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人类自己,究竟要何去何从?

人机结合已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效应,很大程度上,人类想做什么,机器就能实现什么。许多我们担忧的局面,恰恰是人类自己推动形成的。今天我要谈论的话题是“智能落地的次第与挑战”,但副标题其实更重要,即“一个系统工程的观点”。关于企业智能落地,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系统、落地和以人为本。

三个关键词之“系统”

首先来看“系统”。系统思维的核心在于让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日益复杂,这种复杂性既由技术驱动,也由社会结构演变所促成。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通信技术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而物联网技术更进一步,将人、事、物全面互联。

展望未来,物联网的概念很可能会在接下来几年中以“AI驱动的物联网”形式回归,实现智能的万物互联。我建议大家有机会学习系统思维、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相关知识,其中最著名的观点包括“整体不等于个体之和”“水桶效应”。

我们做事常习惯于看大局,但真正做过工程的人都知道,决定成败的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航天飞机、航空母舰,还是高铁、飞机,导致失败的通常不是主体结构,而是一颗螺丝、一个橡胶圈或一处接口的问题。

按照系统思维的冰山模型,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冰山顶端的现象,即静态的表象。例如现在人工智能流行,大家看到国外有OpenAI、微软、甲骨文这些公司,国内有百度、腾讯、阿里等,还有苏州那么多上市企业,但很少有人看到两点:这些公司崛起的同时,有多少公司倒下了?这些公司成功之前,投入了多少年?答案往往是5~10年。

这种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系统的结构与关系,更重要的是系统存在所依赖的思维模型与三观——你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型与三观,就会搭建什么样的系统结构与关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运行模式,最后才会表现为一些外在的现象。

三个关键词之“落地”

其次就是“落地”。落地跟系统一样,属于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仅靠单一因素实现,大家不要相信“上了AI就成功”的话,成功一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难点就来了——当下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答案”,而我们被异化的思维模式又特别喜欢找标准答案,在“开卷考试”时代,答案满天飞,最缺的是适合你自己的答案。

我想分享两句特别出名的话,第一句是:“做出演示不难,成为产品要花十年之功。”大家看到OpenAI是其在2022年11月30日推出ChatGPT,但是很少有人看到其前面十余年的积累。如今很多人模仿其方法,但我敢做一个大胆预测:单纯模仿是没用的,因为你没有OpenAI从十年前就开始的数据积累与技术铺垫。

第二句话是:“演示惊艳无比,初用赞不绝口,再用满头大汗……只有极少数成功的演示能够存活到成为产品的那一天。”哪怕请爱因斯坦到你们公司,让他为你做一份炒鸡蛋,也未必合你胃口。人工智能恰恰是一个“看起来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弱智儿”——不是它不聪明,而是它不了解你的具体需求。

关于实践,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大家应该都读过杜甫的《绝句》,有没有仔细想过什么叫作“窗含西岭千秋雪”?我原本只是觉得这首诗很美、特别有意境,直到我在成都住了几年后才发现,那不是诗意渲染,那就是平实的描述。你只要在成都待的时间够久,天气晴朗的日子,透过窗口就能望见西岭千秋雪。

同样,当你听到阿里、腾讯、微软、甲骨文等公司讲述激动人心的案例时,你必须亲身体验、实证后,才能理解其内涵。在这个时代,光靠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实证。

最后,我想用“五个馒头”的故事为这一部分收尾。业界有一个传说,有一个肚子很饿的人找到一个商家,商家好心给了他馒头,但他一直吃到第五个馒头才饱,而第五个正是一个智能馒头。

这五个馒头分别对应着文化、人才、流程、数据、智能。于是,业界就出现了两种论调:第一种是埋怨商家为什么不直接给第五个馒头,这样就不用浪费吃前四个馒头的时间了;第二种是传说有人只吃一口智能馒头就“成仙”了。

这两种说法正是当前“朋友圈AI”普遍存在的误导:要么鼓吹“一套系统解决所有问题”,要么宣称“跟我学课就能一步登天”。

智能的确很重要,但智能系统需要依靠数据训练与持续教导。当前大模型已学习大量人类既有知识,谁能为其注入新知识、实时生成与时俱进的决策数据,谁就能实现流程再造。但这难度不小,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文化与人才——而现实是,多数组织仍沿用旧有考核方式,重“摘果”而轻“耕田”。

更根本的挑战是:你的客户真的需要“智能”吗?不,客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智能只是手段,满足需求才是目的。

三个关键词之“以人为本”

这就引出第三个关键词:“以人为本”。越是深入技术,我就越意识到:人与技术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

前不久在一次政府交流中,有人提出:“AI+”非常重要,但不要只做“物理性的加”,而应做“化学性的加”——也就是“化”或者说“做乘法”。这让我想起20世纪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化”字的深意:它意味着内化、融合,远非简单叠加可比。

一些领导提醒我们,物理叠加容易,化学融合则难得多。人与机器本质不同,AI作为“新质生产力”,难道不需要有一个新质生产关系去跟它匹配吗?当你构建了一个新的新质生产关系时,往往意味着组织内部的改革或转型。

因此,首要挑战反而是认知。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是微软AI首席执行官,他曾在8月19日写了一篇博文称:“我们必须打造为人类服务的人工智能,而不是成为人的人工智能。”(We must build AI for people; not to be a person)他在文中专门强调了看上去好像有意识的AI的危险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媒体热衷于炒作“一定要做一个像人的机器”是极度危险的,对人类而言,甚至无异于“找死”。实际上,机器本可帮助人类摆脱重复劳动,为何偏要制造容易让人产生误判与情感依赖的拟人系统呢?

