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机器人专家布鲁克斯警告:人形机器人泡沫注定会破裂
9月29日消息,在风险资本热钱涌动、科技巨头争相入局的人形机器人领域,著名机器人专家、iRobot联合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近日发出警示:当前由特斯拉等企业炒作和数十亿美元投资推动的人形机器人热潮,是一个注定要破裂的泡沫。
01 核心技术三大瓶颈难破:“纯粹幻想”与物理现实之间的鸿沟
当前,以特斯拉和机器人公司Figure为代表的企业,正尝试通过让机器人观看人类执行任务的视频来训练其精细操作能力。布鲁克斯在其最新文章中直指这种方法是“纯粹的空想”,并从三个维度剖析了其存在的根本性技术障碍。
图:著名机器人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
首先是触觉感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布鲁克斯指出,人手是极其复杂的构造,内部密布约1.7万个专用触觉感受器,这是现有任何机器人都难以企及的。
布鲁克斯解释道,机器学习之所以能在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领域取得突破,但这些成就建立在数十年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捕捉和处理相应的数据。“但在触觉数据领域,我们缺乏这样的技术积累,”他强调。这意味着机器人无法通过观察视频,真正理解人类与物体互动时产生的微妙物理反馈。
其次是无法回避的安全问题。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维持平衡,一旦失稳将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布鲁克斯引用物理学定律说明:一个尺寸是现有模型两倍的机器人,其跌倒时释放的破坏性能量将增至八倍。这种潜在风险让人形机器人在现实场景中的大规模应用面临严峻考验。
最后,电池续航与现实环境适应性等基础性难题同样悬而未决。布鲁克斯认为,尽管演示中机器人能完成叠衣、仓储导航等任务,但要实现可靠且成本可控的规模化应用,前路依然漫长。
布鲁克斯的观点在行业内引发共鸣。有机器人爱好者者在社交平台坦言,该技术“距离真正实用可能还需二三十年”,这一局面与2010年左右3D打印泡沫如出一辙。
02 投资狂热下的冷思考:市场预期与落地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核心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但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却持续高涨。Figure在最新融资中获得超过100亿美元的资本承诺,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
MarketsandMarkets的市场分析报告预测,得益于人工智能的进步和制造业的劳动力短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0.3亿美元激增至2029年的132.5亿美元。
投资银行也纷纷给出乐观预测,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元,而美国银行则认为到2030年每台机器人的成本将降至17000美元。
然而,这种乐观的预期与布鲁克斯的冷静观察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指出,如今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实际上是在资助昂贵的训练实验,而这些实验永远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他还比喻道:“这就像一场终点线不断后移的赛跑,与当年自动驾驶的过度承诺如出一辙。”
03 从“生成式AI”到具身智能,AI能力再受审视
布鲁克斯的怀疑论并非仅限于机器人硬件,也延伸至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他早前便指出,生成式AI的实际能力被高估,某些场景下反而会增加人类工作量。
这一观点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非营利AI研究机构METR的实验发现,使用AI工具的软件开发人员任务完成时间延长了19%,但主观效率感知却提升20%,这揭示了人工智能工具在实际应用中效率与用户感知之间的偏差。
布鲁克斯强调,将尚未成熟的AI技术应用于需精确物理交互的机器人领域,问题将被进一步放大。他在近期关于具身AI的讨论中发现,“接触操控”这一根本性难题正持续浮现,如何让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实现可靠的力量控制与物理交互,仍是悬而未解的课题。
04 生态困局与务实破局:巨头阴影下的生存智慧
尽管布鲁克斯曾质疑科技巨头在机器人领域的统治力,但现实是领先企业已无法摆脱它们的“引力场”:人形机器人制造商Apptronik已接受谷歌投资,并与DeepMind展开合作;Figure则获得微软与OpenAI创业基金支持,曾携手研发端到端AI系统。
面对巨头环伺的生态,布鲁克斯的审慎源于其跌宕的产品落地经验。作为Roomba的缔造者,他见证了这个史上最成功家用机器人的诞生,更铭记通往成功路上遍布的失败,超过99%的机器人项目最终夭折。
布鲁克斯直言:“总而言之,开发硬件真的很难。人形机器人公司中拥有实际产品部署经验的高管凤毛麟角。我知道部署机器人有多难,也知道制造出客户愿意付钱购买的产品有多难,产品必须达到99.999%的极致可靠性,任何高于此的故障率都将带来使用挫败甚至安全隐患。”
因此,布鲁克斯的新公司Robust.AI选择了更为务实的路线。该公司的Carter机器人摒弃了人形执念,回归智能搬运车的本质:既支持自主导航,也允许人工介入操控,始终将人类置于决策闭环的核心。
05 前路抉择:回归商业本质或直面泡沫破裂
布鲁克斯预言,15年后,成功的“人形”机器人将配备轮组、多条手臂与专用传感器,彻底告别人类形态。他认为,追逐技术热点虽能短暂提振股价,但最终唯有投资回报率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准绳。
“客户从不关心技术本身,”布鲁克斯强调,“他们要的是降本增效的实际成果。能否通过技术实现比传统方式更高的运营效率,这才是决策的关键。”
对于人形机器人是否会迎来“ChatGPT时刻”的热议,布鲁克斯的警告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没有在人工智能学习和硬件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该行业将面临痛苦的调整。炒作终将让位于实质进步,否则这场人形机器人梦想将重蹈过往科技幻影的覆辙。
布鲁克斯的警示并非否定机器人技术的前景,而是引导行业回归商业本质。正如他断言“人形机器人几十年内难以取代人类岗位”,未来胜出的或许并非拟人度最高的产品,而是如Roomba一般能精准解决特定问题的实用工具。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编译:金鹿,编辑:燕妮,36氪经授权发布。