《西游记》中,只有孙悟空能识破白骨精,唐僧、八戒这样的肉眼凡胎皆被迷惑。那我们为何要为易受欺骗的人类制造更多“白骨精”?

最近有关“看起来有意识的AI”(Seemingly Conscious AI,简称SCAI)的讨论不少,其实一个看起来像人的机器人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人容易产生共情。一旦人机关系取代人际关系,社会将面临更深层的异化。

老百姓或者大众对于AI的认知或多或少受政府、媒体与学界影响。关键选择在于:你希望塑造一个“机器像人”的社会,还是“机器如工具”的社会?两者皆可实现,但方向截然不同。

微软在7月份的年度员工大会上请来了一位心理学家。为什么请心理学家?因为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时,人类将面临心理层面的挑战——焦虑、失衡甚至精神危机。这位心理学家指出,阻碍转型与创新的真正因素不是技术,是心态!

所以,我在此套用一句词:“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机器是“你强它就强,你弱它更弱”。机器的强弱,其实取决于人。

AI改革宣言

展望未来虽常被视为无意义,但我们仍可做一些预演。正如刚才讲到的认知,一个人或组织的所有成就,无论大小成败,都是认知的变现。

一个能够充分发挥AI能力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能够有效管理知识的企业;一个能够有效管理知识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能够充分利用数据的企业;一个能够充分利用数据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数据驱动的企业;一个数据驱动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由数据驱动流程并能够通过流程随时生成数据的企业;一个由数据驱动流程并能够通过流程随时生成数据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数字化的企业;一个真正数字化的企业必然是一个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合规并重的智能化企业;一个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合规并重的智能化的企业必须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

因此,尽管今天我们在谈人工智能、谈落地,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数字化转型”——这一本质几十年来从未改变,甚至可回溯至“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数字化,从来就没有不重要过,只是我们被信息茧房误导,总在追逐所谓“新事物”,像狗熊掰玉米一样,边掰边丢。在此,我提出一份“AI改革宣言”,供大家参考。

AI改革宣言

  1. 实证大于空谈,人心大于技术
  2. 产生方法的方法大于产生的方法
  3. 旧范式产生不出新结果
  4.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5. 从小处改起,从容易处着手
  6. 没有数字化,就不会有智能化
  7. 警惕“朋友圈AI”神话,重视苦活、脏活、累活(文化、思维、人才、流程、数据、反馈、迭代)
  8. 抵抗“高估短期,低估长期”的倾向
  9. 以人为本,做机器的主人翁
  10. AI落地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

基本上,1—4是心法,5—8是做法,第9点是以人为本,最后是我想说的一点,即这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工程。

我们都生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容易忘记脚下的路。其实日子既没那么好过,也没那么难。媒体常渲染“你不行”,但你行不行,只有你自己知道。

这就好比见别人爬山,自己也去爬。以为到顶了就是结束,却不知“一览众山小”之后还需下山——因为前方还有更多的山等着去爬。

这一切背后,仍是经典的DIKW金字塔(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在起作用。微软今年倡导“前沿组织”,正是因为组织与个体必须呼应。前沿组织需要超级个体作为支撑。

也正因此,刚才所讲的冰川思维的另外一个变体,就是“大树逻辑”(生存与发展之树),我们可以用其来比喻个人与组织的成长。

树根是思维体系,我称之为系统思维、申辩思维、贝叶斯思维、逆向思维、成长思维这五个思维;中间的树干部分则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在再往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最上的树冠部分则是“超级个体”“前沿组织”

展望一下,我们现在是Human-IN-the-loop,人机协同解决“如何做”(How)的问题,但在未来,人类实际上更需聚焦“为何做”(Why)的价值判断,是Human-ON-the-loop。机器会把How和What的问题全都解决掉,但如果没有人解决Why的话,社会终将陷入混乱。

如今,抵制机器的卢德主义者越来越少,沉迷在机器制造的信息里的人越来越多,可以称之为另一种“崇拜机器为神”的新卢德主义者。离不开手机、沉迷图像和短视频的人陷入即时满足的享乐主义……但很少有人有脑力能进入“AI for science”的探索未知阶段,更少有人能够抵达精神升华的层面。这并非AI本身的问题,是开发、推广、宣传、监管和使用AI的人类的共同问题,是我们能否超越浅层享乐,走向更高阶段的素养问题,很多人早在第二步就深陷不已。

未来几年,我个人的目标是参与“21世纪的新扫盲运动”——构建信息文明时代的思想、认知、知识、健康(身心)、学习、生活与工作新范式。这不是定论,而是持续演进的过程。唯有坚守原则且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方法,才能应对新挑战。

问题在于,哪些原则是不可变的?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山腰上,继续往下走还是往上走,我并没有答案。但我清楚,我必须不断扫盲认知、更新思维,以迎接这个时代的考验。

技术是乘数,始终是要乘在人身上的,“人”才是这个被乘数。100的技术乘以1是100,乘以0.5呢?乘以-1呢?“加法思维”常让我们忽略:被乘数才是最重要的,人才是决定结果的关键。

保持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让机器或他人定义你我是谁——谁能够驾驭机器,谁就将成为世界的主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作者:韦青,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有用、有品、有趣、有价值,这是商界精英的宝典。

下一篇

雷军演讲:复盘成长,直面恐惧,努力改变。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